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256章 尸易无限(161)
    飞机降落在达尔文国际机场时,清晨的阳光穿透薄云,给广袤的澳大利亚北部草原镀上一层暖金色。林野背着装有水下机器人、防鲨装备和防水型青铜罗盘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感受到一阵带着桉树气息的凉风——与东南亚的湿热不同,这里的空气干燥而清新。澳大利亚国家海洋博物馆的伊恩馆长举着“中澳海上丝路水下考古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一件卡其色的户外夹克,腰间挂着防水对讲机,笑容里带着几分急切:“欢迎来到达尔文!卡卡杜湾的情况比预想的复杂,我们的潜水员昨天在珊瑚礁间隙发现了一块刻有花纹的木板,花纹很奇怪,不是常见的船舶装饰,倒像某种密码符号,而且周围的瓷器碎片分布得格外密集,像是人为摆放的。”

    苏晓立刻掏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标注“达尔文港,疑似明瓷,符号待解”的页面,上面贴着一张模糊的古籍拓片,拓片上有类似的几何花纹:“伊恩馆长,我爷爷在笔记里提到过,明代远洋商船有时会在重要货物上刻下符号标记,方便船队识别,但这种复杂的花纹倒更像某种加密信息。那块木板能带来看看吗?我们或许能通过纹样比对找到线索。”

    伊恩馆长点点头,领着他们走向停在路边的越野车:“木板已经送到临时工作站了,上面的花纹我们拍了照片,传给过几个符号学专家,都没能破解。对了,卡卡杜湾附近的原住民部落有个传说,说几百年前有‘来自东方的大船’在湾内沉没,船上载着‘会发光的瓷器’和‘刻着秘密的木头’,现在看来,传说可能是真的。”

    越野车行驶在通往卡卡杜湾的土路上,窗外的景色从草原渐渐过渡到红树林,远处的印度洋泛着深邃的蓝色。伊恩馆长指着车载屏幕上的卫星地图说:“卡卡杜湾是个半封闭的海湾,入口处有大片珊瑚礁,只有两条狭窄的水道能进入湾内,古代商船很可能是为了躲避风暴,误闯水道触礁沉没的。我们发现文物的区域在湾内东北部,水深约8-12米,珊瑚礁密度很高,水下机器人操作难度不小。”

    林野掏出防水型青铜罗盘,将探头贴在车窗上朝向海湾方向,罗盘屏幕上很快显示出微弱但持续的木材与瓷器信号:“信号很稳定,而且分布范围呈不规则的扇形,不像是自然沉没的货物散落形态,更像是有人刻意将文物按某种规律摆放。等下到了工作站,咱们先分析木板上的花纹,再让水下机器人对信号密集区进行精准扫描。”

    上午十点,车队抵达卡卡杜湾附近的临时工作站。工作站是几顶搭建在红树林边缘的防水帐篷,旁边的临时实验室里,一块长约半米的黑色木板正放在恒温保湿箱中。伊恩馆长掀开保湿箱的盖子,木板表面清晰可见两组交错的几何花纹——一组是类似明代罗盘刻度的同心圆,另一组是由三角形和菱形组成的不规则网格,网格交汇处还刻有极小的圆点,像是密码的关键节点。

    苏晓凑近观察,突然注意到网格边缘有一道细微的刻痕,与爷爷笔记本里那张古籍拓片上的纹路完全吻合:“这组花纹和我爷爷拓片上的一样!拓片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写着‘天圆地方,以瓷为钥’,当时我们以为是形容瓷器的形状,现在看来,可能是破解密码的提示——‘天圆’指的是同心圆,‘地方’是方形的网格,而‘瓷’就是周围的瓷器碎片!”

    林野立刻拿出高分辨率扫描仪,对木板花纹进行三维建模。扫描结果显示,同心圆的刻度与明代航海罗盘的方位刻度完全一致,而网格中的圆点正好对应着36个位置,与卡卡杜湾内已发现的瓷器碎片数量刚好吻合:“这绝对是密码!36个圆点对应36块瓷器碎片,每块碎片的摆放位置可能对应着网格中的一个坐标,而同心圆的刻度则是定位基准。伊恩馆长,麻烦安排水下机器人,按罗盘刻度对应的方位,在湾内东北部的36个坐标点进行探测。”

    伊恩馆长立刻通过对讲机联系水下作业团队,半小时后,搭载着高清摄像头和信号探测器的水下机器人被吊入海湾。林野通过操作台调整机器人的航向,按照明代罗盘的“子、丑、寅、卯”十二地支方位,逐一对应网格中的36个坐标点。当机器人抵达第一个坐标点——“子位3”时,探测器突然发出强烈信号,摄像头捕捉到珊瑚礁间隙中,一块青花瓷碎片正嵌在岩石缝里,碎片边缘刻着一个极小的“一”字。

    “有发现!”苏晓盯着屏幕喊道,“碎片上有字!是汉字‘一’,这肯定是密码的一部分!”

    接下来的四个小时,水下机器人按坐标逐一探测,36块青花瓷碎片相继被找到,每块碎片边缘都刻着一个汉字,从“一”到“三十六”依次排列。更令人惊讶的是,当机器人将36块碎片的位置在电子地图上标记出来时,这些点竟然连成了一个与木板网格完全重合的方形图案,而图案中心的位置,正好对应着一个强烈的金属信号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密码的核心应该在图案中心!”林野立刻调整机器人航向,朝着中心位置驶去。那里的珊瑚礁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环形凹陷,凹陷底部覆盖着厚厚的泥沙,机器人的机械臂拨开泥沙,一个青铜制的方形盒子渐渐显露出来——盒子表面刻着与木板相同的同心圆花纹,盒盖上有36个细小的凹槽,正好能与36块瓷器碎片的形状吻合。

    “是密码盒!”伊恩馆长凑到屏幕前,声音有些发颤,“36块碎片就是打开盒子的钥匙,这简直和小说里的情节一样!”

    苏晓立刻将36块瓷器碎片按编号排序,通过机器人的机械臂,逐一嵌入青铜盒盖的凹槽中。当最后一块刻着“三十六”的碎片嵌入凹槽时,青铜盒发出一声轻微的“咔嗒”声,盒盖缓缓打开,里面放着一卷用防水丝绸包裹的羊皮纸,羊皮纸上用毛笔写着几行明代汉字,旁边还画着一张简易的航线图。

    林野立刻让机器人将羊皮纸小心翼翼地取出,通过高清摄像头拍摄文字内容。苏晓逐字辨认,念出声来:“大明永乐十三年,郑和船队第七次下西洋,遣分队往‘南方大陆’探路,至卡卡杜湾,遇风暴触礁。恐货物遭窃,以‘天圆地方’之法藏瓷盒,留密码木为记,盼后世能寻回,续通丝路。附航线图,自卡卡杜湾往东南,有‘黑岩岛’,藏有更多船货。”

    “永乐十三年!正好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时间!”林野激动地说,“这证明郑和船队确实抵达了澳大利亚北部,而且还计划继续探索‘南方大陆’,只是因为风暴沉没,才留下了这些密码和线索。羊皮纸上提到的‘黑岩岛’,很可能就是下一个文物遗址!”

    伊恩馆长立刻调出卡卡杜湾周边的海图,在湾口东南方向约20海里处,果然标注着一座名为“布莱克洛克”的小岛,中文译名正是“黑岩岛”:“这座岛现在是自然保护区,岛上有大量黑色火山岩,符合‘黑岩岛’的描述。我们明天就可以安排船只前往考察!”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和苏晓带领中澳联合考古队,先对卡卡杜湾发现的青铜盒和羊皮纸进行保护处理——羊皮纸因为长期浸泡在海水中,纸张已经有些脆弱,他们用特制的脱水剂缓慢脱水,再用透明保护膜覆盖加固;青铜盒表面有轻微的锈蚀,用中性除锈剂清理后,刻纹依然清晰。随后,他们乘坐考察船前往黑岩岛,在岛屿西侧的火山岩滩涂下,通过防水型青铜罗盘的探测,发现了大面积的木材和瓷器信号。

    潜水员穿着防鲨装备下潜后,在火山岩缝隙中发现了一艘明代商船的残体,船体虽然已经腐朽,但依然能看出“福船”的型制。船舱内清理出大量的明代青花瓷,其中一件青花缠枝莲纹瓶保存完好,瓶底刻着“大明永乐年制”的款识;还发现了几箱明代丝绸和一个铁质的保险箱,保险箱上同样刻着与木板相似的密码花纹。

    “这个保险箱应该也需要密码才能打开,”苏晓看着保险箱上的花纹,“花纹比木板上的更复杂,多了一组星象图案,可能需要结合羊皮纸上的航线图和星象来破解。”

    林野将羊皮纸上的航线图与星象图比对,发现航线图上标注的星星位置,正好与保险箱花纹中的星象图案一一对应:“密码应该是星象对应的方位!明代航海常用‘二十八星宿’定位,咱们按星宿对应的方位转动保险箱上的刻度盘试试。”

    苏晓按照二十八星宿的顺序,依次转动保险箱上的刻度盘。当最后一个刻度对准“角宿”方位时,保险箱“咔”地一声弹开,里面放着一本线装的《航海日志》和一枚鎏金铜印。日志用毛笔记录了船队从泉州出发,经东南亚抵达澳大利亚的航程,还提到与当地原住民的友好交流;铜印上刻着“郑和船队分队之印”,进一步证实了这艘商船的身份。

    离开卡卡杜湾前,林野和苏晓帮助澳大利亚国家海洋博物馆建立了“中澳海上丝路文物数据库”,将青铜盒、羊皮纸、《航海日志》的数字模型和高清照片录入系统,还培训了五名澳大利亚考古队员使用水下机器人和密码解读方法。伊恩馆长代表澳大利亚国家海洋博物馆,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澳文化遗产保护特殊贡献奖”,握着林野的手说:“你们不仅找到了失落的文物,还破解了几百年前的密码,揭开了郑和船队抵达澳大利亚的秘密,这改写了澳大利亚的航海史!我们计划在卡卡杜湾建立一座水下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跨越时空的文明交流史。”

    离开澳大利亚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新西兰的奥克兰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奥克兰古港”遗址。虽然没有发现明代文物,但在当地原住民的博物馆里,找到了几件疑似中国宋代的瓷器碎片,证明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可能延伸到了更远的南半球。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澳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卡卡杜湾发现的青铜盒密码模型、羊皮纸航线图、《航海日志》的文字转录版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郑和船队南半球探索印记”专题页面,用中、澳、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和密码破解过程;还特别开设了“古代航海密码解读”子板块,详细介绍明代符号学、星象定位与密码系统的关联,为国际考古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