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255章 尸易无限(160)
    飞机降落在仁川国际机场时,清晨的海风带着黄海特有的微凉,远处的月尾岛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海面上的渔船正缓缓驶向远方。林野背着装有保暖潜水服、水下加热设备和防水型青铜罗盘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韩国国立海洋博物馆的金敏哲馆长举着“中韩海上丝路水下考古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冲锋衣,头发略有些花白,笑容温和,用流利的中文说:“欢迎来到韩国!月尾岛水下遗址上周有了重大发现,我们的水下机器人在海床10米深处检测到了大面积的木材信号,还有散落的瓷器碎片,疑似中国宋代商船残骸,但水下能见度不足2米,水流还带着暗流,普通探测根本看不清,你们的专业设备可算来了。”

    苏晓快步上前,从背包里掏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标注“仁川港,宋商往来,瓷木为证”的页面,上面贴着一张宋代商船的线描图:“金馆长,我爷爷几十年前就考证过宋代中韩海上贸易,《高丽史》里还记载过中国商船到仁川港贸易的场景。那些木材信号的范围大吗?能不能判断是不是商船的船体结构?”

    金敏哲馆长接过笔记本,看着线描图连连点头:“信号范围大概有20平方米,很可能是完整的船体!月尾岛在宋代就是朝鲜半岛重要的贸易港,中国的瓷器、丝绸从这里运往高丽,高丽的人参、铜器也从这里运往中国,要是能确定这是宋代中国商船,就能填补中韩海上贸易的实物空白。咱们先去博物馆的临时工作站,路上我给你们讲讲遗址的勘探过程。”

    坐上去月尾岛的汽车,车窗外的仁川街景缓缓展开——道路两旁的樱花树虽未开花,枝头却已冒出嫩绿的新芽,远处的黄海波光粼粼,偶尔能看到集装箱码头的起重机在忙碌。金敏哲馆长指着窗外说:“月尾岛原本是个独立的小岛,后来因为填海造陆和大陆连在了一起,水下遗址就在岛西南侧的海域,那里当年是商船停靠的天然港湾,现在因为泥沙淤积,成了浅海区域。”

    林野掏出防水型青铜罗盘,轻轻放在膝盖上,罗盘的指针微微颤动,指向月尾岛方向:“我们的水下机器人装有高功率探照灯和高清摄像头,能在低能见度环境下拍摄清晰画面;青铜罗盘能穿透泥沙,精准检测木材和瓷器的年代与材质;保暖潜水服和水下加热设备也能应对低温海水,保证咱们的水下工作安全。到了遗址,咱们先让机器人下潜探测,确定商船残骸的完整度,再制定后续的清理和保护方案。”

    上午十点,车队抵达月尾岛水下遗址的临时工作站。工作站设在海边的一栋白色小楼里,窗外就是探测海域,几名韩国考古队员正在调试水下设备。金敏哲馆长领着林野和苏晓来到监控室,指着屏幕上的海域地图说:“红色标注的就是探测到木材信号的区域,咱们的机器人之前下潜过三次,只拍到了模糊的木材轮廓,没能看清细节。”

    林野和苏晓立刻开始调试带来的水下机器人。苏晓将宋代木材和瓷器的信号数据输入机器人的探测系统,林野则检查机器人的探照灯、摄像头和推进器,确保设备能在低温、低能见度的海水中正常工作。半小时后,调试完成,水下机器人被吊车吊入海中,缓缓向探测区域下潜。

    通过监控屏幕,能看到机器人下潜到10米深度时,周围的海水变得浑浊,能见度不足2米。林野打开机器人的高功率探照灯,光束穿透海水,照亮了前方的海床——一片黑色的木材轮廓渐渐显露出来,周围散落着白色的碎片。

    “找到了!”苏晓激动地喊道,“是商船残骸!你们看海床上的木材,是船体的底板结构,周围的白色碎片应该是瓷器!”

    林野操控机器人缓慢靠近残骸,探照灯的光束将木材照亮,能清晰看到木板之间的榫卯结构——是宋代商船常用的“鱼鳞榫”,与泉州湾宋代古船遗址出土的船体结构完全一致。机器人的机械臂小心翼翼地拨开木板旁的泥沙,一块带有蓝色花纹的瓷片显露出来,通过高清摄像头能看清瓷片上的“缠枝莲纹”,是宋代景德镇青花瓷的典型纹饰。

    “是宋代的商船和青花瓷!”林野说,“木材的榫卯结构和瓷器的纹饰都证明,这就是一艘宋代中国商船的残骸!”

    金敏哲馆长凑到屏幕前,看着清晰的画面,兴奋地说:“太不可思议了!这是韩国第一次发现完整的宋代中国商船残骸,对研究中韩海上贸易史太重要了!机器人能不能再深入探测一下,看看船舱里有没有更多文物?”

    林野操控机器人沿着船体轮廓移动,探照灯的光束照亮了一处凹陷区域——是商船的船舱!船舱内堆满了泥沙,隐约能看到白色的瓷器轮廓。机器人的机械臂轻轻挖开表层泥沙,一件件完整的宋代瓷器渐渐显露出来——有青花瓷碗、青瓷盘、白瓷瓶,还有几枚宋代的“元丰通宝”铜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接下来的五天,林野和苏晓带领韩国考古队员,用水下机器人对月尾岛水下商船残骸进行了系统的探测和记录。他们通过机器人的高清摄像头,绘制出了商船残骸的完整结构图——船体长度约25米,宽度约6米,是宋代典型的“福船”型制,保存完好度达60;在船舱内发现了大量的宋代瓷器,总数超过200件,涵盖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等多个窑口,其中一件青瓷盘上刻着“高丽王使用”的字样,证明这些瓷器是专门运往高丽的贡品;还在船尾发现了一块带有铭文的木牌,铭文虽被海水侵蚀,但通过高清图像还原,能看清“大宋元丰三年,泉州造”的字样——元丰三年是北宋神宗时期,泉州是宋代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进一步确定了商船的建造年代和产地。

    在探测的第五天,水下机器人在船舱深处发现了一个木质的货箱,货箱内装着几十匹碳化的丝绸残体。苏晓用机器人的取样器采集了一小块丝绸样本,带回实验室检测发现,残体的纤维是桑蚕丝,染料成分是宋代常用的红花和靛蓝,与中国宋代丝绸的材质和染色工艺完全一致。

    “这些丝绸和瓷器,就是宋代中韩贸易的直接证据,”苏晓拿着检测报告对金敏哲馆长说,“商船从泉州出发,载着瓷器和丝绸前往高丽,可能因为遇到风暴沉没在月尾岛附近海域,这些文物保存到现在,成了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东亚段的宝贵资料。”

    离开仁川前,林野和苏晓帮助韩国国立海洋博物馆建立了水下商船残骸数据库,将探测到的船体结构数据、瓷器照片、丝绸残体检测报告录入系统,还培训了四名韩国考古队员使用水下机器人和防水型青铜罗盘。金敏哲馆长代表韩国国立海洋博物馆,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韩文化交流杰出贡献奖”,握着林野的手说:“谢谢你们带来的先进技术,让我们看清了这艘宋代商船的真面目。这艘商船不仅是中韩两国的文化遗产,更是两国友好交流的见证。我们计划明年联合中国考古团队,对商船残骸进行小规模打捞,将部分文物展出,让更多人了解这段悠久的贸易史。”

    离开仁川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日本的长崎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长崎古港”遗址。这里出土了少量的宋代青花瓷碎片和铜钱,证明长崎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在东亚的重要节点之一,进一步完善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亚航线图。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韩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月尾岛宋代商船残骸的3d模型、瓷器高清照片、丝绸残体检测报告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东亚贸易枢纽”专题页面,用中、韩、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还加入了“低能见度低温水下考古技术”子板块,详细介绍水下机器人的探照灯调试、低温防护装备的使用和文物信号识别方法,为东亚地区的低温、低能见度水下考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受到了国际东亚史研究界的高度关注。日本、朝鲜等国的考古机构纷纷联系联合工作组,希望合作开展海上丝绸之路东亚段遗址的勘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月尾岛水下宋代商船残骸遗址列为“海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候选遗址,推动中韩两国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进一步合作。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韩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很多韩国网友在留言中表示,希望能通过数据库的vr功能“潜入”海底观看商船残骸,还有中韩两国的历史学者联系他们,希望能使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开展学术研究。这时,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合作邀请。

    “印度尼西亚国家考古研究所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三保垄港‘郑和清真寺遗址’附近的考古数据,”周局长将邀请递给林野,“那里是传说中郑和船队在爪哇岛的停靠地,最近在清真寺周围的土壤中发现了大量的中国明代瓷器碎片和铜钱,还有疑似郑和船队留下的金属器物,但遗址位于热带雨林边缘,土壤潮湿,文物容易发霉腐朽,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制定文物保护方案,还能检测文物的年代和产地。”

    苏晓立刻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贴着一张三保垄港的老照片,旁边写着“三保垄,郑和驻跸,寺旁遗珍”:“爷爷早就研究过三保垄港!传说郑和下西洋时曾在爪哇岛停留,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修建了三保垄港和郑和清真寺,要是能在这里找到明代文物,就能证实这个传说,进一步完善郑和下西洋的东南亚航线图。”

    林野看着邀请上的文物照片——明代的青花瓷碗、永乐通宝铜钱,还有一块锈迹斑斑的金属片,金属片的形状疑似船舶配件。“三保垄港的遗址位于热带雨林边缘,高温高湿的环境对文物保存很不利,瓷器容易风化,金属器物容易锈蚀,”林野说,“咱们需要带上文物防霉剂、金属除锈设备和土壤湿度检测仪,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青铜罗盘也能检测瓷器和金属器物的年代,帮咱们确定文物是否与郑和船队有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