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降落在雅典国际机场时,清晨的阳光透过云层,给远处的雅典卫城镀上了一层金色。林野背着装有水下机器人、高分辨率水下相机和防水型青铜罗盘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的伊娃馆长举着“中希海上丝路水下考古组”的牌子迎上来。她穿着一件米白色的风衣,卷发随意地披在肩上,笑容优雅,用带着希腊语口音的英语说:“欢迎来到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旧港池水下遗址’上周有了新线索,我们的水下机器人在海床3米深处检测到了瓷器和木材的信号,但水流速度太快,机器人的镜头被泥沙覆盖,没能拍清文物细节,你们的专业设备和技术一定能帮我们解开谜团。”
苏晓快步上前,递上一本《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的欧洲板块画册,翻到宋代瓷器的页面:“伊娃馆长,我们带来了中国宋代的瓷器数据,还有能在复杂水流中工作的水下机器人和信号检测仪。比雷埃夫斯港是古代地中海的重要港口,要是能在这里找到宋代中国瓷器,就能证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延伸到了欧洲东南部,这对还原东西方贸易路线太重要了。”
伊娃馆长接过画册,仔细看着宋代青花瓷的纹饰,眼睛瞬间亮了:“和我们检测到的瓷器信号特征很像!比雷埃夫斯港在古希腊时期就是重要的贸易港,到了中世纪,更是连接东方与欧洲的枢纽,很多来自阿拉伯、印度的商人在这里中转货物,要是能确定有中国宋代瓷器,就能证明当时的贸易网络比我们想象的更广阔。咱们先去考古工作站,路上我给你们讲讲旧港池的历史背景。”
坐上去比雷埃夫斯港的汽车,车窗外的希腊风光缓缓展开——道路两旁的橄榄树郁郁葱葱,白色的小房子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远处的地中海泛着粼粼波光。伊娃馆长指着窗外说:“比雷埃夫斯港的旧港池始建于公元前5世纪,是古希腊海军的重要基地,后来逐渐成为商港。到了宋代,这里的贸易格外繁荣,考古发现过很多阿拉伯的玻璃器、印度的香料罐,就是没找到过中国瓷器,你们这次说不定能填补这个空白。”
林野掏出防水型青铜罗盘,轻轻放在膝盖上,罗盘的指针微微颤动,指向旧港池方向:“我们的水下机器人装有高清摄像头和信号探测仪,能在水流中稳定工作,还能过滤泥沙干扰;青铜罗盘则能精准识别瓷器和木材的信号,确定文物的具体位置。到了遗址,咱们先让机器人下潜探测,找到文物的准确位置,再制定打捞和保护方案。”
上午十点,车队抵达比雷埃夫斯港旧港池遗址。遗址位于港口的西北部,周围用浮标围出了一片约1000平方米的探测区,几艘考古船停在浮标旁,船上的设备正嗡嗡作响。伊娃馆长指着探测区中心说:“我们的机器人就是在那里检测到文物信号的,水流速度约12米/秒,海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泥沙,文物很可能埋在泥沙下面。”
林野和苏晓立刻登上考古船,开始调试水下机器人。苏晓将宋代瓷器的信号数据输入机器人的探测系统,林野则检查机器人的摄像头和推进器,确保设备能在复杂水流中正常工作。半小时后,调试完成,水下机器人缓缓潜入水中,通过船上的显示屏,能清晰看到水下的画面——浑浊的海水里,泥沙不断流动,偶尔能看到几条小鱼游过。
“机器人已经下潜到3米深度,开始扫描,”苏晓盯着显示屏说,“信号探测仪有反应,在前方10米处,有强烈的瓷器信号!”
林野立刻调整机器人的方向,朝着信号源靠近。随着机器人不断推进,显示屏上的瓷器信号越来越强,突然,一块白色的物体从泥沙中露出一角——是瓷器的边缘!机器人小心翼翼地用机械臂拨开周围的泥沙,一块带有蓝色花纹的瓷片渐渐显露出来。
“是宋代青花瓷!”苏晓激动地喊道,“你们看这花纹,是宋代典型的‘缠枝牡丹纹’,和景德镇宋代窑口的青花瓷完全一致!”
伊娃馆长凑到显示屏前,看着瓷片上的花纹,兴奋地说:“太神奇了!这是比雷埃夫斯港首次发现中国宋代瓷器,太有历史价值了!机器人能不能再往下挖一点,看看有没有更多的文物?”
林野操控机器人的机械臂,轻轻挖掘瓷片周围的泥沙。随着泥沙被逐渐清理,更多的瓷片显露出来,还有几块黑色的木板残体——木材的纹理清晰可见,通过信号检测,确定为宋代常用的“杉木”,与中国宋代造船木材一致。
“有宋代的船舶残体!”林野说,“这些木板很可能来自一艘宋代的中国商船,船上的瓷器在沉没后散落在海床,被泥沙覆盖,保存到现在。”
接下来的四天,林野和苏晓带领希腊考古队员,用水下机器人对旧港池遗址进行了系统的探测和清理。他们在泥沙中发现了大量的宋代青花瓷片,总数超过50块,其中一块较大的瓷片上,能清晰看到“大观元年”的底款——大观元年是北宋宋徽宗时期,进一步确定了瓷器的年代;还清理出3段宋代船舶的木板残体,最长的一段约12米,上面保留着明显的榫卯结构,与中国宋代造船工艺完全一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探测的第五天,水下机器人在船舶残体附近,发现了一枚宋代的“崇宁通宝”铜钱。铜钱虽然被海水侵蚀,但“崇宁通宝”四个字依然清晰,通过检测,确定为北宋时期的货币,与瓷器的年代吻合。
“这些文物串联起了宋代中国商船在比雷埃夫斯港的贸易场景,”林野拿着铜钱的高清照片对伊娃馆长说,“青花瓷是主要贸易商品,铜钱则是交易货币,船舶残体证明有中国商船曾停靠在这里,甚至可能在这里沉没。”
离开比雷埃夫斯港前,林野和苏晓帮助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建立了水下文物数据库,将探测到的瓷器、船舶残体数据录入系统,还培训了四名希腊考古队员使用水下机器人和信号检测仪。伊娃馆长代表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希文化交流杰出贡献奖”,并邀请他们明年再来参与文物的打捞和研究工作。
“谢谢你们带来的先进技术,让我们找到了这段被遗忘的历史,”伊娃馆长握着林野的手说,“比雷埃夫斯港现在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和现代的合作倡议在这里交汇,太有意义了!我们会和你们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深度合作,让更多人了解中希古代交流的辉煌。”
离开希腊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意大利的威尼斯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威尼斯古港”遗址。这里出土了少量的宋代青花瓷碎片,证明威尼斯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在欧洲的重要节点之一,进一步完善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欧洲段航线图。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希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比雷埃夫斯港的宋代青花瓷数据、船舶残体照片、“崇宁通宝”铜钱资料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欧洲东南部枢纽”专题页面,用中、希、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还加入了“复杂水流区水下考古技术”子板块,详细介绍水下机器人的调试、信号过滤和泥沙清理方法,为地中海周边国家的水下考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受到了国际考古界的高度关注。意大利、土耳其等国的考古机构纷纷联系联合工作组,希望合作开展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的勘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比雷埃夫斯港旧港池水下遗址列为“海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候选遗址,推动中希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进一步合作。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希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很多希腊网友在留言中表示,希望能在比雷埃夫斯港建立一座“中希海上丝路博物馆”,展示出土的文物和数据库中的数字模型;还有希腊的学校希望能与中国的学校开展合作,共同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这时,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来自肯尼亚的合作邀请。
“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蒙巴萨港‘耶稣堡遗址’的考古数据,”周局长将邀请递给林野,“那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东非的重要港口,最近在遗址的地下发现了大量的中国明代瓷器,还有疑似明代船舶的铁锚,但遗址位于海边,土壤含盐量高,文物腐蚀严重,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制定文物保护方案,还能检测文物的年代和产地。”
苏晓立刻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贴着一张蒙巴萨港的老照片,旁边写着“蒙巴萨港,明瓷铁锚,东非印记”:“爷爷早就关注过蒙巴萨港的考古情况!《郑和航海图》里标注的‘麻林国’,就在现在的肯尼亚附近,要是能在这里找到明代瓷器和铁锚,就能证明郑和船队确实到过东非,进一步完善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图。”
林野看着邀请上的文物照片——明代的青花瓷碗、青花盘,还有一个锈迹斑斑的铁锚,铁锚的形状与中国明代船舶使用的铁锚相似。“蒙巴萨港的文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土壤含盐量高,导致金属文物锈蚀、瓷器釉层剥落,”林野说,“咱们需要带上金属除锈设备、瓷器封护材料,还有能检测土壤盐分的仪器,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而且明代瓷器的产地和年代检测,咱们的青铜罗盘和成分分析仪也能派上用场。”
郑队长也补充道:“国家文物局已经同意了这个合作意向,下个月你们去肯尼亚参加合作洽谈会,顺便考察耶稣堡遗址。那里的气候炎热,土壤含盐量高,你们要提前准备好防晒、防盐的装备,还有应对高温的应急药品,注意安全。”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在收拾行李时,将比雷埃夫斯港的宋代青花瓷照片、威尼斯港的文物数据拷贝到防水硬盘中,还带上了金属除锈剂、瓷器封护剂、土壤盐分检测仪和高温应急药品。苏晓看着爷爷的笔记本,轻声说:“从欧洲东南部到东非,咱们的数据库快要把海上丝绸之路的‘东西两端’都连接起来了。爷爷当年要是能看到这些,肯定会特别骄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