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七十九章: 职校启智播希望 农作扎根结友缘
卢本巴希的雨季刚过,空气中还带着泥土的湿润气息。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楼前,五星红旗与刚果(金)国旗并排飘扬,红色的横幅上用中刚两国文字写着“中非职业技术学校开学庆典”,阳光下,横幅上的字迹格外醒目。
李渊穿着笔挺的西装,苏瑶则身着一条绣着兰花的旗袍,两人牵着李阳李悦的手,站在学校门口迎接前来报到的学生和家长。李阳手里抱着一个装满拼音卡片的书包,李悦则把自己折的纸灯笼挂在手臂上,小脸上满是期待——这些都是他们为非洲小伙伴准备的开学礼物。
“李总!苏总!”姆巴利带着一群学生走过来,为首的是一个叫卡鲁的男孩,正是去年李阳送文具盒的那个孩子。卡鲁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手里捧着一个用木头雕的小狮子,走到李阳面前,有些羞涩地递过去:“阳阳,这是我爸爸雕的狮子,送给你。”
李阳立刻把拼音卡片递给卡鲁:“卡鲁,这是中文拼音卡片,我教你认,以后咱们就能用中文聊天啦!”李悦也跑过来,把纸灯笼挂在卡鲁妹妹的头上:“这个灯笼送给你,晚上亮起来特别好看。”
看着孩子们交换礼物的模样,苏瑶忍不住拿出相机拍照,镜头里,不同肤色的孩子凑在一起,认真地研究拼音卡片,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李渊则和家长们聊天,一位叫莫妮卡的母亲拉着他的手,激动地说:“李总,谢谢您建这所学校,我的儿子终于能学技术了,以后就能去深加工基地上班,不用再担心饿肚子了。”
开学庆典在上午九点正式开始。江西铜业的王工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他拿着一张铜管生产的流程图,向学生们介绍:“只要你们认真学习,以后就能操作这些机器,把铜矿石变成亮晶晶的铜管,这些铜管会运到中国,还会卖到全世界,你们的双手,能创造出了不起的价值。”
学生们听得格外认真,有的还拿出笔记本记录。李阳作为“小嘉宾”,走上台教大家念《静夜思》,他拿着放大版的拼音卡片,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台下的学生跟着念,虽然发音不太标准,但每个人都学得很投入。李悦则带着几个小女孩,在台上表演了一段中国传统舞蹈,她穿着粉色的裙子,动作虽然稚嫩,却引得台下阵阵掌声。
庆典结束后,李渊和苏瑶去参观学校的实验室。实验室里摆放着崭新的机械设备,都是国内企业捐赠的,王工正在给学生们演示如何操作小型铜管加工机。看到学生们好奇地围着机器,眼神里满是求知欲,李渊对苏瑶说:“这就是我们建学校的意义,不仅要教他们技术,还要点燃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苏瑶点头,目光落在实验室墙上的照片上——照片里是国内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操作设备的场景,旁边还贴着中文和法语的操作说明。“我们还可以搞‘交换生’项目,让这里的优秀学生去中国学习,感受中国的文化和技术,回来后带动更多人。”
下午,李渊和苏瑶去考察农业合作项目的试点基地。试点基地在卢本巴希郊区的一片平原上,国内派来的农业专家张教授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一个月,他看到李渊一行人,立刻迎上来,兴奋地说:“李总,苏总,你们快来看看,我们种的杂交水稻已经发芽了,还有黄瓜、西红柿,长得特别好!”
走进基地,一片绿油油的秧苗映入眼帘,阳光下,秧苗舒展着嫩叶,充满生机。张教授指着秧苗介绍:“这里的土壤很肥沃,就是缺水,我们建了灌溉系统,用的是附近供水站的水,现在看来,长势比预期的还好。再过几个月,就能收获了,到时候就能分给村民们品尝。”
一位叫卡玛的村民正在田里除草,他看到李渊,放下锄头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刚摘的西红柿:“李总,您尝尝,这西红柿特别甜,比我们以前种的好吃多了!”李渊接过西红柿,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他笑着说:“真好吃!等大面积种植后,我们还要建一个蔬菜加工厂,把西红柿做成番茄酱,卖到中国去,让更多人尝到非洲的味道。”
卡玛激动得连连点头:“太好了!要是能把番茄酱卖到中国,我们就能赚更多钱,就能给孩子买更多书和文具了!”苏瑶看着卡玛兴奋的模样,对李渊说:“农业合作不仅能解决村民的吃饭问题,还能帮他们增收,这比单纯的捐赠更有意义。”
傍晚,李渊一家人回到酒店,李阳和李悦还在兴奋地讨论白天的事情。李阳说要教卡鲁用电脑,李悦则说要和卡鲁的妹妹一起种向日葵。苏瑶给孩子们洗了水果,坐在旁边听他们聊天,脸上满是温柔的笑容。
李渊则打开电脑,处理“金线计划”的工作邮件。国内的考察团已经确定了农业合作的投资方案,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在刚果(金)建设五个农业试点基地,推广杂交水稻、蔬菜和水果种植,还会建设两个农产品加工厂。另外,职业技术学校的教材也已经编写完成,下周就能送到学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有好消息。”李渊关掉电脑,对苏瑶说,“国内的企业愿意捐赠一批电脑给职业技术学校,还会派老师过来教学生们用电脑,以后他们就能通过互联网学习更多知识了。”
苏瑶眼睛一亮:“这太好了!有了电脑,他们就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还能和中国的学生视频聊天,增进了解。”
第二天,李渊和苏瑶去深加工基地视察建设进度。基地的厂房已经建到了第二层,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安装钢架,远处的太阳能发电站也在紧张建设中。王工指着建设图纸,对李渊说:“按照现在的进度,明年年初就能投产,我们已经开始招聘工人了,优先录取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
“工人培训要跟上。”李渊叮嘱道,“一定要确保每个工人都能熟练操作设备,安全第一。另外,要注意保护环境,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一定要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王工点头:“我们已经请了国内的环保专家,制定了详细的环保方案,还会在基地周围种上树,打造绿色工厂。”
视察结束时,夕阳已经落下,晚霞染红了半边天。李渊站在基地的最高处,望着远处的草原和近处忙碌的工地,心中满是感慨。从选矿厂到供水站,从职业技术学校到深加工基地,从农业试点到农产品加工厂,“金线计划”已经从一条简单的资源运输线,变成了一个涵盖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的综合合作项目,越来越多的非洲人民因为这个计划受益。
“爸爸,你看!”李悦指着远处的天空,一群鸟儿正飞过晚霞,“它们要回家了吗?”
李渊抱起李悦,点点头:“是啊,它们要回家了。我们也要努力,让这里的人们都能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苏瑶走到李渊身边,握住他的手:“我们会的。只要我们一直坚持下去,带着真诚和善意,‘金线计划’一定会越来越好,中非友谊也会越来越深。”
晚上,卢本巴希的村民们为李渊一家人举办了一场篝火晚会。大家围坐在篝火旁,敲着非洲鼓,唱着传统歌曲,李阳和李悦跟着村民们一起跳舞,卡鲁还教李阳吹非洲笛子。李渊和苏瑶坐在一旁,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模样,听着村民们欢快的歌声,心中满是幸福。
莫妮卡端着一碗奶茶走过来,递给李渊:“李总,这是我们自己煮的奶茶,您尝尝。谢谢您为我们做的一切,我们会永远记得中国朋友的帮助。”
李渊接过奶茶,喝了一口,温暖的感觉从喉咙传到心里。他看着篝火旁欢乐的人群,忽然明白,“金线计划”的真正意义,不是赚了多少钱,建了多少工厂,而是用真诚和善意,连接起中非人民的心,让友谊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几天后,李渊一家人准备返回江城。离开前,他们去职业技术学校和农业试点基地告别。卡鲁把自己写的中文作业交给李阳,虽然字迹歪歪扭扭,但上面写着“阳阳,谢谢你,我会好好学习中文,以后去中国看你”。李悦则和卡鲁的妹妹约定,明年春天一起种向日葵。
车子驶离卢本巴希时,李阳和李悦趴在车窗边,挥着手喊“再见”,村民们也跟着挥手,直到车子消失在远方。苏瑶靠在李渊肩上,轻声说:“我们还会回来的,对吗?”
李渊点头,目光望向远方:“当然会。这里有我们的朋友,有我们的事业,还有我们未完成的梦想。‘金线计划’还在继续,我们的故事,也还在继续。”
车子在草原上行驶,阳光洒在车身上,仿佛为他们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这条连接中国与非洲的“金线”,正因为他们的付出和坚持,变得更加坚固、更加温暖,也正因为这些充满温情的故事,在中非人民的心中,永远闪耀着希望的光芒。而李渊、苏瑶和他们的孩子们,也将继续带着这份希望,在“金线”上书写更多关于友谊、关于成长、关于幸福的动人篇章。
喜欢兵王归回请大家收藏:()兵王归回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