第一千六百八十章 :霜雪映初心守诺 春信传远意续章
江城的冬天来得猝不及防,一场初雪落下,将国际大厦的玻璃幕墙染成了朦胧的白色。李渊站在办公室落地窗前,手里捏着一张刚收到的非洲明信片——是卡鲁寄来的,上面画着中非职业技术学校的雪景,还有一行歪歪扭扭的中文:“阳阳,我们这里下雪了,像你说的中国雪一样美。”
“在看什么呢?”苏瑶端着两杯热可可走进来,将其中一杯递给李渊,指尖触到他微凉的手时,轻轻握了握,“是不是又在想非洲的事?”
李渊接过热可可,氤氲的热气模糊了镜片,他指着明信片上的画:“卡鲁说学校的暖气已经装好了,孩子们冬天上课不用再冻手了。还记得我们上次去的时候,教室连窗户都漏风,现在终于好了。”
苏瑶凑过来看明信片,目光落在画里的小太阳上——那是李悦教卡鲁画的,说“看到太阳就想起中国的朋友”。她笑着说:“我们承诺的事,总算都做到了。供水站的水通到了每个村庄,职校的暖气也装好了,深加工基地的设备下周就能运到卢本巴希,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走。”
正说着,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李阳背着书包走进来,手里还抱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爸爸,妈妈,我把和卡鲁的视频聊天记录整理成了‘友谊日记’,里面还有他教我的非洲儿歌,我标了拼音,下次去就能教他唱中文歌了。”
李悦也从哥哥身后探出头,小手里举着一个用毛线织的小狮子:“这是我给卡鲁妹妹织的,虽然有点歪,但是我织了一个月呢!妈妈说等春天寄过去,正好能赶上她的生日。”
苏瑶蹲下身,摸了摸李悦冻得发红的小脸蛋:“悦悦真有心,卡鲁妹妹收到肯定会很开心。对了,下周我们要去北京参加中非合作论坛,你们要不要一起去?论坛上会有很多非洲朋友,说不定能遇到卡鲁的老师。”
“要去!”李阳和李悦异口同声地喊,李阳还立刻从书包里掏出笔记本,“我要把‘友谊日记’带给非洲朋友看,让他们知道我们和卡鲁的故事。”
论坛召开那天,北京的阳光格外好。李渊作为“金线计划”的代表,在论坛上分享了项目成果——大屏幕上播放着选矿厂运转的画面、供水站旁村民接水的笑脸、职校学生操作机器的场景,当画面切到李阳李悦和非洲孩子一起放纸船的片段时,台下响起了久久不息的掌声。
“‘金线计划’不是一条冰冷的运输线,而是一条有温度的友谊线。”李渊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我们在非洲建工厂、修学校,不仅是为了合作共赢,更是为了让不同肤色的孩子能拥有同样的梦想,让中非友谊能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递下去。”
论坛结束后,一位来自刚果(金)的教育官员找到李渊,递给他一份职校学生的成绩单:“李总,您看,这是卡鲁他们班的中文成绩,平均分比上个月提高了二十分!孩子们都说,以后要去中国上大学,还要把中国的技术带回非洲。”
李渊接过成绩单,看到卡鲁的名字后面画着一个小红花,旁边还有老师的批注:“热爱中文,梦想是当中非文化交流使者。”他忍不住笑了,转头对苏瑶说:“你看,我们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
从北京回来后,李渊和苏瑶开始筹备深加工基地的投产仪式。江西铜业的设备已经运抵卢本巴希,王工每天都会发来视频,汇报设备安装进度;周明则在非洲忙着协调货运,确保投产仪式需要的物资能按时到位。
“对了,农业试点基地的杂交水稻要收获了。”苏瑶拿着张教授发来的照片,照片里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村民们正笑着收割,“张教授说,这次收成比预期的好,每亩能多收两百斤,足够附近三个村庄的村民吃半年了。”
李渊凑过来看照片,看到卡玛站在稻田里,手里举着沉甸甸的稻穗,脸上满是喜悦。他想起第一次见卡玛时,卡玛还担心种不好水稻,现在却成了基地的种植能手。“我们要在收获仪式上设一个‘种植能手’奖项,给卡玛他们颁奖,再把收获的水稻分给村民,让大家都尝尝自己种的粮食。”
春节前夕,李渊一家人再次启程前往非洲。飞机降落在卢本巴希机场时,姆贝基带着卡鲁和一群职校学生来接机,孩子们手里举着“欢迎中国朋友回家”的牌子,还唱起了李阳教他们的《新年好》。
“李总,苏总,你们可算来了!”姆贝基走上前,紧紧握住李渊的手,“深加工基地的设备已经安装好了,就等你们来参加投产仪式;农业基地的水稻也收割完了,村民们特意留了最好的大米,要给你们做非洲版的年糕。”
李阳立刻跑过去,和卡鲁抱在一起,从书包里掏出“友谊日记”:“卡鲁,你看,我又写了好多故事,还有中国的春节习俗,我教你包饺子好不好?”卡鲁用力点头,从怀里掏出一个木雕小火车:“这是我爸爸雕的,送给你,像你们的‘金线计划’一样,能把友谊运到很远的地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投产仪式当天,卢本巴希的天空格外蓝。深加工基地的厂房前,五星红旗与刚果(金)国旗迎风飘扬,当地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和村民们挤满了现场,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期待的笑容。
当李渊按下启动按钮,两条铜管生产线开始运转时,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机器轰鸣声中,一块块铜精矿被送入生产线,经过加工,变成了亮晶晶的铜管。卡鲁和几个职校学生穿着崭新的工作服,在师傅的指导下操作设备,虽然动作还有些生疏,但眼神里满是自豪。
“我以后也要像师傅一样,成为技术能手!”卡鲁对李阳说,眼里闪着光,“还要去中国学习更先进的技术,回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李阳拍了拍卡鲁的肩膀:“我等你!到时候我带你去吃北京烤鸭,去看长城,我们还要一起写更多的友谊故事。”
投产仪式结束后,农业基地的收获仪式紧接着开始。金黄的稻穗被堆成小山,张教授带着村民们现场碾米,雪白的大米从机器里流出来,引得孩子们阵阵欢呼。卡玛作为“种植能手”,接过李渊颁发的奖状和农具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谢谢中国朋友,是你们让我们学会了种水稻,让我们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当晚,村民们在基地旁举办了篝火晚会,还准备了非洲版的年糕——用新收获的大米做的,裹着当地的蜂蜜,甜而不腻。李阳和卡鲁一起教大家包中国饺子,虽然包的形状五花八门,但每个人都吃得很开心;李悦则和卡鲁的妹妹一起,把织好的小狮子送给现场的小朋友,还教他们唱中文儿歌。
李渊和苏瑶坐在篝火旁,看着孩子们欢快的身影,听着村民们悠扬的歌声,心中满是温暖。苏瑶靠在李渊肩上,轻声说:“你还记得我们刚接手‘金线计划’时,你说想让这条线成为连接希望的线吗?现在,我们做到了。”
李渊握住苏瑶的手,目光望向远处的星空——非洲的星星格外明亮,仿佛在为这场跨越山海的友谊祝福。“这只是开始。”他轻声说,“以后我们还要建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工厂,还要让中非的孩子多交流,让友谊一代一代传下去。”
春节过后,李渊一家人准备返回江城。离开前,他们去职校和农业基地告别。卡鲁把自己写的中文作文交给李阳,作文题目是《我的中国朋友》,里面写着:“阳阳教会我中文,苏瑶阿姨给我送文具,李总叔叔建学校,他们像太阳一样,照亮了我的梦想。”
李悦则收到了卡鲁妹妹送的蜡染布,上面画着两个小女孩手牵手,一个黄皮肤,一个黑皮肤,背景是中非职业技术学校和供水站。“这是我画的,”卡鲁妹妹小声说,“我想把它送给你,就像我们永远在一起。”
车子驶离卢本巴希时,孩子们追在车后,挥着手喊“再见”,直到车子消失在草原的尽头。李阳和李悦趴在车窗边,也不停地挥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我们还会回来的,对不对?”李悦小声问。
李渊回头,摸了摸女儿的头,坚定地说:“会的。这里有我们的朋友,有我们的承诺,还有我们未完成的梦想。等春天来了,我们就来看向日葵,看你们种的向日葵开花。”
车子在草原上行驶,阳光洒在车身上,仿佛为“金线计划”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这条连接中国与非洲的线,早已不是一条简单的运输线,它是希望的象征,是友谊的见证,是无数人用真诚和汗水编织的“幸福纽带”。
回到江城后,李渊和苏瑶开始筹备“中非青少年文化交流周”活动,邀请非洲的孩子来中国做客,让他们感受中国的文化和生活。李阳和李悦则忙着准备欢迎礼物,还特意学了非洲的传统舞蹈,想给非洲朋友一个惊喜。
春暖花开时,第一批非洲孩子抵达江城。李阳和李悦去机场接机,卡鲁和他的妹妹也在其中。当卡鲁看到李阳时,立刻跑过去抱住他,兴奋地说:“阳阳,我终于来中国了!我看到长城了,比我想象中还要雄伟!”
在交流周活动中,非洲孩子参观了中国的学校、工厂和博物馆,还和中国孩子一起上课、一起玩耍。李阳教卡鲁写毛笔字,卡鲁教李阳吹非洲笛子;李悦和卡鲁的妹妹一起编中国结,还一起种下了向日葵种子,约定等向日葵开花时,再一起分享友谊的故事。
交流周结束时,卡鲁把一枚非洲的纪念币送给李阳:“这是我们国家的纪念币,上面刻着‘友谊长存’。阳阳,我会永远记得你,记得中国朋友,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成为中非友谊的使者。”
李阳也把自己的“友谊日记”送给卡鲁:“这上面有我们所有的故事,你想我的时候就看看,我们还要一起写更多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中非友谊。”
夕阳下,中非的孩子们手牵手,在向日葵田里种下希望的种子。微风拂过,向日葵的叶子轻轻摇曳,仿佛在为这场跨越山海的友谊祝福。李渊和苏瑶站在田埂上,看着孩子们的身影,心中满是期待——他们知道,这些种子会像中非友谊一样,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金线计划”的故事还在继续,李渊、苏瑶和他们的孩子们,也将继续带着真诚和善意,在这条“金线”上书写更多关于友谊、关于成长、关于幸福的动人篇章。而这条连接中国与非洲的“金线”,也将永远闪耀在山海之间,见证着中非人民守望相助、携手前行的美好未来。
喜欢兵王归回请大家收藏:()兵王归回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