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四百四十七章 重启察举制度,世家欲毁寒门
    崔府深处,连日来笼罩着一股低气压。

    仆役们行走皆屏息凝神,生怕一丝响动便触怒了那位面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的家主。

    书房内,崔敦礼屏退了所有下人,独自对着窗外枯坐良久。

    贡院案的惨败像一记响亮的耳光,不仅火辣辣地疼,更让他感到一种深刻的耻辱和警觉。

    对方的反击太快,太准,太狠,绝非太子李承乾所能为,其背后定然站着那个屡屡坏他好事的隐匿高人。

    直接构陷栽赃,看来是行不通了,反而容易引火烧身。

    崔敦礼枯瘦的手指用力捻动着冰冷的紫檀佛珠,眼中闪烁着老辣而幽冷的光。

    他需要一种更根本,更难以驳斥的方式,一种能够从源头上遏制寒门崛起势头,并且能站在道德高地上的方式。

    他的目光扫过书房内堆积如山的古籍典册。

    忽然,他视线一顿,落在了一卷略显陈旧的《前朝典制辑要》上。

    一个尘封已久的词汇跳入他的脑海察举。

    他的嘴角缓缓勾起一丝冰冷而算计的弧度。

    是了,为何要与寒门庶子在科举这一条路上死磕?为何要放弃世家千百年来最大的优势声望,人脉与对地方话语权的掌控?

    他立刻唤来绝对心腹的老管家,低声吩咐道:“去,请卢公过府一叙。”

    “另外,将府中收藏的所有关于两汉,魏晋选官制度的典籍,尤其是涉及察举,征辟,九品中正的,全都给老夫找来。”

    不久之后,卢承庆悄然而至,他的脸色同样不好看,崔家的失利也意味着卢家的损失。

    两人在密室中相对而坐,气氛压抑。

    “崔兄,如今之势,该如何是好?难道就眼睁睁看着那些田舍郎步步紧逼?”

    卢承庆的声音带着不甘与焦虑。

    崔敦礼将那本《前朝典制辑要》推到他面前,手指点着“察举制”三个字,声音低沉而缓慢:“卢公,你我两家,乃至天下世家,立身之本何在?”

    “非止于朝堂官职,更在于千年来积攒的清望,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网络,以及地方上一言九鼎的影响力!”

    “科举之道,虽是正途,却非唯一之途。”

    卢承庆微微一怔,凝神看去。

    “陛下与东宫,不是推崇寒门,看重实务吗?”

    “又担心官员全出自世家举荐,害怕咱们世家压过他皇家吗?”

    “既然如此”崔敦礼的语气带着一丝讥诮。

    “那我们便投其所好,提出科举取文才,察举纳厚德!”

    “奏请陛下,重启察举制以为补充。”

    “由各地德高望重的耆老,名士这些人,十之八九皆与我等世家关联深厚定期向朝廷推荐孝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被荐者,或可直接授官,或可在科举中获得优录,加分。”

    他越说,眼睛越亮,仿佛抓住了一根绝佳的救命稻草。

    “此举,表面上顺应了陛下广纳贤才之意,彰显朝廷重德尊古,谁能公然反对?”

    “而实际上,推荐之权尽在我手!到时,推荐的还不是你我各家子弟,门生故旧?”

    “寒门子弟,纵有才学,无世家举荐,又能如何?”

    “此法一旦推行,不出十年,朝廷各级官员之中,我世家子弟所占份额必将大幅回升,科举一途,将被大大稀释!”

    卢承庆听得先是愕然,随即呼吸也急促起来,眼中放出光来:“妙啊!崔兄!此乃阳谋!堂堂正正之师!”

    “陛下若拒,便是轻视德行,阻塞贤路;若允,便是自开方便之门于我世家!妙!实在是妙!”

    “不止如此,”

    崔敦礼补充道,笑容更冷。

    “我们还可主张,被察举者,可不经科举初试,直接参加殿试,或于科举之中,另设德行科,由我等把控的名士评定等第,与考卷分数相加。”

    “如此,即便寒门学子文章做得花团锦簇,只要德行评分不高,依旧难登高第!”

    两人在密室中细细推敲,越说越是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寒门势力被重新压制下去的景象。

    他们开始联络其他几家关系密切的世族,与朝中依附于他们的言官,翰林学士密议,精心炮制奏疏的措辞,准备引经据典,将“重启察举”包装成一件利国利民,继承古制的盛事。

    一股暗流开始在长安的权贵圈层中悄然涌动。

    关于“察举制”的优越性,关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古老训条,开始在某些茶会,诗社中被人若有若无地提及,讨论,赞誉。

    许多保守派官员对此深以为然,认为这确实是纠正科举“唯文章取士”偏颇的一剂良方。

    风声,不可避免地透过各种渠道,隐约传到了东宫,也传到了一直密切关注朝堂动向的某些人耳中。

    李承乾初次听闻时,并未立刻意识到其巨大的危害性,甚至觉得若真能荐举德行高尚之人,也非坏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他身边的马周却立刻嗅到了其中致命的陷阱,脸色凝重地向他剖析:“殿下,此事万万不可!”

    “所谓耆老乡绅,几无寒门!荐举之权若落于世家之手,则寒门永无出头之日!”

    “所谓德行,标准模糊,全凭人口一张嘴,届时必然成为世家打压异己,培植私党的利器!”

    “此议若成,科举之公平,将名存实亡!”

    李承乾闻言,悚然一惊,这才意识到这看似复古的改革背后,竟藏着如此险恶的用心!

    这已不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针对整个寒门晋升通道的制度性绞杀!

    他感到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

    对方的反扑,果然来了,而且来得如此刁钻,如此难以应对。

    几乎在同一时间,龙首原山庄。

    夜枭也将收集到的,关于世家密议“重启察举”的风声,送到了赵牧的案头。

    赵牧看着那寥寥数语的情报,轻轻放下了手中的书卷。

    他走到窗边,目光似乎穿透了重重山峦,落在了那座繁华而诡谲的长安城。

    “察举……九品中正……”

    他低声自语,嘴角泛起一丝冷嘲。

    “真是……换汤不换药的老把戏。“

    “看来,是真的被打痛了,开始掏压箱底的功夫了。”

    他知道,一场关于大唐未来人才选拔制度的,更为深刻和艰难的较量,即将拉开序幕。

    而这一次,对手站在了“古制”和“道德”的高地上。

    喜欢大唐:开局带太子勾栏听曲请大家收藏:()大唐:开局带太子勾栏听曲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