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庭芜话音刚落,两人便走向第四间客房,推开了房门。
床上躺着个年过五十的男子,两鬓已染霜白,颧骨高耸,眼窝深陷,连睡梦中眉头都微微蹙着。
唯有头顶悬浮的光团,映得他脸上多了几分虚幻的光彩。
光团中的画面,先落在了一间漏风的柴房里。
少年时的他裹着打满补丁的旧棉袄,坐在矮凳上,就着一盏豆大的油灯修改诗文。
油灯的光忽明忽暗,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指尖冻得发紫,却仍紧紧攥着毛笔,在粗糙的草纸上一笔一画地写。
每当镇上的秀才路过,他总会捧着稿子追出去,弓着腰递上前,可得到的永远是秀才不耐烦的挥袖。
“这字歪歪扭扭像虫爬,文意更是东拉西扯,也配叫诗文?别浪费我时间。”
有次他把写废的稿纸攒了半摞,心灰意冷地丢进灶膛,想借着火光取暖,却被烧火的老妇伸手捡了出来。
“这纸烧起来连火星子都弱,还不如劈块柴来得实在。”
他站在灶台边,看着那些被丢弃的稿纸,连反驳的力气都没有。
从少年到中年,他搬了三次家,始终守着一屋书。
科举考了七次,却次次在放榜时从榜首找到榜尾,连半个名字的影子都看不见。
有回,他从考场出来,撞见家乡的孩童围着他拍手笑:“又落榜啦?还考什么呀,不如回家种地!”
他木着一张脸,尽量装出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掠过了那些顽皮的孩童,可回到家,却忍不住哽咽了起来。
为什么其他人就行,偏他不行?
光团中的画面骤然一转,刺眼的光亮取代了原先的昏暗。
场景变成了京城里宽敞明亮的贡院考场,他穿着整洁的长衫,提笔挥毫时手腕稳如磐石,墨汁落在宣纸上游刃有余,字迹工整遒劲,文章一气呵成。
主考官将他的试卷反复翻看,忍不住抚掌赞叹:“条理清晰,见解独到,此等文章,当属魁首!”
放榜那天,他挤在人群里,抬头就看见自己的名字稳稳刻在榜首,朱红的字迹格外醒目。
百姓围在榜下欢呼,有人拍着他的肩膀喊状元郎,有人递上鲜花糕点,连之前嘲讽过他的秀才,都挤到跟前拱手道贺。
“先生年少有为,真是百年难遇的奇才!”
后来他进京殿试,站在金銮殿上,面对皇帝的提问侃侃而谈,从民生疾苦到治国之策,句句切中要害。
皇帝听得频频点头,龙颜大悦,当场封他为翰林院编修,还当着百官的面赞他:“有经天纬地之才,日后必成国之栋梁!”
往后的画面里,他穿着绣着锦纹的官袍,步步高升。
写下的诗文传遍天下,街头巷尾的孩童摇头晃脑地背诵,书生们捧着书研读,称他为天下读书人的表率。
晚年时,他坐在自家的书房里,看着窗外的桃李,身后是皇帝亲赐的匾额。
最后一幕,他的名字被刻进青史,与历代文人大家并列,墨色的字迹在阳光下,亮得晃眼。
光团外,床上的男子嘴角微微上扬,像是还沉浸在流芳百世的美梦里,可那两鬓的霜白与凹陷的眼窝,却将现实里的落魄衬得愈发刺眼。
程庭芜的目光在男子的睡颜与光团间转了一圈,缓缓开口:“这个房间倒是与前面的有所不同。”
“前面几个房间的人,都是在弥补当年选择错误造成的遗憾,或是修正自己曾经的过错。”
“这个人,却是在纯粹实现现实里难以达成的梦想。”
……
第五间房。
床上躺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面色蜡黄得像蒙了层尘土,颧骨高高凸起,两颊却深陷下去。
身上那件打满补丁的旧单衣,洗得发白还沾着污渍,更显几分潦倒破败。
他头顶的光团里,画面先落在了一间漏风的土坯房里。
土坯墙裂着指宽的缝,风一吹就呜呜作响,屋顶的茅草稀稀拉拉,连阳光都能透过缝隙洒进屋里。
天刚蒙蒙亮,院外就传来邻居扛锄头的哐当声、赶牛的吆喝声,他却缩在铺着稻草的破床上,把满是补丁的被子裹得更紧,连眼都懒得睁。
直到日头爬得老高,阳光晒得脸颊发烫,他才慢吞吞地坐起身,揉着饿得发瘪的肚子,挪到空了的米缸前.
缸底只沾着几粒米,他用手指刮了刮,凑到嘴边舔了舔,眉头拧成一团。
家里穷得连像样的锅碗都没有,灶台上积着厚厚的灰,可他从不愿下地耕作,嫌太阳晒、农活累.
镇上的货郎招帮工,管饭还能挣铜板,他去了半天就嫌推车费力,偷偷溜回了家。
每日,他唯一的事,就坐在门槛上,盯着村口的路。
见着穿绸缎的富商坐着轿子路过,眼睛就直勾勾的,嘴里反复念叨。
“要是能不用干活就有钱花就好了,要是能天天有肉吃就好了。”
有次邻居张婶实在看不过去,拎着一袋糙米送过来,还塞给他一把镰刀,劝他:“年轻力壮的,去山上砍些柴卖,也能换些口粮,总比在家饿肚子强。”
他接过米袋时连连点头,可张婶刚走,他就抱着米袋去了镇上的小酒馆。
把米换成了一壶劣酒、一盘酱肉,坐在酒馆里吃得酒足饭饱,回到家倒头就睡,连镰刀都扔在了院角,任凭它生了锈。
光团中的画面骤然一转,刺眼的暖光取代了土坯房的阴冷。
场景变成了一座朱红大门的宅院,门口站着两个穿着体面的家丁,见他过来,立刻躬身行礼:“老爷回来了。”
他穿着一身绣着金线祥云的绸缎长袍,腰间系着玉腰带,脚下踩着厚底云靴,走起路来慢悠悠的。
进了宅院,迎面就是铺着青石板的庭院,两侧摆着精致的瓷缸,里面养着锦鲤。
他径直走到前厅,躺在铺着雪白狐狸皮的软榻上,身边立刻围上来四个丫鬟。
左边的丫鬟剥着刚从岭南运来的新鲜荔枝,果肉晶莹剔透,递到他嘴边;右边的丫鬟拿着羽毛扇,轻轻扇着风,动作轻柔得没有半点声响。
还有两个丫鬟,一个端着温热的龙井茶,一个捧着刚做好的桂花糕,随时等着他取用。
桌上摆满了山珍海味,他想吃哪样,只需微微抬抬手,丫鬟就会立刻夹到他口中,连筷子都不用自己拿。
《渡执录》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
喜欢渡执录请大家收藏:渡执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渡执录》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
喜欢渡执录请大家收藏:渡执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