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间,江南有个小村庄,村头住着陈氏一家。当家的陈秋实在儿子们还小的时候,一场急病撒手人寰,留下妻子王氏和两个年幼的儿子。大儿子陈忠,那年刚满十岁;小儿子陈孝,方才七岁。
王氏是个要强的女人,丈夫走后,她白天给人缝补浆洗,夜里纺线织布,硬是靠着一双手将两个孩子拉扯大。虽说家境贫寒,但母子三人相依为命,日子倒也过得去。
陈家院子里有棵橘树,是陈秋实生前亲手栽下的。这些年,王氏精心照料,施肥浇水,除虫剪枝,那橘树竟一年比一年茂盛。到了兄弟俩十五岁和十二岁这年秋天,橘树第一次结满了金灿灿的果子,压得枝头都弯了。
这天清晨,王氏将两个儿子叫到跟前,指着那满树金黄说:“儿啊,这橘树是你们父亲留下的,今年结得最好。娘把它交给你们兄弟二人自己分着吃,切记要相互谦让,莫要争执。”
兄弟俩齐声应下,搬来木凳,站在树下商量起来。
陈忠看着弟弟瘦小的身子,心想:“阿孝年纪小,正长身体,该多吃几个。”便道:“弟弟,你上去摘,摘够了再给我。”
陈孝却想:“哥哥平日帮人做工,辛苦得很,该让哥哥多吃。”于是说:“哥哥年长,该由哥哥先摘。”
推让再三,最后还是陈忠让步,先上了凳。他伸手在茂密的枝叶间摸索片刻,只摘了三只又大又圆的橘子便下来了。
“该你了。”陈忠将橘子揣在怀里,对弟弟说。
陈孝爬上木凳,四下张望一番,专挑那枝头最红最大的橘子摘了五只,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中。
王氏在屋内缝补衣裳,透过窗子看见兄弟俩这般举动,心中疑惑:满树橘子,为何大儿只取三只,小儿倒取了五只?莫非起了争执?想着便要起身去看个究竟,转念一想,又坐下了,且看他们如何分说。
只见陈孝捧着五只橘子从凳上下来,全部塞到哥哥手中:“哥哥每日去镇上做工,最是辛苦,这五个大的给哥哥吃。”
陈忠一愣,随即从怀中掏出自己摘的三个橘子,放在弟弟手中:“我年纪大,吃多少都不长个了。你正在长身体,又读书辛苦,这三个甜的给你。”
原来兄弟二人都拣着最大最好的摘,却是为了给对方。
陈孝不肯接,陈忠硬是塞过去。推让间,一只橘子滚落在地,被一只路过的大公鸡啄了一口。
王氏在屋内看得分明,不禁湿了眼眶。她推开房门走出来,兄弟俩见状,都低下头,以为母亲要责怪他们浪费粮食。
谁知王氏一手拉一个,将他们带到院中石凳上坐下,自己拾起那只被鸡啄过的橘子,剥开皮,分成三份:“来,咱们一起吃。”
母子三人分食一只橘子,那橘子格外地甜。
吃完橘子,王氏语重心长地说:“今日见你兄弟相互谦让,为娘甚是欣慰。物件有价,情义无价。一树橘子不如你兄弟和睦重要。记住今日,往后无论遇到什么,都要相互扶持。”
兄弟俩连连点头,将母亲的话牢记心中。
却说这年冬天,王氏感染风寒,一病不起。陈忠二话不说,辞了镇上的活计,在家专心照顾母亲和弟弟。白天熬药煮粥,夜里守夜看护,从无怨言。
陈孝更是发奋读书,心想若能考取功名,母亲和哥哥便能过上好日子。寒冬腊月,屋里冷得像冰窖,他就裹着棉被读书,手冻僵了就在嘴边哈口气,继续写文章。
开春时,王氏的病总算好了,但家中积蓄也花得所剩无几。眼看弟弟乡试在即,连赶考的路费都凑不齐,陈忠心急如焚。
这夜,陈忠悄悄出门,来到村中富户李员外家,求见管家。
“听说您家要雇人出海打渔,我愿意去。”陈忠对管家说。
管家打量着他:“出海可是玩命的活计,风波难测,你这身子骨行吗?”
“行的行的,我什么活都能干。”陈忠连忙说。
管家沉吟片刻:“按理说我们不雇本地人,毕竟风险大。不过既然你自愿,工钱可以多给些,先付一半定钱,回来再付另一半。若是回不来”管家没往下说。
陈忠咬牙:“我自愿的,立字据为证。”
就这样,陈忠接过定钱回转家中,留下定钱并一封信,便连夜随船出海去了。
第二日,陈孝才发现哥哥所留银钱与书信,只见信中写道:“弟安心备考,兄随船出海,数月即归,勿念。”
陈孝读罢泪如雨下,深知哥哥是为了自己的赶考路费才去冒险。他跪在母亲面前:“儿定不负兄长苦心,必高中归来!”
王氏搂着儿子,泪落不止:“你兄弟二人如此相护,为娘既心疼又欣慰。”
且说陈忠随船出海,风里来浪里去,吃了不少苦头。同船的都是为生活所迫的苦命人,大家相互照应,倒也挺过了最初的不适。
这日,船行至深海,突然天色大变,狂风暴雨袭来,巨浪一个接一个打来,船身剧烈摇晃。船长急令收帆返航,却已来不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个大浪打来,陈忠被甩出船外,落入冰冷的海水中。他拼命挣扎,抓住一块浮木,随波逐流,渐渐失去了知觉。
等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艘商船的舱内。原来他被过往商船所救,捡回一条命。问起原先的渔船,无人知晓下落,想必是凶多吉少了。
商船老板姓周,见陈忠老实勤快,便留他在船上帮忙。陈忠挂念家人,但归家无路,只得暂且安顿下来,想着攒些钱再作打算。
却说陈孝不知兄长遭遇,化悲痛为力量,日夜苦读。乡试放榜那日,他果然高中解元。消息传来,全村欢腾,王氏却喜忧参半——喜的是小儿子出息,忧的是大儿子音信全无。
陈孝中了举人,有了俸禄,家境渐渐好转。他多方打听哥哥下落,却始终没有消息。不少人劝他节哀,说海上出事鲜有生还,但他坚信哥哥还活着。
三年过去,陈孝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文人,说媒的踏破门槛,他却一概回绝:“兄长下落不明,孝何以为家?”
这年秋,又到橘子成熟时节。陈孝站在院中橘树下,想起当年与兄分橘的情景,不禁潸然泪下。他摘下一只橘子,喃喃自语:“哥哥,你若在世,请尝一口家中的橘子吧。”
说来也巧,此时陈忠正在百里外的港口。这些年来,他随商船漂泊,因勤劳肯干,渐渐得到周老板赏识,提拔做了管事。如今总算攒够钱资,辞工返乡。
踏上故土,陈忠归心似箭。一路行来,听闻弟弟中了举人,既欣慰又忐忑——多年不见,不知母亲是否安好,弟弟是否还记得这个哥哥?
走近村口,已是黄昏时分。陈忠远远望见自家院子里那棵橘树,比当年更加茂盛,金黄的果子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院门虚掩,陈忠推门而入,只见一个青年正站在橘树下,手持黄橘,若有所思。那青年闻声回头,四目相对,两人都愣住了。
“哥哥?”
“弟弟!”
兄弟二人相认,抱头痛哭。王氏闻声从屋内出来,见是大儿子归来,喜极而泣。
当晚,母子三人围坐桌旁,诉说别情。陈忠这才知道,自己当年所在渔船确已沉没,无人生还,家人却坚信他还活着。陈孝中了举人,却迟迟不肯娶亲,一心寻找兄长下落。
“幸好你回来了,”王氏抹着眼泪说,“今年橘子又大丰收,明日你们兄弟再分一次橘子,让娘看看。”
第二日清晨,兄弟俩再次站在橘树下。陈忠先上凳摘橘,依旧只取三枚;陈孝随后上去,还是摘了五枚大的。
二人相视而笑,不约而同地将手中的橘子递给对方。
“哥哥辛苦,该吃多的。”
“弟弟读书费神,该多吃些。”
推让间,一只橘子又滚落在地。这次没有大公鸡,却被悄悄走来的王氏接个正着。
母亲笑道:“你兄弟情义,仍如当年。为娘放心了。”她剥开橘子,再次分成三份,“来,咱们一同吃。”
后来,陈忠凭借在外积累的经验,做起了生意,诚实守信,童叟无欺,渐渐富甲一方。陈孝则继续苦读,终在殿试中得中进士,外放为官,清正廉明,爱民如子。
兄弟二人虽身份不同,却始终相互扶持。陈忠资助弟弟在任上兴修水利,开办学堂;陈孝则为哥哥的商业保驾护航,惩治地痞恶霸。
最让人称道的是,每年橘子成熟时,兄弟俩无论多忙,必定回家团聚,在母亲主持下共分橘子。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王氏晚年。
王氏临终前,将兄弟二人叫到床前,拿出一个布包,里面是两只干枯的橘皮。
“这是你们第一次分橘时留下的,”老人微笑着说,“为娘一直收着。记住,家如橘树,需用心栽培;兄弟如橘瓣,合则甜,分则酸。你二人要永远相互扶持。”
兄弟俩含泪应下。
王氏去世后,兄弟俩在院中橘树下立了块碑,刻上“慈母训诫:物有价,情无价”九个大字。
许多年后,陈家“兄弟分橘”的故事传遍四方,成了教育子弟和睦相处的典范。那棵橘树也被当地人称为“兄弟树”,每年结果时,总有父母带孩子来看,讲述这段佳话。
而陈忠陈孝的后人们,无论迁徙何处,总会在院中栽棵橘树,提醒子孙:家族和睦,犹如橘之甘甜,需代代呵护,方能绵延不绝。
喜欢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请大家收藏:()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