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英明仁慈,残暴严苛等名声传出来前,檀弃先一步传出去的名声是爱送女下属美男。
且考虑周到,家里有几个单身女性,就送多少个美男。
这话原先还是从闻家侍从那传出来的,等到檀弃听到的时候,已经传的整个曜陇都是了。
檀弃:“......”
有些时候,名声这种东西总是能往奇奇怪怪的地方发展。
春去秋来,曜陇的第一批粮食作物基本成熟了,英角亲自下乡,带着自己两个下属,将整个曜陇府的粮食作物,挨个统计了,并算了田赋几何。
檀弃派了闻嘉去抽查核对了一番,走过了流程以后,檀弃便将英角擢升为治粟内吏,一下升得有些高,但檀弃原本就是把这个位置留给英角的,等她熟悉了整个农税征收流程,这个治粟内史对她来说也不算难了。
檀弃给她手下排了三署,管理田地赋税的司田曹,管理军需的盐兵曹,还有一个负责改良研究新种的农作曹,其他的檀弃便没有再设,针对这些地方,檀弃从先前的册子,还有最近半年左右他举或自举的人,加起来又勾了十几个人。
至于英角那几位亲信,檀弃并不了解,便让英角自己决定往哪个官署放。
粟华君的府邸并不能容纳这么多人办公,所以还要往外扩建。
王宫便分成两部分了,最里面是檀弃的居所,外围是各司办公场地。
在王宫之外,原本如同荒郊野岭般鲜少有人来的地方,逐渐围着王宫建起了一座又一座的房子。
只是檀弃早已下令,给规划地整整齐齐地,留出了大路,和一些小路方便交通,不然只怕这地方能乱七八糟地堵死。
王宫外围的房子檀弃也没放过这个机会,建了不少豪宅,天子不必与民争利,所以檀弃只和大商人争点,其余的地便由着他们拿着合适的价格买走了。
当然地还是檀弃的,只是这些商人能在这地上建屋子,再将屋子卖给其他人。
这一波,叫不少有些本钱的商户挣得盆满钵满。
檀弃倒是不介意,记得交商税就好。
冶炼金银也已经投入操作了,挖矿那边,檀弃还特意叫了墨家的人帮忙,让那些矿洞稳固些,劳作可以辛苦些,但绝不能有丢命的风险。
靠着檀弃给的工钱,墨家那几个甚至在王宫附近买了个大院子。
檀弃找人建的,用的是姨姨们的图纸,环水又有不少竹林的四层房屋,快比上王宫高了,住三十几个人也是绰绰有余。
剩下的墨家弟子,一边在墨门里学手艺,一边在外头摆摊,接活,日子过得也是不错。
至少平凡又幸福,不用在某位君主跟前,动不动就有掉脑袋的风险,也不用夜以继日地赶工,现在还挤出时间去找曜陇的本地姑娘结亲。
当然新贵族家里的姑娘是不可能了,但一些家境富裕的人家,觉得他们不错,长的不错,至少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端端正正的,又有一门手艺,虽然没有家里长辈亲戚帮衬,但也有师门,综合考量下来,也是蛮不错的一些小伙子。
除了农司外,檀弃还着重训练了一下武司。
也就是一些根骨不错的,招来训练,不多也就一千来人,檀弃打算一半的人用来守卫王城,另外一半的人用来做暗卫。
吃住都由檀弃提供,还另外有工钱,不过,学武这个阶段工钱不多,但吃住檀弃都包了,平时买点小玩意,或是给家里送过去也是够的。
檀弃还给了他们系统出品的功法和武学。
练了半年效果也不错。
其中一部分,从个人意愿,家境,武学成绩等方面考量,提出了一半人,分成三部分,一边学武,一边巡视王城。
如此王城守卫也初具规模了,这些人皆是领了职务,也多了俸禄,如此,檀弃在招第二批的时候报名的人就更多了。
就是根骨较第一批来说差了些。
不过用来守王宫是够的。
檀弃将白小将军调来了曜陇,任守备将军。
原来曜陇的守备,檀弃封了车骑都尉,让裴大将军带着他守在临越。
曜陇处在腹地,守备军就够了,倒是临越半年前就经历了一场大战,防范要做全,且百姓心里也不安定,所以檀弃便叫裴大将军守在临越了。
半年虽有虫灾,但熙国控制地很好。
系统中,各方面数据都有所增长:
龙气获取(国家/势力各维度评估):
军队实力:一级(守备军完善,边境军完善,王宫守卫完善)
国家/势力发展:一级(已获得王室认可)
人民幸福指数:二级(百姓安居乐业,心情值可观)
科技发展进程:二级(冶炼技术提升,机关术技术提升)
一级加一千龙气,二级加四千龙气,三级似乎是九千龙气,大概这样以此类推。
檀弃这回得了一万龙气。
加上之前的两千多的龙气。
一共是一万两千点。
可以兑换几个专精,其他的倒不着急兑换,檀弃看中了其中一个专精。
文学专精:全国人民,文学天赋提升百分之一,可叠加。
倒不是檀弃有了龙气就要非用不可,但是她打算效仿幸国,实行全国普及式教育,不一定是教文学,除了识字以外,农者教除草除虫,种粮种谷的有效方法,并非这个世界的方法,是弹幕上的姨姨们友情赞助的方法。
这些教育普及下去,科技点至少还能再升一级,人民幸福指数也可能可以升一升,要是有读书天赋的小孩,檀弃打算设立考试。
从某村开始,设立书院,大家都去读书,然后年末考试,考试过了设定好的线,名次在某村前十名就能选择前往当地管辖县读书,再一年,考试,同样是县前十,再前往当地管辖府读书,管辖府定的名次能多一些,大约三十人,再前往都城学宫读书,一年,前三十名,就能得官位。
没考过可以选择在当地继续考,只是限制三年。
三年考不过,便只能回乡了。
那普及教育和考试教育就得分开了。
一个村子至少得有两位老师。
这个就比较难办了。
喜欢我偏要做这天下共主请大家收藏:我偏要做这天下共主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喜欢我偏要做这天下共主请大家收藏:我偏要做这天下共主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