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深,北风开始捎来塞外的寒意。
然而,两仪殿内的李世民,手中捏着一份刚从北疆呈来的八百里加急军报,脸上却不见丝毫冷意,反而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振奋之情。
军报来自定北城守将薛万彻。
信中详细禀报了新式棉甲在近期的数次边境巡逻及小规模冲突中的实战表现。
字里行间充满了这位沙场老将的惊叹与推崇。
“……此甲轻便异常,兵士长途奔袭,负担大减,行动迅捷如风,尤擅山地,林间迂回作战……”
“……御寒之效超乎预期,今岁塞外苦寒,我军斥候着此甲夜伏晓袭,竟无一人冻伤,士气高昂……”
“……虽防护不及重甲,然于箭矢流矢,劈砍刺击之防护,远胜皮甲,且因其柔韧,不易变形,中箭后伤口亦较铁甲为浅……”
“……真乃边军之福音,国之利器!”
“臣万彻,恳请陛下,速将此甲大批制办,优先配发边军,则我大唐北疆,固若金汤矣!”
李世民反复看了两遍,越看越是欣喜,忍不住对侍立一旁的王德感慨。
“好一个赵牧!”
“总能源源不断拿出此等济世安邦的实学之物!”
“棉花之利未尽,棉甲之功又显!”
“此子真乃天赐朕之瑰宝!”
兴奋之余,一个现实的问题立刻浮上心头:如此利器,如何能尽快大规模装备军队?
尤其是寒冷的北疆和西陲边军,需求迫切。
现有的将作监作坊,习惯了打造铁甲,皮甲,对于这种全新工艺的棉甲,能否快速实现量产?
质量又能否保证?
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李世民立刻想到了最好的咨询对象。
他强压下立刻召见工部官员的冲动,换上了那身熟悉的“秦老爷”行头,再次出宫,直奔龙首原。
山庄内,赵牧正在翻阅一些关于矿物志的杂书,听闻“秦老爷”到访,并未感到意外。
“赵小友!”
“喜事!”
“天大的喜事!”
李世民一进门,便迫不及待地分享薛万彻军报的内容,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喜悦。
“你那棉甲,在边疆立下大功了!”
“薛将军是赞不绝口,上书请求朝廷大规模制办呢!”
赵牧闻言,只是微微颔首,脸上并无太多惊喜之色,仿佛这本就在他意料之中。
“能于将士有益,便是好事。”
他语气平淡,随即话锋一转。
“然,秦老哥今日前来,恐怕不止是为了报喜吧?”
“可是为了量产之事?”
李世民一怔,随即笑道。
“真是什么都瞒不过小友。”
“正是如此!”
“陛下有意大力推广此甲,然此甲制作工艺特殊,将作监此前只是小规模试制,若要大批制造,如何保证又快又好?”
“老夫受托前来,想再听听小友的高见。”
赵牧放下书卷,略作沉吟道:“大规模量产,与小规模试制,截然不同。”
“其关键,在于三字,那便是标,质,本。”
“哦?愿闻其详。”李世民立刻集中精神。
赵牧解释道:“首先,咱们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标准化。”
“须制定统一严格的制作标准。”
“甲片尺寸,厚度,淬火程度和棉层填充密度,均匀度,还有内外衬布耐磨强度。”
“甚至乃至缀甲绳结的编法,强度,皆需明文规定,划一管理。”
“所有工匠,皆按统一标准制作,如此,产出之甲规格一致,战时损坏部件亦可互换修补,效率大增。”
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闪。
“标准化……统一制式!”
“如此一来,便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如臂使指!”
“这还没完,接着便要做到极其严格的质量监督。”
赵牧却不理会这老家伙的惊讶,仿佛是故意似的继续道:“需建立独立于制作工匠的质检流程,可设置专人,依据制定好的标准,对每一批材料甚至每一道半成品,每一件成品甲胄,均进行抽检甚至全检。”
“不合格一律返工或废弃,并对责任人有所惩戒。”
“绝不容许劣质棉甲流入军中,否则非但不能护体,反而徒增伤亡。”
“质量监督……专人查验……好!”
“此乃重中之重!”李世民连连点头,深知军械质量关乎士卒性命,丝毫马虎不得。
赵牧最后道:“最后,得做到严格的成本控制。”
“欲大规模装备,成本须尽可能降低。”
“可在棉花产地就近设立初加工工坊,就地取材,减少运输损耗。”
“优化制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步骤。”
“同时,开辟更多棉花来源,或鼓励民间种植,或探寻其他类似功能的填充材料,以备不时之需。”
为了让李世民更直观地理解,赵牧甚至取过纸笔,简单绘制了流水线作业的示意图不同的工匠小组负责不同的环节。
从裁料,处理甲片,填充,缝制,最后质检,物料依次流转,而非一人从头做到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又画了一个简单的质量管理循环图,制定了标准,执行,检查,处理改进等详细流程。
李世民看得目不转睛,心中震撼无以复加。
赵牧所言所画,远超出这个时代工匠们的固有思维模式,其理念之先进,思路之清晰,为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这已不仅仅是制作一件甲胄,而是一套关乎大规模生产管理的学问!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小友真乃神人也!”李世民激动不已。
“有此三策,何愁棉甲不能量产?”
“老夫这便回去,必将此策详尽呈报上去!”
他如获至宝,再次风风火火地告辞,决心立刻下令将作监和军械司依此思路筹备棉甲量产事宜。
然而,无论是沉浸在兴奋中的李世民,还是提出建议的赵牧,都并未立刻完全意识到,这一项旨在强军利国的军工革新,将会触动一个何等庞大而顽固的利益网络。
长安,洛阳,乃至各地军州,存在着大量世代以打造传统铁甲,皮甲为生的官营作坊和民间匠户。
他们技艺代代相传,与各地府兵,武库官员关系盘根错节,早已形成了一条稳定的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
棉甲的大规模推广,意味着朝廷对传统铠甲的需求将急剧减少,大量相关作坊将面临订单锐减,甚至倒闭的风险。
无数工匠,官员,材料供应商的既得利益将受到严重冲击。
诏令尚未正式下发,风声却已悄然传出。
京师将作监内,几位负责甲胄制作的资深大匠面露忧色,窃窃私语。
西市最大的铁料商行后院,东主与几位老主顾密谈,脸色凝重。
甚至兵部武库清吏司的某位郎中,在接到风声后,也皱起了眉头,心中暗自计算着此举可能带来的种种麻烦和关系网的震动。
一股无声的暗流,开始在新兴的棉甲利益与传统的铠甲利益之间涌动。
技术的进步,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产业格局的震荡和利益的重分配。
一场因棉甲而起的,不同于朝堂党争的新的风波,正在无人察觉的角落悄然酝酿。
赵牧在山庄中,收到了夜枭关于市面上铁料,皮革价格异常波动以及某些甲胄作坊主私下聚会抱怨的零星报告。
他若有所思,但并未立刻将此事与棉甲量产直接联系起来。
喜欢大唐:开局带太子勾栏听曲请大家收藏:()大唐:开局带太子勾栏听曲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