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古丽攥着手机,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万国镜”三个字像一颗投入深湖的石子,在她心中激起层层涟漪——从西域五镜到古罗马和平之镜,再到波斯发现的青铜镜,如今又出现“万国镜”,这是否意味着汉代丝绸之路沿线,存在一个以镜子为信物的文明交流体系?而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汉代古城,又藏着怎样的议事场景?
她立刻联系新疆考古研究所,得知古城遗址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尼雅河流域,是一座被黄沙掩埋的汉代绿洲城邦,初步判断为精绝国后期的都城遗址。考古队在古城中心的议事厅遗址,发现了三方分别用西域文、汉文、拉丁文书写的铭文石碑,碑文中多次提到“万国镜”,并记载“每岁秋,诸国使者会于此,以万国镜为凭,议丝路事”。
“精绝国!”阿依古丽翻开《汉书·西域传》,书中记载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城邦,因地处交通要冲,常作为西域各国议事的场所。“万国镜很可能是各国使者议事时的信物,相当于现在的‘会议权杖’,象征着议事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三天后,阿依古丽带领团队抵达尼雅古城遗址。越野车在沙丘间颠簸,远远望去,古城的夯土墙在沙漠中若隐若现,宛如一艘搁浅的巨船。考古队已在议事厅遗址周围搭建了保护棚,三方石碑并排立在厅中央,碑面的文字虽有磨损,但仍能辨认出核心内容。
“你们看这块汉文石碑,”张教授指着中间的石碑,“上面写着‘汉永寿元年,西域都护府铸万国镜,置精绝国,为诸国议事之凭,凡议丝路通商、边界安防、灾荒互助事,皆以镜为信’。永寿元年是公元155年,比古罗马使者抵达洛阳的时间早11年,这说明万国镜建立的议事体系,早就是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合作机制了。”
阿依古丽蹲下身,仔细观察石碑底部的凹槽:“每个石碑下方都有一个圆形凹槽,尺寸相同,应该是放置万国镜的地方。我们用探地雷达检测一下议事厅的地面,看看有没有隐藏的器物。”
探地雷达的屏幕上,议事厅中央的地面下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金属信号。团队小心翼翼地挖掘,当挖到地下一米深时,一个青铜质地的镜座露出了轮廓。镜座呈圆形,上面雕刻着西域各国的图腾,中央有一个圆柱形的凸起,显然是用于固定镜子的。但镜座上没有镜子,只有一行刻字:“万国镜,藏于议事厅北墙暗格。”
按照刻字的指引,团队在议事厅北墙的一块石板后,找到了暗格。暗格里放着一个木质盒子,盒子虽已腐朽,但里面的青铜镜完好无损——镜面直径约一米五,镜背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凹槽,周围刻着西域各国、中原王朝以及古罗马、波斯等国的微型图腾,镜缘刻着“万国同心,丝路永通”八个汉隶。
“这就是万国镜!”阿依古丽轻轻抚摸着镜背的图腾,“中央的凹槽,应该是用来放置各国信物的——比如西域五镜的碎片、古罗马的橄榄枝、波斯的银币,象征着各国共同参与议事。”
为了验证这个推测,团队对镜背的凹槽进行了检测,发现凹槽内残留着多种物质的痕迹,包括青铜锈(与西域五镜成分一致)、橄榄枝的植物纤维、银币的金属颗粒。“这证明,每次议事时,各国使者都会带来自己的信物,放入凹槽,象征着‘万国同心’,”张教授说,“这种议事方式,体现了汉代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平等合作的理念。”
团队将万国镜带回格尔木后,联合国内外的技术专家,对其进行了全面修复和研究。在修复过程中,他们发现镜面下方隐藏着一层薄薄的铅板,铅板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了从汉永寿元年到汉建安末年,各国使者在精绝国议事的内容,包括商道通行规则的修订、边界纠纷的调解、灾荒时的物资互助等。
“这里记载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阿依古丽指着铅板上的一段文字,“汉熹平三年,西域多国遭遇蝗灾,精绝国通过万国镜议事体系,召集各国使者商议互助方案,中原王朝从河西走廊调运粮食,古罗马商队捐赠药材,波斯商队提供运输骆驼,最终帮助各国渡过了灾荒。这充分体现了丝绸之路‘互利共赢’的精神。”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万国镜和丝绸之路议事体系的历史,阿依古丽团队在“丝绸之路文明交流博物馆”中,专门开辟了“万国议事”展区。展区内复原了精绝国议事厅的场景,游客可以通过vr技术,“参与”汉代各国使者的议事过程,还能在互动屏幕上查阅铅板上的议事记录,感受古代丝绸之路的合作智慧。
展区开放后,吸引了大批来自各国的外交官和学者。一位来自联合国的外交官在参观后说:“汉代的万国镜议事体系,与现代的国际合作机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平等协商,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这种古老的智慧,对今天的全球治理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与此同时,“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发起了“万国镜国际合作计划”,邀请沿线国家共同开展丝绸之路议事体系的研究,同时建立“新时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论坛”,每年在不同国家举办,传承和弘扬万国镜所代表的“平等协商、互利共赢”精神。
首届论坛在精绝国古城遗址举办,来自20多个国家的代表,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国际合作”的主题展开讨论。论坛期间,代表们还共同为“万国镜纪念雕塑”揭幕,雕塑以万国镜为原型,融合了各国的文化元素,象征着新时代的国际合作。
阿依古丽在论坛闭幕式上发表讲话:“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们用万国镜搭建了平等协商的平台;今天,我们要继承这种智慧,以文化遗产为纽带,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让丝绸之路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论坛结束后,伊朗代表邀请阿依古丽团队前往波斯波利斯遗址,共同寻找与万国镜相关的议事遗迹;意大利代表则提出,要在罗马举办“万国镜与古罗马议事制度”展览,探索东西方古代议事文化的异同。
阿依古丽站在精绝国古城遗址的议事厅前,望着远处连绵的沙丘,心中充满了新的期待。她知道,万国镜的发现,只是丝绸之路文明交流史的又一个篇章,未来还有更多的秘密等待发掘——比如,万国镜议事体系是否延伸到了更遥远的非洲?铅板上记载的“西方使者”,是否来自古代埃及?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收到一条来自埃及考古团队的消息:“在金字塔周边的一座古埃及神庙遗址中,发现了一面刻有西域图腾和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青铜镜,镜背刻着‘万国之镜,通于四海’……”
阿依古丽握着手机,目光望向遥远的非洲大陆。古埃及,这个与汉代、古罗马并立的文明古国,是否也与万国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万国之镜,通于四海”,又藏着怎样的文明对话故事?新的探索,已在脚下缓缓展开,跨越山海,连接起更广阔的世界。
阿依古丽盯着手机屏幕上“万国之镜,通于四海”八个字,指尖不自觉地摩挲着万国镜的复制品。古埃及与西域的文明对话,本就藏在零星的文献记载里——《后汉书》曾提“大秦(古罗马)与海西(古埃及)通商,有东方宝镜流转”,如今这面刻有西域图腾的青铜镜,竟成了跨越亚非大陆的实证。而埃及考古团队特意提到,青铜镜出土时,镜面朝向东方,仿佛在指引着通往西域的方向。
“古埃及的青铜镜,会不会与万国镜出自同一体系?”阿依古丽召集团队,将埃及镜的高清影像投在大屏幕上。镜背中央是古埃及的秃鹫女神图腾,边缘环绕着西域螺旋纹和中原云纹,三种文明符号交织在一起,与古罗马和平之镜的融合风格如出一辙。更关键的是,镜缘刻着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经翻译为“自东方昆仑而来,携四海和平之愿”。
“昆仑?”穆罕默德突然起身,指着地图上昆仑山深处的一片空白区域,“埃及镜提到的‘昆仑’,会不会是指昆仑山的‘死亡之谷’?那里是古代西域通往中亚的隐秘通道,传说谷中藏着连接东西方的‘文明信物’,但因常年有暴风雪、雷暴,加上地形复杂,很少有人敢深入。”
死亡之谷,又称那棱格勒峡谷,位于昆仑山腹地,因频发极端天气和不明原因的生物死亡事件,被当地牧民视为“禁地”。但根据汉代竹简记载,这里曾是西域商队的秘密通道,“谷中有石屋,藏西域与海西(古埃及)往来之证”。
为了验证推测,阿依古丽联系了新疆气象局,获取了死亡之谷的气候数据——每年只有7月中旬到8月初的十几天,谷内暴风雪较少,是唯一适合进入的窗口期。她立刻组建了一支由考古专家、气象学家、地质学家和当地向导组成的探险队,准备趁着窗口期深入死亡之谷。
出发前,探险队在昆仑山脚下的牧民定居点休整。当地老向导巴图握着阿依古丽的手,反复叮嘱:“死亡之谷的天气比娃娃的脸变得还快,白天可能晴空万里,晚上就会下暴雪。而且谷里的磁场异常,指南针会失灵,只能跟着河谷走。”他还从家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羊皮地图,“这是我爷爷画的,标注了谷中相对安全的路线,还有一处‘石屋’的位置,说不定就是你们要找的地方。”
7月中旬,探险队带着羊皮地图、便携式气象站和考古设备,正式进入死亡之谷。谷口两侧的山峰终年积雪,谷底却生长着茂密的灌木,湍急的那棱格勒河从谷中穿过,河水因含矿物质而呈现出诡异的碧绿色。走了不到半天,天空突然阴沉下来,狂风卷着碎石砸在帐篷上,气象站显示风速已达12级,还伴有雷电预警。
“快找避风处!”阿依古丽大喊。队员们迅速将帐篷转移到一处巨大的岩石下,刚固定好帐篷,一道闪电就劈在不远处的大树上,树干瞬间燃起大火。“这里的磁场异常,容易吸引雷电,”地质学家李教授看着手中的磁力仪,“我们得尽快离开这片区域,前往羊皮地图标注的石屋,那里的岩石结构应该能抵御雷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