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273章 尸易无限(178)
    阿依古丽放下电话,指尖还残留着握住西域宝镜时的微凉触感。帕米尔高原的名字像一粒石子,投进她心中早已波澜迭起的湖面——那片被古人称为“葱岭”的雪域,是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交汇的咽喉,若真有与西域三镜相关的古镜,或许能解开三镜最终的归宿之谜。

    她立刻调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据库”,在帕米尔高原板块检索“古堡”“古镜”的关键词。屏幕上弹出几条零星的记录:清代《西域水道记》提到“帕米尔有石堡,名‘镜城’,堡内藏古镜,能映山川”;民国时期英国探险家的日记里,也曾描述过一座“用冰川融水打磨石块建造的古堡”,但未提及具体位置。

    “看来这座古堡并非虚构,”阿依古丽召集团队成员,指着地图上帕米尔高原的空白区域,“但这里地形复杂,冰川、峡谷纵横,又多无人区,要找到一座可能已被风沙掩埋的古堡,难度不小。”

    穆罕默德举起手:“我有个建议,我们可以联系当地的塔吉克族牧民。他们世代生活在帕米尔,对每一条山谷、每一座山峰都了如指掌,或许能从他们的传说中找到线索。”

    一周后,阿依古丽团队抵达帕米尔高原边缘的塔什库尔干县。在当地文旅局的帮助下,他们见到了塔吉克族老牧民库万。听说他们在寻找与“古镜”相关的古堡,库万老人眼睛一亮,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我小时候听爷爷讲过‘镜子城堡’的故事——在慕士塔格峰脚下的峡谷里,有一座用白石头砌成的城堡,城堡里有一面大镜子,能照出远方的路,还能吓跑山里的狼。”

    “慕士塔格峰!”阿依古丽心中一振,那是帕米尔高原的标志性山峰,清代文献中多次提到商队沿慕士塔格峰脚下的河谷行进。她立刻请库万老人绘制简易路线图,老人用炭笔在纸上画了一条蜿蜒的线条:“从这里出发,沿着叶尔羌河上游的支流走三天,穿过一片乱石滩,就能看到城堡的废墟。但现在是雨季,河谷可能有洪水,要小心。”

    第二天清晨,团队带着帐篷、防水设备和便携式考古工具,跟着库万老人向慕士塔格峰进发。沿途的景色从草原逐渐变为戈壁,再到裸露的岩层,海拔越来越高,空气愈发稀薄。第三天午后,他们穿过一片布满冰川融水痕迹的乱石滩,库万老人突然停下脚步,指着远处的山谷:“看!那就是镜子城堡!”

    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阿依古丽看到一座白色的石堡废墟,矗立在山谷的制高点上。石堡的墙体由白色石灰岩砌成,部分墙体虽已坍塌,但仍能看出大致的方形轮廓,堡顶残留着木质结构的痕迹,在阳光下泛着陈旧的灰白色。

    “先搭建临时营地,做好安全防护,”阿依古丽对团队说,“明天再开始勘察,注意避开可能的洪水区域。”

    次日清晨,团队开始对石堡进行系统性勘察。石堡的入口在南侧,被一堆碎石堵塞,清理后,一条狭窄的通道通向堡内。堡内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几个方形的房间,地面散落着陶片、动物骨骼和锈蚀的铁器;上层是一个开阔的平台,平台中央有一个圆形的石座,石座上有一个凹槽,尺寸与西域三镜中的任何一面都不匹配,但凹槽边缘刻着的螺旋纹,与九层妖楼、西昆仑山遗址的纹样完全一致。

    “这里肯定与西域三镜有关,”阿依古丽蹲在石座旁,仔细观察凹槽,“但凹槽尺寸更大,或许这里曾放置过一面更大的镜子,或者三镜曾一起在这里存放过?”

    索菲亚用便携式扫描仪对石座进行检测,屏幕上突然弹出一条异常数据:“石座内部有金属反应!而且是青铜成分,含量还不低!”

    团队立刻用小型钻探设备在石座旁小心挖掘,当钻杆深入地下约半米时,碰到了坚硬的物体。清理掉周围的泥土后,一面直径约一米的圆形青铜镜露出了一角——镜面虽已布满铜锈,但边缘精致的龙纹和西域图腾,仍能看出其非凡的工艺。

    “这面镜子比西域三镜大得多!”阿依古丽激动地说,“我们得小心清理,不能损坏镜面。”

    经过两天的小心清理,完整的青铜镜终于出土。镜面直径约一米二,边缘厚约十厘米,背面除了龙纹和西域图腾,还刻着一段长篇铭文。张教授带着放大镜,逐字辨认:“‘汉竟宁元年,西域都护府筑镜城于葱岭,置‘镇域镜’,统合西域三道,护商队,安诸国……’竟宁元年是公元前33年,正是汉元帝时期!这面镜子叫‘镇域镜’,是用来统合丝绸之路三道、保护商队的!”

    “镇域镜!”阿依古丽心中豁然开朗,“西域三镜加上这面镇域镜,很可能是一套完整的‘西域四镜’!三镜分别用于守护商道、镇水患、镇风沙,而镇域镜则是统领全局的核心,放置在帕米尔的镜城,统合丝绸之路南北中三道,确保整个西域的交通和贸易安全。”

    为了验证这个推测,团队对镜城周边进行了进一步勘察。在石堡西侧的河谷中,他们发现了一条古代商道的遗迹,路面上还残留着骆驼蹄印和车轮痕迹;在石堡东侧,找到了一处烽火台遗址,烽火台的建筑工艺与汉代西域烽火台一致,推测是用于传递商队安全信息的设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就对了,”穆罕默德兴奋地说,“镜城不仅是存放镇域镜的地方,还是丝绸之路三道的交通枢纽和信息传递中心。商队在这里休整、获取安全信息,再根据镇域镜‘映照’的路线(可能是指根据镜面反射的光线判断方向,或根据镜城传递的路况信息),选择前往南疆、北疆或中亚的路线。”

    团队带着镇域镜和勘察资料,返回塔什库尔干县。在当地博物馆的协助下,他们对镇域镜进行了初步修复。清理掉镜面的部分铜锈后,奇迹发生了——当阳光照射到镜面上时,镜面竟然反射出清晰的光斑,光斑在墙上形成了一幅简易的路线图,标注着从镜城到九层妖楼、西昆仑山遗址、楼兰古城的方向和距离。

    “原来如此!”阿依古丽恍然大悟,“镇域镜不仅是象征,还有实际用途——它通过反射阳光,为商队指示路线!古代商队在帕米尔高原容易迷路,只要找到镜城,通过镜面反射的光斑,就能确定前往各个节点的方向。”

    这个发现让团队兴奋不已。他们立刻将镇域镜的信息录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据库”,并邀请国内外的专家进行远程会诊。专家们一致认为,镇域镜的发现填补了丝绸之路交通史的重要空白,证明汉代中原王朝不仅在西域建立了行政体系,还通过技术手段(如镜面导航)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镇域镜和镜城的历史价值,阿依古丽团队决定在塔什库尔干县建立“帕米尔丝绸之路博物馆”,专门展示镜城遗址的考古成果、镇域镜的复制品以及相关的商队文物。博物馆的设计融合了塔吉克族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元素,展厅内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还原了汉代商队在镜城休整、通过镇域镜确定路线的场景。

    博物馆开放那天,库万老人带着村里的孩子们赶来参观。当看到全息投影中,古代商队通过镜面反射的光斑确定路线时,孩子们兴奋地欢呼起来。库万老人握着阿依古丽的手,激动地说:“我们塔吉克族世代守护着帕米尔,现在终于知道,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家园,还有这么重要的历史!以后我要带更多孩子来这里,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根。”

    阿依古丽笑着点头:“这正是我们建立博物馆的目的——让更多人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了解不同民族共同守护文化遗产的故事。”

    就在博物馆开放仪式结束后,张教授匆匆赶来,手里拿着一份刚翻译完成的文献:“阿依古丽主任,我们在整理镜城出土的陶片时,发现了一块刻有楼兰文的陶片,翻译后是‘四镜归位,天下安’。这会不会意味着,西域四镜有一个最终的归位之地?”

    阿依古丽接过陶片,上面的楼兰文虽然简单,但“四镜归位”四个字格外清晰。她心中一动,想起九层妖楼的结构——妖楼共有九层,而目前发现的四镜,分别对应不同的功能和位置,或许妖楼的顶层,就是四镜最终的归位之地?

    “我们得立刻返回九层妖楼,”阿依古丽对团队说,“重新勘察妖楼的顶层,看看有没有放置四镜的痕迹。”

    夕阳西下,帕米尔高原的慕士塔格峰被染成了金色。阿依古丽站在博物馆的窗前,望着远处的雪山,心中充满了期待。她知道,西域四镜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九层妖楼的顶层,或许还藏着更多关于丝绸之路文明的秘密。新的探索,又将在不远的将来开启。

    从帕米尔高原返回格尔木的路上,阿依古丽始终捧着那块刻有“四镜归位,天下安”的陶片。车窗外的戈壁滩飞速后退,她的思绪却一次次回到九层妖楼——那座矗立千年的建筑,顶层是否真的藏着四镜归位的秘密?

    抵达格尔木的第二天,阿依古丽就带着团队进入九层妖楼。此前的考古主要集中在一至七层,八层和九层因结构脆弱,一直未进行深入勘察。这次,他们特意调来轻便的加固设备,小心翼翼地清理八层的堆积物。

    八层的空间比想象中更开阔,中央有一个方形的石台,石台上刻着复杂的凹槽,凹槽的形状与西域四镜的背面完全吻合——四个小凹槽对应镇邪镜、镇妖镜、西域宝镜,中央一个大凹槽对应镇域镜。石台边缘还刻着与陶片上相同的“四镜归位,天下安”字样。

    “这就是四镜归位的地方!”阿依古丽的声音带着颤抖,“汉代西域都护府铸造四镜,并非让它们永久分散,而是在特定时期将它们归位到妖楼顶层,通过四镜的合力,守护整个西域的和平与繁荣。”

    团队继续向上清理九层。九层的空间相对狭小,中央的墙壁上有一幅大型壁画,虽然大部分已经褪色,但仍能看清画面内容:西域各国的国王和使者,捧着四镜来到九层妖楼,将镜子放入八层的石台,中原的官员站在一旁,与西域使者共同举杯,背景是繁忙的商队和丰收的农田。

    “这幅壁画印证了我们的推测,”张教授激动地说,“四镜归位是西域各国与中原王朝共同参与的重大仪式,象征着西域与中原的团结一心,共同守护丝绸之路的繁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