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231章 尸易无限(136)
    高铁驶入西安北站时,盛夏的阳光正炽烈地洒在站台上,远处的骊山像一道青灰色的屏障,秦始皇陵的封土堆在阳光下泛着土黄色的光,空气里飘着淡淡的黄土气息。林浩刚下车就把恒温恒湿箱抱在怀里,还不忘检查箱子上的氮气压力表:“这秦代竹简可娇贵得很,氮气少一点都不行,咱们的箱子可得盯紧了,别出岔子。”

    老烟枪把烟锅揣进怀里,又掏出水银检测仪开机检查,屏幕上显示“正常”才松了口气:“青铜车马陪葬坑的暗坑虽然不在水银区,但周围土层里可能渗了水银,检测仪得一直开着,数值超过001毫克/立方米就得赶紧撤。而且暗坑的石门是秦代的‘小篆锁’,刻着‘日、月、星、辰’四个篆字,得按这个顺序摸,摸错了石缝里就会弹出石刺,我昨晚把篆字的形状画在纸上,你们都再记一遍。”

    瞎子用盲杖敲了敲站台的地砖,听着远处的游客喧闹声:“我听到秦始皇陵方向有导游的讲解声,应该是在介绍青铜车马。《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里说,秦始皇陵是‘关中龙脉’的核心,暗坑卡在‘金脉’上,地气纯但‘煞’重,是青铜和水银生出来的,得带些艾草绳和朱砂,艾草镇煞,朱砂驱邪。而且陪葬坑的‘通道’有‘压力砖’,踩上去重量超过五十斤就会触发警报,咱们得把装备分着背,别让单个人负重太多。”

    我们在秦始皇陵附近找了家民宿,民宿老板是个退休的考古技工,姓王,对秦始皇陵的结构很熟悉:“青铜车马陪葬坑晚上八点闭馆,闭馆后会有保安在门口值守,每两小时巡逻一次,你们得从陪葬坑旁边的‘文物运输通道’进去,通道的门是密码锁,密码是考古队的工作电话后六位,我记下来了。”

    王老板还给我们画了张暗坑的位置图:“暗坑在陪葬坑北边的‘夯土台’下面,夯土台有半米高,上面长着几棵酸枣树,你们找到酸枣树就找到了位置。而且暗坑的土层里有‘陶管’,是秦代的排水设施,挖的时候别挖破陶管,不然水会灌进暗坑,把竹简泡坏。”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忙着准备:林薇从实验室借了两台便携式氮气发生器,万一恒温恒湿箱里的氮气不够能及时补充,还买了几件印有“考古后勤”字样的橙色马甲;林浩网购了几卷承重绳和一把微型洛阳铲,承重绳能把装备吊进暗坑,避免直接踩在压力砖上;老烟枪则把小篆锁的四个篆字刻在木头上,让我们随时摸一摸,记熟形状;我和瞎子、阿古拉、巴特尔去陪葬坑踩点,摸清了密码锁的位置和保安的巡逻路线,腾格尔、小杨和达来则在民宿里练习分背装备,确保每个人的负重都不超过四十斤。

    出发那天,晚上八点半,我们穿着橙色马甲,背着分好的装备,向青铜车马陪葬坑走去。闭馆后的陪葬坑一片寂静,只有几盏应急灯亮着,昏黄的灯光照在青铜车马的复制品上,显得格外肃穆。我们绕到文物运输通道,林浩输入密码,“嘀”的一声,通道门开了。

    通道里很窄,我们打开微型手电筒,慢慢往前走。走到通道尽头,就是陪葬坑的内部,地面上的压力砖整齐排列,砖缝里还留着考古队做的标记。老烟枪用探杆指了指北边的夯土台:“快把承重绳拴在旁边的钢架上!”我们赶紧把承重绳固定好,把恒温恒湿箱和其他装备吊起来,沿着绳线慢慢向夯土台移动。

    到了夯土台旁边,我们开始用微型洛阳铲挖夯土,夯土很结实,挖起来很费力,我们轮流用力,挖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挖到了一块青石板,石板上刻着“日”字篆文,正是小篆锁的第一道刻字。

    老烟枪按照顺序,先摸“日”字,再摸“月”字、“星”字、“辰”字,每摸一个篆字,石板就发出一声轻响,摸完最后一个“辰”字,石板“轰隆”一声,向下打开,露出一个黑漆漆的暗坑,暗坑里飘出一股淡淡的青铜味,还夹杂着纸张的霉味——是鎏金铜车马部件和秦代竹简的味道!

    腾格尔赶紧把恒温恒湿箱吊进暗坑,我戴上无菌手套,小心翼翼地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一套鎏金的铜车马车轮和车轴,上面的纹路还很清晰,还有几卷用绢布包裹的竹简,展开一卷,上面的秦代小篆隐约可见。我们把竹简轻轻放进恒温恒湿箱,林薇立刻打开氮气发生器,往箱子里补充氮气,确保竹简不会氧化。

    刚把鎏金铜部件放进另一个箱子,突然,水银检测仪发出“嘀嘀”的警报声,屏幕上的数值开始上升——是我们挖夯土的时候,不小心挖破了陶管,水渗进土层,把里面的水银带了出来!“快撤!”老烟枪大喊,我们赶紧把箱子吊上来,向通道跑去。

    刚跑到通道门口,就听到外面传来保安的脚步声——是水银检测仪的警报声太大,被巡逻的保安听到了!“里面有人!”保安的喊声传来,通道门开始自动上锁。阿古拉赶紧用蒙古刀卡住门缝,我们趁机冲了出去,顺着墙根向民宿跑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回到民宿后,我们赶紧把恒温恒湿箱放在阴凉处,检查里面的竹简,幸好氮气充足,竹简没有氧化,鎏金铜部件也完好无损。王老板看到文物,激动得热泪盈眶:“这鎏金铜部件比展出的青铜车马还精细!竹简上的文字要是能解读出来,就能知道秦始皇当年的巡游路线了!”

    第二天一早,王老板帮我们联系了秦始皇陵博物院的专家,专家们赶来后,用专业的文物运输车载走了竹简和鎏金铜部件,还邀请我们去博物院的修复室参观。修复室里,专家们正用特殊的溶液清洗竹简,上面的小篆渐渐清晰,有“东巡至琅琊”“登泰山封禅”等字样,看得我们都屏住了呼吸。

    晚上,我们在民宿里庆祝,王老板做了一桌陕西菜,有羊肉泡馍、肉夹馍、油泼面,还有一壶西凤酒。林薇喝了一口酒,突然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古墓的入口,旁边写着“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秘室”。“我在古籍里看到,莫高窟的‘17号藏经洞’后面有个秘室,里面藏着‘唐代绢画’和‘西夏文佛经’,绢画是唐代的佛教绘画,色彩鲜艳,西夏文佛经是用西夏文抄写的,很多经文现在都没有译本,”林薇看着我们,眼神里满是期待,“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甘肃敦煌吗?”

    我和老烟枪、瞎子、林浩、阿古拉、巴特尔、腾格尔、小杨、达来对视一眼,都笑了。甘肃敦煌离这里千里之外,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安保严密,秘室藏在藏经洞后面,还可能有“流沙机关”和“监控”,而且唐代绢画很脆弱,不能见强光,保护难度极大,但我们还是决定去。因为我们知道,只要还有文物需要保护,再远再险的路,我们都愿意走。

    老烟枪点燃烟锅,深吸一口,烟圈在灯光下慢慢散开:“走!唐代的宝贝咱也得护着!不过这次,可得带够防沙和防强光的装备,莫高窟的风沙大,得用防尘罩把全身裹住,绢画不能见强光,得用红色的滤光手电筒,再带些软布,把绢画轻轻裹起来。而且秘室的‘石壁’很薄,挖的时候得用小铲子慢慢铲,别把石壁弄塌了。另外,藏经洞的地面有‘暗格’,里面是流沙,得用探杆探清位置,别踩进去。”

    林浩掏出手机,打开莫高窟的平面图:“我查了,17号藏经洞在莫高窟的‘南区’,秘室在藏经洞的‘北壁’后面,北壁上有个‘小佛龛’,佛龛后面就是秘室。咱们得趁莫高窟闭馆后进去,里面的监控连在敦煌研究院的总控室,屏蔽器得一直开着,别关。”

    达来听到要去敦煌,眼睛里满是兴奋:“我还没见过莫高窟的壁画,正好去看看!我熟悉沙漠的风沙,到时候能帮你们挡沙子,还能帮你们扛滤光手电筒,遇到流沙,我先把探杆插进去,探清深度。”

    我们举起酒杯,酒杯里的西凤酒泛着淡淡的光,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窗外的西安夜景渐渐安静下来,远处的骊山在夜色里只剩下模糊的轮廓,黄土高原的风还在轻轻吹着,像是在为我们的新旅程伴奏。我知道,明天一早,我们又要踏上新的旅程,从陕西的西安,到甘肃的敦煌,去寻找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国宝。

    高铁在第二天清晨出发,车轮滚滚,载着我们向西行驶。窗外的景色不断变化,从陕西的黄土高原,到甘肃的河西走廊,再到敦煌的戈壁滩。远处的鸣沙山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莫高窟的洞窟像蜂巢一样嵌在崖壁上,庄严而神秘。

    我抱着装有秦代竹简照片的盒子,心里满是期待——我们的下一场冒险,即将在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展开,在那座神秘的藏经洞秘室里,又有多少唐代和西夏的秘密在等着我们去揭开,又有多少珍贵的绢画和佛经在等着我们去守护。

    高铁驶入敦煌站时,盛夏的热浪裹挟着戈壁的沙尘扑面而来,站台上的温度计显示45摄氏度,远处的鸣沙山像一条金色的巨龙,莫高窟的崖壁在阳光下泛着赭红色的光,空气里弥漫着干燥的土腥味。林浩刚下车就戴上防尘口罩和滤光眼镜,还不忘检查手里的红色滤光手电筒:“这地方风沙大,还得防强光,咱们的绢画可经不起晒,滤光手电得一直开着红色档。”

    老烟枪把烟锅揣进怀里,又摸了摸背包里的软布,指尖被晒得发烫:“17号藏经洞的秘室在北壁后面,石壁只有两指厚,得用小铁铲慢慢刮,刮的时候得用软布接着石屑,别掉进秘室把绢画弄脏。而且莫高窟的‘流沙层’就在崖壁下面,挖深了容易触发流沙,探杆得一直探着,深度不能超过半米。另外,秘室的‘木隔板’是唐代的,脆得很,打开的时候得用手托着,别让它掉下来砸坏佛经。”

    瞎子用盲杖敲了敲站台的水泥地,听着远处的风沙声:“我听到莫高窟方向有游客的脚步声,还有讲解员的扩音声。《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里说,莫高窟是‘祁连山龙脉’的余脉,藏经洞卡在‘风脉’上,地气杂但‘沙煞’重,是戈壁的流沙生出来的,得带些艾草绳和朱砂,艾草吸沙,朱砂驱邪。而且藏经洞的‘通道’有‘回声壁’,说话声音大了就会传到值班室,咱们全程用手势交流,连咳嗽都得憋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