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降落在塔什干国际机场时,中亚的阳光带着干燥的暖意,远处的天山余脉在蓝天下勾勒出柔和的轮廓。林野背着装有青铜罗盘和信号采集设备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乌兹别克斯坦国家考古研究院的阿里木院长举着“中乌考古合作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笔挺的西装,笑容热情,用带着俄语口音的英语说:“欢迎你们!撒马尔罕的古城遗址已经准备好了,明天咱们就可以出发,那里的阿弗拉西阿卜壁画刚完成修复,你们是第一批看到完整画面的外国专家。”
苏晓握着阿里木院长的手,递上一份提前准备好的中文-乌兹别克语对照的遗址资料:“感谢您的邀请!我们带来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的部分数据,希望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考古资料整合,共同还原丝绸之路的文明交流图景。对了,阿弗拉西阿卜壁画里真的有中原文化元素吗?我们在资料里看到提到了‘中国使者’的形象。”
阿里木院长眼睛一亮,接过资料翻了几页:“当然有!壁画上不仅有中国使者,还有中原的丝绸、瓷器图案,甚至能看到唐代的‘开元通宝’纹样。这是公元7世纪的壁画,正好对应中国的唐代,证明当时撒马尔罕和长安的交流有多频繁。咱们先去酒店休整,晚上我安排了晚宴,介绍乌兹别克斯坦的考古团队给你们认识。”
坐上去酒店的汽车,车窗外的塔什干街景充满了中亚风情——蓝顶的清真寺、挂着彩色地毯的商铺、穿着传统长袍的老人,偶尔还能看到苏式建筑的影子。阿里木院长指着窗外的一座纪念碑说:“那是纪念丝绸之路的纪念碑,上面雕刻着从长安到撒马尔罕的路线图,还有不同文明的符号,比如中国的龙、波斯的鹰、印度的莲花。就像你们的‘多元一体’理念,丝绸之路本来就是不同文明的融合之路。”
林野看着纪念碑,拿出青铜罗盘轻轻放在膝盖上,罗盘的指针微微颤动:“我们的青铜罗盘能采集遗址的地脉信号,通过信号对比,能找到不同文明交流的痕迹。比如在新疆尼雅遗址,我们发现中原丝绸和西域棉织物的信号有重叠,证明当时的织物交流很频繁。明天在撒马尔罕,说不定能找到中原瓷器和中亚陶器的信号关联。”
第二天清晨,车队朝着撒马尔罕出发。汽车行驶在中亚的草原上,远处的阿姆河像一条银色的带子,草原上的羊群像散落的珍珠。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抵达阿弗拉西阿卜古城遗址。遗址位于撒马尔罕市区东北,是古代粟特人的都城,如今只剩下大片的夯土遗迹和一座小型博物馆。
走进遗址的主殿遗迹,阿里木院长指着一面刚刚修复好的壁画说:“这就是‘中国使者’壁画,你们看画面中间的使者,穿着唐代的圆领袍,手里拿着文书,旁边的侍从捧着丝绸,背景里还有唐代的马车。壁画的右侧是粟特贵族,穿着传统的长袍,手里拿着酒杯,两边的人物相互交流,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场景。”
林野立刻拿出青铜罗盘,在壁画前设置了多个采集点。当罗盘靠近“中国使者”的丝绸图案时,信号突然变得强烈,屏幕上显示的波形与西安法门寺出土的唐代丝绸信号有40的相似度。“这证明壁画上的丝绸图案不是虚构的,而是以真实的中原丝绸为原型,”林野记录着数据,“而且信号中还检测出了中亚的矿物颜料成分,说明这幅壁画是粟特工匠用中原的丝绸样本和中亚的颜料共同创作的。”
苏晓则用3d扫描仪仔细扫描壁画的细节:“你们看使者的袍服纹样,是唐代典型的‘联珠纹宝相花’,和新疆出土的唐代丝绸纹样完全一致。但壁画的构图方式是粟特风格,分栏叙事,这种融合在其他丝绸之路遗址的壁画中很少见,太珍贵了。”
在主殿遗迹工作了一上午,林野和苏晓完成了壁画的地脉信号采集和3d扫描。下午,他们又来到遗址的陶器作坊区。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粟特陶器,其中一些陶器的造型和纹饰与中原的唐代陶器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阿里木院长拿起一件粟特陶罐:“这件陶罐的造型是中原的‘双耳罐’,但纹饰是粟特的‘几何纹’,说明是借鉴了中原的器型,结合了本地的纹饰。我们还在陶罐的残片上发现了中原的青瓷釉料成分,证明当时有中原的工匠来这里传授制陶技术。”
林野用青铜罗盘采集陶罐的信号,发现信号中既有中原陶器的陶土成分,又有中亚的釉料成分:“这和我们在敦煌悬泉置遗址发现的情况很像,都是不同地区的制陶技术相互融合。而且信号的年代测定显示,这件陶罐和唐代的‘唐三彩’属于同一时期,进一步证明了交流的同步性。”
在撒马尔罕工作了五天,林野和苏晓还考察了古城的市场遗迹和墓葬区。在市场遗迹,他们采集到了中原的“开元通宝”铜钱信号,与西安出土的唐代铜钱信号高度一致;在墓葬区,他们发现了一具贵族墓葬,墓主人身上佩戴的金饰上有中原的“龙纹”和中亚的“鹰纹”,是多元文明融合的又一证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离开撒马尔罕前,阿里木院长和林野、苏晓签订了《中乌丝绸之路考古数据共享协议》。根据协议,乌兹别克斯坦国家考古研究院将提供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古城遗址的考古资料,中国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将开辟“中亚丝绸之路”板块,整合双方的数据,向全球公众开放。
“这只是一个开始,”阿里木院长握着林野的手说,“明年我们计划联合开展布哈拉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希望你们能派团队来参与,用你们的青铜罗盘和信号分析技术,帮助我们找到更多文明交流的证据。”
离开乌兹别克斯坦后,林野和苏晓又前往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州,考察了唐代的“怛罗斯之战”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唐代兵器和粟特、阿拉伯的器物,证明当时中原、中亚、阿拉伯文明在这一地区有频繁的交流和碰撞。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亚丝绸之路”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撒马尔罕、江布尔州遗址的数据与国内的唐代遗址数据整合,制作了“中乌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专题页面,用双语(中文、英文)介绍遗址的考古发现和文明交流故事;还加入了“中乌联合考古”视频板块,展示双方考古人员的工作场景和合作成果。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发来贺信,称赞这个板块“为丝绸之路的跨国保护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模式”;中亚的多所大学还与联合工作组合作,将数据库作为“丝绸之路史”课程的教材,让学生通过vr体验中乌两国的丝绸之路遗址。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亚丝绸之路”板块的用户反馈,王院士突然来访。他手里拿着一份来自伊朗的合作邀请:“伊朗国家博物馆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中亚到波斯的丝绸之路遗址数据,尤其是波斯波利斯古城和伊斯法罕的清真寺遗址,那里有很多与中国唐代交流的文物。你们有没有兴趣去看看?”
苏晓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提到了“波斯波利斯,唐使到访,留下印记”:“爷爷早就提到过波斯波利斯古城!唐代的《通典》里也记载了中国使者访问波斯的事情,要是能在那里找到唐代的文物或信号,就能完整还原丝绸之路从长安到波斯的交流路线。”
林野看着伊朗的合作邀请,兴奋地说:“波斯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采集中亚到波斯的遗址数据,能让数据库的‘丝绸之路’板块形成完整的链条,从东亚到中亚再到西亚,展现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而且伊朗的考古技术也很先进,双方合作能优势互补。”
郑队长也表示支持:“国家文物局已经同意了这个合作意向,下个月会派你们去伊朗参加合作洽谈会,顺便考察波斯波利斯古城遗址。不过伊朗的气候和文化和中亚不同,你们要提前了解当地的习俗和文物保护规定,做好准备。”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收拾行李时,把撒马尔罕遗址的壁画拓片、江布尔州遗址的兵器照片小心地放进背包。苏晓看着这些资料,笑着说:“咱们的背包里装的不仅是数据和照片,更是不同文明交流的故事。从中国到中亚再到伊朗,丝绸之路的故事还在继续,咱们要把这些故事完整地记录下来,传给更多人。”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坚定:“爷爷们当年用脚步丈量丝绸之路,现在咱们用科技延续他们的事业。不管是中国的遗址,还是中亚、伊朗的遗址,都是人类共同的文明遗产。咱们要通过数据库,让更多人了解丝绸之路的多元魅力,让文明交流的故事永远传承下去。”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青铜罗盘、带着数据采集设备,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伊朗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帕米尔高原像一块巨大的碧玉,远处的兴都库什山脉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林野看着手里的波斯波利斯古城遗址资料,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波斯文明的辉煌遗迹,有与唐代交流的珍贵证据,还有新的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飞机渐渐靠近德黑兰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远处的厄尔布尔士山脉在蓝天中露出雄伟的轮廓。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波斯波利斯古城遗址,我们来了!
飞机降落在德黑兰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时,午后的阳光透过舷窗,在停机坪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林野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带着淡淡的波斯香料气息,手里的青铜罗盘轻轻颤动,指针朝着东南方向倾斜——那里正是波斯波利斯古城遗址所在的设拉子市。
“伊朗国家博物馆的法尔哈德馆长已经在机场外接咱们了,”郑队长拿着手机,屏幕上是法尔哈德馆长发来的照片,“他研究波斯波利斯遗址三十多年,出版过十几本关于丝绸之路的专着,对中伊文化交流史特别熟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