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爷与黎杏花求子的历程,恰似在荆棘丛中寻路。
他们踏遍方圆百里,搜集的偏方装了半柜子:用三十年陈谷酒浸泡的穿山甲鳞片,需在月圆之夜于山涧石缝中取露水熬煮,那鳞片在陶瓮中泛着暗沉的光,边缘蜷曲如剥落的旧甲,每次揭盖时都会腾起一股混杂着谷酒与土腥的白雾,呛得黎杏花不住咳嗽; 深山老林里采挖的“送子观音草“,根茎扭曲如婴儿蜷曲的手指,须在黎明前带露采挖,叶片上的绒毛沾着碎冰,搭配雄鸡头冠与五更露水共煮时,汤汁会呈现诡异的紫红色,喝下去喉间像被火烧,半日散不去那股铁锈味; 寺庙高僧开过光的桃木符,用朱砂画满晦涩符文,需贴在床头七七四十九日,符纸边缘渐渐被油灯熏成焦黄色,每次更换时,黎杏花都要对着符纸默念祷词,直到舌尖发麻,嘴唇干裂。
每回求神拜佛,黎杏花都要提前三日净手焚香,在观音像前跪足三个时辰。
观音像前的青石板被百年香火熏得油亮,中央凹陷处积着一层薄灰,她的膝盖硌在上面,红印要五日才消,起身时裙摆已被晨露浸得冰凉,后腰酸痛得需扶着香案才能站直。
汪大爷则背着半袋新收的谷粟,跋涉三十里山路,蹚过三道冰冷的溪流,其中青竹溪在雨季常涨水,去年秋天他在此滑倒,谷粟撒了半溪,黄澄澄的谷粒顺流漂远,他却将藏在怀里的道观签文捂得温热,那签文用桑皮纸所书,边角已被汗水浸得发皱。
草鞋磨穿后赤脚踩在碎石上,脚底血泡破裂时,血水混着泥浆渗进石缝,身后跟着的黄狗一路嗅着血迹走,爪子上也沾了暗红的痕迹。
可所有努力都如春日融雪,了无痕迹。
黎杏花的小腹始终平坦如镜,晨起梳妆时,铜镜里的人影日渐清瘦,两颊的红晕被常年药汁浸得褪了色,腰间的绸带需反复打结才能系住。
汪大爷眼中的光彩却一日淡过一日,起初他还强打精神,用独轮车推着妻子遍访名医,车轮碾过晨光中的石板路,留下深浅不一的辙印,车辕上挂着黎杏花绣的平安符,上面的五彩丝线已被雨水浸得发白,绣线间露出底下的素布。
后来他渐渐沉默,那些曾被他视若珍宝的偏方,如今积了厚厚一层灰——穿山甲鳞片被虫蛀出细密的孔洞,阳光下能看见蛀虫在孔中蠕动; 观音草在陶罐里霉变发黑,溢出的汁水在陶壁结成暗红的晶体;桃木符的朱砂字迹已模糊成一片暗红,符文边缘蜷曲如枯蝶翅膀。
香炉里的香灰满了又倒,倒了又满,却再也唤不来他虔诚的身影——那个曾在观音像前长跪不起、额头磕出血痕的男人,如今只会在深夜独自坐在门槛上,望着梨树林抽烟。
烟锅里的火星明灭如他渐熄的希望,烟灰落在补丁摞补丁的裤腿上,像撒了一层细雪,裤脚还沾着犁地时的泥渍,干硬的泥块里嵌着去年的麦秸秆。
有次黎杏花半夜醒来,见他坐在梨树下,月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烟杆斜倚在膝头,而地上已堆了十几个烟蒂,像一地被掐灭的星子。
黎杏花的身体像铺了石板的雨淋坝,无论多少雨露都渗透不下。
中医诊脉时,指尖在她腕间停留良久,最终从紫檀药匣里取出百年老参,那参须在砂锅里熬出琥珀色的汤汁,苦得她舌根发麻,喝罢需含一块冰糖才能压下涩味,可冰糖融化后,苦涩仍在喉头萦绕半日,连说话都带着参须的土腥味。
土方子让她每日清晨饮下掺了雄鸡血的井水,温热的血腥气顺着喉咙滑下,腥甜中带着铁锈味,终日在鼻尖萦绕,引得院里的黄狗围着她打转,舌头伸得老长。
她咬着牙一一照做,苦涩的药汁染黄了舌苔,手指因常年浸泡药汁而变得粗糙,指甲缝里总嵌着洗不掉的深褐色药渍,手背生了细密的红疹,郎中说是药物过敏,却劝她“为了子嗣,忍忍吧“,那语气像在说“犁地的牛哪有不磨破肩的“。
更让她心焦的是汪大爷的变化——那个曾在田埂上扛起三百斤谷袋、脊梁挺得像犁辕的汉子,如今在床笫间却如霜打的茄子。
起初是“干打雷不下雨“,他会在深夜起身,独自去院子里劈柴,斧头砍在枣木上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木屑飞溅在月光里,像撒了一地碎银; 到后来竟连雷声都弱了,他开始彻夜不归,说是去看守谷仓,黎杏花却在清晨看见他坐在梨树下,头发上沾着白色的梨花,眼神空洞地望着远方,手里攥着半根烟杆,烟嘴处凝着干涸的唾液。
沉默像一层冰,冻住了夫妻间最后的温情,夜里同床,他总是背对着她,隔着一床锦被,却像隔着万水千山,有时她伸手想触碰他的背,指尖在半空停住,最终只能攥紧被角,直到指节泛白。
三更梆子敲过,梆子声在空荡的院落里回荡,惊飞了檐下筑巢的燕子。
黎杏花独自躺在冰凉的锦被里,锦被是嫁时的嫁妆,上面的并蒂莲刺绣已被岁月磨得模糊,针线处露出底下的素布,像一段被遗忘的誓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窗外的月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树影,老槐树的枝桠像无数只扭曲的手,在地面上缓缓移动,偶尔有残瓣落在窗台上,发出“扑“的轻响,像谁在暗处叹息。
她睁着眼望着头顶的流苏帐,帐幔在夜风中微微晃动,绣着的并蒂莲在幽暗中泛着微光,讽刺地映照着空荡的床榻,那莲花的姿态,像极了她此刻蜷缩的模样。
自从被忧乐仙“改造“后,她时常感到体内有股莫名的热气游走,从丹田升至咽喉,却又在脖颈处被一层无形的冰壳包裹,这种冷热交织的矛盾让她夜夜辗转。
有时她会坐起身,借着月光看自己的手,那双手曾在绣绷上绣出活灵活现的凤凰,金线在阳光下闪烁如星子,如今却因常年劳作和服药而失去了光泽,指腹生了薄茧,指甲缝里永远嵌着洗不净的污垢。
囋言子有云:“懒婆娘,笨婆娘,半夜起来补绔裆。“黎杏花默念着这句俚语,舌尖抵着上颚,尝到一丝苦涩,那是长期服药留下的余味。
她想起婚前母亲坐在纺车旁的教诲:“女子无才便是德,相夫教子方为正道。“
那时她坐在窗前绣绷前,阳光透过窗纸照在丝线间,金箔线闪烁如星子,母亲在一旁笑着说:“我家杏花的手,是要抱孙子的。“
如今母亲已过世三年,坟头的草长了又割,可她的手仍空着,连抱一抱别人家的孩子,都能感受到对方母亲警惕的目光。
婆母递来的“求子汤“里,失望像沉底的药渣,无论如何搅动都浮不上来,昨夜她又在佛堂前叹气,那声叹息穿过纸窗,像一根细针,轻轻扎在黎杏花心上,随后是婆母与邻居的低语:“杏花这肚子,怕是石缝里种谷,难发芽咯。“
她蒙在被子里,眼泪无声地滑落,浸湿了枕巾,那枕巾是她初嫁时绣的,上面的并蒂莲也已褪色。
她披衣起身,丝绸睡衣滑落肩头,露出如羊脂玉般的肌肤,却只有月光欣赏。
走到院中,老槐树的影子如鬼魅般摇晃,春夜的风带着槐花香,却也透着寒意,吹得她打了个寒颤。
她本想去找老矮子,那个在梨树林里惊鸿一瞥的男人,他看她的眼神坦诚而直接,没有汪大爷的疲惫,也没有汪二爷的复杂。
可脚步刚迈向篱笆门就顿住了,清冷的夜风卷起地上的槐花,吹得她打了个寒颤——老矮子如未经驯化的耕牛,莽撞而直接,若真去找他,只怕会像豆腐堰那晚一样,惊了全村的狗,也毁了自己最后的体面。
更重要的是,她心底清楚,这不是解决之道,只是绝望中的本能挣扎,如同溺水者抓住的浮木,明知无法救命,却仍不愿松手。
她想起脲桶说过的话:“梨树林是前朝隐士所植,每至月夜,梨花能照见人心。“
便转身走向梨树林,月光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道孤独的剪影,踩碎了满地的槐花。
梨树林里暗香浮动,万千梨花在枝头静默,月光下如覆了一层雪,可她却觉得那白色像一层霜,冻得她指尖发疼。
绕着大院走了三圈,青石板上的露水浸湿了她的鞋尖,寒意从脚底升起,顺着腿肚往上爬,像无数细小的虫在啃噬。
黎杏花最终停在汪二爷门前,门上的铜环在月光下闪着冷光,像一只微睁的眼,环上刻着的缠枝莲纹已被岁月磨平。
她抬手叩门的瞬间,听见自己的心跳如鼓,震得袖口的银镯子轻轻作响,那是汪大爷去年生辰送的,当时他说:“杏花,戴上这个,保平安。“
如今镯子冷得像冰,贴着皮肤,却暖不了心。
门“吱呀“开了条缝,煤油灯的光晕漏出来,照亮汪二爷半边脸,眼下的青黑如墨,像被人打了一拳。
白天在集市上的精明干练此刻荡然无存,眼中只剩疲惫与警惕,像一只受惊的狐狸:“就为这事?“
黎杏花注意到他领口的盘扣未系,露出古铜色的锁骨,喉结在灯光下滚动,她连忙移开目光,落在他身后屋内的八仙桌上,桌上放着半壶酒和两个酒杯,其中一个杯口有淡淡的口红印,颜色是镇上胭脂铺卖的“醉海棠“,她心头一紧,故作镇定:“二爷就行行好,告诉我吧,深更半夜的“
她的声音忽然软下来,像春日柳条拂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哀求,“你大哥好歹是村里的体面人,被人如此作践,我这当嫂子的岂能不管?“
汪二爷避开她的目光,望向院角的老花椒树,花椒刺在月光下闪着寒光,像无数细小的刀,扎得他眼睛生疼:“嫂子还是别问了,知道了心里更难受。“
黎杏花上前一步,袖口滑落,露出皓白的手腕,腕上的玉镯碰在门框上,发出清越的声响,那是她母亲的陪嫁,玉质温润,曾被母亲摩挲了二十年:“到底怎么回事?他好端端的,为何要把自己灌醉?“
她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急切,月光下,她眼中的水光让汪二爷心头一震,仿佛看到了五年前那个在梨树下接过他大哥递来梨花的新妇,那时她眼中的光,比天上的星子还亮,而不是此刻这般布满血丝,像被泪水泡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