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二百一十一章 初入国子监(上)
    时人称去国子监读书为“坐监”,五百年后的人听起来,感觉就像是坐监狱似的,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

    当然,如果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实行,对白榆而言,去国子监读书和坐监狱也差不多。

    所幸的是,白榆穿越到的时期是明代中晚期,很多早年间的严格制度都已经崩了,国子监也不例外。

    虽然白榆对国子监读书生涯没有兴趣和期待感,但他还是很重视报到的。

    毕竟他已经被县学“踢”出来了,如果再错失了国子监报到,那学籍就麻烦了。

    没有学校出身,拿什么报名参加明年的乡试?

    所以白榆被提醒后,想了想这两天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就决定先去国子监报到,顺便探探路子。

    白榆的核心需求就是两点,第一是不能长时间被拘束在国子监,不能被规章制度强行约束。

    第二就是取得报名参加乡试的资格,办法无论用文的也好,武的也好,白榆对名额势在必得。

    国子监名义上有数千人,当然不可能都放出去参加科举考试。所以每次遇到科举考试时,都要先拼命内卷,竞争报名资格。

    国子监地址在京城东北角,而白榆的地盘则在京城西南角,与国子监正好形成了一个斜穿皇宫的对角线。

    在京城尤其是老内城区域里,这几乎就是最遥远的距离了。

    这也是白榆感到头疼的因素之一,从自家走到国子监,十几里路程,至少要走一个时辰。

    白榆自从穿越以来,还真没出过这么远的门。

    手下校尉有来自北城的人,便给白榆画了一张简易路线图。

    白榆看了看后,便吩咐说:“除了直属于我的十来人之外,再抽调十名官校,明天护送我前往国子监报到。”

    前边钱指挥嘲笑道:“没想到你如此胆小,竟然要带二十人才敢去国子监。”

    白榆指着简易地图上一个点说:“走小街小巷就绕远了,可如果走大路,肯定要路过顺天府。

    这里几乎全员与我有仇,我怎能不防?”

    钱指挥:“”

    你要怕出事,低调的路过就行了,难道府衙还能天天盯着外面路上行人都是谁?

    带着二十来名官校耀武扬威的路过,这样更拉仇恨好不好?

    又到次日,因为路程比较远,所以白榆在清晨就带着一众随从出发了。

    走了一个多时辰,上午抵达了国子监所在的成贤街。

    白榆将大部分随从都放在大门外,只带了几名家丁进去。

    又穿过大门集贤门,向二门太学门前进的时候,发现甬道两侧分列数十座石碑,碑上可刻着历代进士的名录。

    白榆豪情大发,指着进士碑对左右说:“两年之内,我争取名列于上!”

    而后就来到正堂彝伦堂后边的典籍厅,办理注册入学手续。

    典籍看到穿着六品官袍的白榆进来,还以为是哪家公子哥闲着没事来凑热闹。

    这时代有所谓的恩荫官,大佬的后代能以恩荫名义封为世袭百户或者千户,或者其他低品级杂官,象征朝廷恩德。

    京城这种荫官最多,白榆这年纪这品级,被误会为恩荫官很正常。

    就是在国子监,也有所谓的荫监,大佬后代可以被恩赐一个监生出身,这就是另一条恩荫赛道了。

    进了典籍厅,白榆张口道:“我,白榆!特来入学坐监!”

    典籍官看着白榆官袍上的补子,还以为白榆是开玩笑,解释道:“没有荫官同时又荫监的情况,这位官人不要作弄我了。”

    白榆不满的说:“你说谁是荫监?你家才是荫监!

    我是清清白白的县府道三案秀才、考选上来的贡生!经宛平县县学推举入国子监读书!”

    典籍官看了看白榆凭照,又翻了翻桌上的名册,果然看到“白榆,年十五,锦衣卫官籍,正六品百户,宛平县学”等字样。

    而后典籍官一脸懵逼的问道:“官身也允许去参加科举考试了?你怎么报上的名?”

    对这种能吹牛皮装逼的话题,白榆不厌其烦,仔细解答说:

    “先前我考取县学生员的时候,还不是六品百户官身,只是一个旗校,报名科举不违规。

    但我考中秀才后,恰好又立了微末功劳,天子特旨升我为百户。

    所以造成了同时具有生员功名和百户官身的特殊情况,这都是皇恩浩荡,咱也不能拒绝。”

    典籍官活久见,感慨道:“真乃罕有之异数也,不过下次科举考试报名时,有官身就难以报名了。”

    白榆趁机提出自己要求,“我这情况确实特殊,所以也希望有特殊对待,毕竟我平常还要报效皇恩,为朝廷服务,无法被圈禁在国子监中。”

    典籍官问道:“你在县学时,是怎样安排的?”

    白榆回答说:“如今县学月初会文,月中聚讲,一个月最多去两次,所以影响不大。”

    典籍官摇头道:“虽说国子监比早年间松散了,但好歹也是太学,不能像县学那般放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太学里,四书都是要学的,另有五经博士轮流讲经,五天一个循环。

    所以无论你攻读五经中的哪一经,至少每五天也要来一两天。”

    从乡试开始,除了四书题之外,还有五经题。

    读书人想要在科举考试上进一步有所作为,除了《四书》都必学之外,也要从《五经》中选一门作为自己的本经。

    “至少每五天来一两天?”白榆脸上露出了为难神色,“这也太频繁了,我接受不了。”

    典籍官无语,你这是坐监读书来的,还是度假来的?就凭你这句话,开除你都不过分啊。

    不过看着小百户似乎很有能量,典籍官不想得罪人,就指了条路子说:

    “监规由绳愆厅的监丞掌管,你不妨询问监丞,看看能否有宽容之法。”

    白榆回应说:“那我现在找过去问问。”

    典籍官又道:“还有,张司业有令,让新报到的监生办完手续后,就去彝伦堂谒见他,当面接受训勉。”

    司业就是国子监的二把手,相当于后世的常务副校长。

    白榆有点诧异的说:“新入学的监生怎么也有一千多人吧?张司业都要亲自接见谈话?

    在你们国子监,居然还有这么认真负责的官员?”

    典籍官:“”

    你这是有多看不起国子监?把国子监当成了一个可有可无、躺平摆烂的边缘地方?

    哦,你是从锦衣卫这个大衙门出来的,那没事了。

    喜欢大明第一墙头草请大家收藏:()大明第一墙头草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