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 :供水站落成传暖意 深加工蓝图绘新篇
卢本巴希的清晨带着草原特有的清新,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刚竣工的供水站屋顶上,蓝色的蓄水池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像一颗镶嵌在黄土大地上的蓝宝石。李渊牵着李悦的手,苏瑶抱着刚睡醒还揉着眼睛的李阳,站在供水站门口,看着村民们穿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敲着非洲鼓,载歌载舞地向他们走来。
“李总!苏总!你们可算来了!”选矿厂厂长姆巴利快步迎上来,黝黑的脸上满是笑容,他身后跟着几位村里的长老,每个人手里都捧着用树叶包裹的礼物——里面是当地最珍贵的蜂蜜和晒干的野果,“村民们从凌晨就开始准备,说一定要好好感谢你们,这供水站一建成,咱们再也不用走三公里去河边挑水了!”
李悦好奇地伸出小手,摸了摸长老递来的野果,长老见状,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红色的果子,剥了皮递给她:“孩子,尝尝,这是咱们草原上最甜的果子。”李悦咬了一口,甜汁瞬间在嘴里散开,她立刻拉着李阳的手:“哥哥,你也尝尝,特别甜!”
苏瑶拿出相机,拍下这温馨的一幕,镜头里,李阳李悦和村民的孩子们围在一起,分享着从中国带来的糖果,黑皮肤与黄皮肤的小手紧紧握在一起,笑声清脆得像草原上的风铃。李渊看着这一幕,转头对姆巴利说:“这供水站只是开始,后续我们还会在这里建卫生站,再请国内的医生过来义诊,让村民们不仅有水喝,还能看好病。”
竣工仪式在上午十点正式开始,姆巴利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用当地语言向村民们介绍“金线计划”和供水站的建设过程,当说到“中国朋友不仅帮我们建选矿厂,还帮我们修供水站,让我们的孩子不用再渴着上学”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几位老奶奶甚至抹起了眼泪。
轮到李渊发言时,他没有讲复杂的计划,而是蹲下身,和孩子们平视:“我小时候也在农村长大,知道没水喝的难受。现在有了供水站,希望你们能好好读书,以后也能像你们的父母一样,为家乡做事。等下次我来,还想看到你们学会更多中文,咱们一起用中文讲故事,好不好?”
孩子们齐声喊“好”,声音响亮得震得空气都在发烫。李阳趁机举起手里的《静夜思》彩纸,教孩子们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虽然发音稚嫩,但每个人都学得格外认真,连旁边的长老们也跟着小声念叨。
仪式结束后,村民们拉着李渊一家人去家里做客。走进土坯房,女主人立刻端来刚煮好的奶茶,还拿出自己织的蜡染布,非要送给苏瑶:“苏小姐,这布是我织了三个月的,你穿着肯定好看,就当是我们的心意。”苏瑶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又从包里拿出一条真丝围巾回赠:“这是中国的丝绸,很柔软,冬天围着暖和。”
李阳李悦则被村民的孩子们拉到院子里,一起玩丢沙包的游戏。李阳把从中国带来的沙包分给大家,教他们怎么玩,李悦则跟着小女孩们学跳非洲传统舞,虽然动作笨拙,却引得大家哈哈大笑。看着孩子们毫无隔阂地玩耍,李渊忽然对苏瑶说:“你看,其实友谊很简单,一颗糖、一个游戏,就能让他们成为好朋友。”
苏瑶点头,目光落在远处正在给孩子们分发文具的周明身上:“所以我们的‘金线计划’,不仅要修铁路、建工厂,更要做这些‘小事’——建学校、修供水站、送文具,这些小事积累起来,就是中非友谊最坚固的基础。”
下午,李渊和苏瑶去考察深加工基地的选址。选址在卢本巴希郊区的一片开阔地,距离选矿厂只有十公里,旁边就是赞比亚的货运专线,运输很方便。江西铜业派来的技术总监王工已经在现场等候,他拿着图纸,向李渊介绍:“这里地质条件好,适合建厂房,我们计划先建两条铜管生产线,预计明年年初就能投产,投产后每年能加工五万吨铜精矿,还能为当地提供两百多个就业岗位。”
“工人培训要跟上。”李渊指着图纸上的培训中心位置,“我们要建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专门教当地工人操作设备,还要请国内的老师傅过来带徒弟,争取三年内让当地工人能独立操作生产线。”
王工点头:“我们已经和国内的职业院校联系好了,会定制培训教材,还会安排优秀的学生来这里实习。另外,考虑到当地电力不稳定,我们计划在基地旁边建一座小型太阳能发电站,既能保证生产用电,还能给附近的村庄供电。”
苏瑶听到“太阳能发电站”,立刻说道:“这个好!既能环保,又能解决村民的用电问题。我们还可以在发电站旁边建一个充电站,以后村民买了电动车,也能在这里充电,慢慢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考察结束时,夕阳已经染红了半边天。李渊站在选址地,望着远处的草原和近处忙碌的村民,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强烈的成就感。他想起三年前刚接手“金线计划”时,面对的是一片荒芜的土地和村民们怀疑的目光,而现在,选矿厂已经投产,供水站顺利竣工,深加工基地的蓝图也已经绘就,越来越多的村民因为“金线计划”过上了好日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爸爸,你看!”李悦的声音打断了李渊的思绪,他转头看去,只见李阳李悦和几个孩子举着纸船,在旁边的小溪里放船。夕阳的余晖洒在水面上,纸船像一颗颗金色的星星,顺着溪流漂向远方。
“妈妈说,这些纸船会带着我们的祝福,漂到中国去。”李悦跑到李渊身边,仰着小脸说,“等深加工基地建好了,我们是不是就能在这里看到亮晶晶的铜管了?到时候我要把铜管做成小铃铛,送给这里的小朋友。”
李渊抱起李悦,在她脸上亲了一下:“当然可以,到时候爸爸带你去生产线,看工人叔叔怎么把铜矿石变成铜管,咱们一起做小铃铛。”
回到酒店时,已经是晚上八点。李渊刚打开电脑,就收到了刚果(金)矿业部长的邮件,邮件里说,政府已经批准了深加工基地的建设许可,还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希望能尽快启动建设。苏瑶凑过来看邮件,笑着说:“看来我们的计划越来越顺利了,接下来就是把蓝图变成现实。”
“还有很多事要做。”李渊揉了揉太阳穴,“太阳能发电站的设计、职业技术学校的教材编写、工人的招聘……不过有这么多人支持我们,我有信心。”他顿了顿,看着苏瑶,“谢谢你一直陪着我,从国内到非洲,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你都在我身边。”
苏瑶握住李渊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温度:“我们是一家人,当然要一起面对。而且我相信,只要我们心怀善意,脚踏实地,‘金线计划’一定会越来越好,中非友谊也会越来越深。”
深夜,孩子们已经睡熟,李渊和苏瑶坐在阳台上,看着卢本巴希的夜空。这里的星星格外明亮,仿佛伸手就能摸到。李渊拿出手机,翻看着白天拍的照片——孩子们的笑脸、村民们的舞蹈、供水站的蓝色屋顶、深加工基地的选址地……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对了,下周国内的考察团就要来了。”苏瑶忽然想起什么,“他们会带来更多的企业代表,想和非洲的企业合作,除了铜矿加工,还想在农业、医疗领域合作。”
李渊眼睛一亮:“这是好事!‘金线计划’不能只局限于矿业,还要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让更多的非洲人民受益。等考察团来了,我们可以带他们去看看供水站和选矿厂,让他们感受一下中非合作的成果。”
两人聊到很晚,直到困意袭来,才回到房间休息。躺在床上,李渊看着身边熟睡的苏瑶和孩子们,心中满是幸福。他知道,未来还有很多挑战——可能是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可能是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可能是文化差异带来的误会,但他不再害怕,因为他有家人的陪伴,有中非伙伴的支持,有孩子们充满希望的笑脸。
第二天一早,李渊一行人就启程返回江城。飞机起飞时,李阳李悦趴在窗户边,看着渐渐变小的卢本巴希,大声喊道:“我们还会回来的!”李渊和苏瑶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这不是告别,而是新的开始。
回到江城后,李渊立刻投入到深加工基地的筹备工作中。他和苏瑶一起,接待了国内的考察团,带他们参观了“金线计划”的展示中心,介绍了未来的发展规划。考察团的企业代表们都很感兴趣,纷纷表示愿意参与合作,有的想投资太阳能发电站,有的想参与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有的想把国内的农业技术带到非洲。
与此同时,李阳李悦也没闲着。他们在学校里发起了“给非洲小朋友写封信”的活动,号召同学们把自己的玩具、书籍和信件捐出来,由“金线计划”的团队带到非洲。短短一周时间,就收到了上千件礼物和几百封信,李阳李悦还亲手把这些礼物打包,在每个包裹上都画上了笑脸。
三个月后,深加工基地正式开工建设。李渊和苏瑶再次来到卢本巴希,参加开工仪式。仪式上,当地的村民们再次跳起了传统舞蹈,孩子们举着“欢迎中国朋友”的牌子,欢呼声此起彼伏。姆巴利激动地说:“深加工基地建成后,我们的铜矿石不用再运到国外加工,在家门口就能变成值钱的铜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李渊站在开工现场,看着挖掘机开始作业,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金线计划”就像这挖掘机一样,正在一点点挖掘出中非合作的潜力,一点点建设出美好的未来。而他和苏瑶,还有他们的孩子们,会一直是这条“金线”上的守护者和建设者,用真诚和努力,书写更多关于友谊、关于梦想、关于幸福的故事。
夕阳下,李渊牵着苏瑶的手,李阳李悦跑在前面,一家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与远处的草原、近处的工地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充满希望的画面。这条连接中国与非洲的“金线”,正因为他们的付出,变得更加坚固、更加温暖,也正因为这些充满温情的故事,在非洲的大地上,在中非人民的心中,永远闪耀着光芒。
喜欢兵王归回请大家收藏:()兵王归回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