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的波涛比印度洋更为汹涌,科考船在浪尖上起伏,甲板上的风向标被海风刮得不停旋转。吴贤扶着船舷,看着远处海天相接的地方,手里紧紧攥着大西洋海底遗址的探测报告。报告显示,水下建筑群位于大西洋中脊附近的一座海底火山边缘,深度约1200米,远超之前所有的水下考古深度。“1200米的深海,压力相当于120个大气压,普通潜水设备根本无法承受。”周明远站在一旁,指着屏幕上的深海探测数据,“我们需要调用载人深潜器,还要定制能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水下机器人——海底火山附近的海水温度可能超过40摄氏度,普通设备的电路会被烧毁。”
苏湄已经联系了国内的深海装备研发中心,对方传来消息,新一代载人深潜器“深海探索者号”已完成调试,可搭载3人下潜至1500米深海,同时配备的耐高温水下机器人也能同步作业。“研发中心还说,他们会派技术团队随船协助,确保设备在海底火山环境下正常运行。”苏湄将设备参数表递给吴贤,“深潜器的舱内空间有限,我们只能挑选3人下潜,其他人在科考船上负责数据接收和远程操控。”
经过团队商议,最终确定由吴贤、周明远和深海装备工程师李工乘坐“深海探索者号”下潜,玛丽安则在科考船上统筹指挥,苏湄负责接收和分析深潜器传回的文物数据。三天后,“深海探索者号”运抵科考船,被缓缓吊装至甲板上。深潜器呈银白色圆柱形,长8米,直径3米,舱体由钛合金打造,能抵御深海的巨大压力。
下潜当天,海面难得平静。吴贤、周明远和李工穿着特制的抗压潜水服,钻进狭窄的舱内。随着舱门缓缓关闭,深潜器开始向深海下潜。舱内的显示屏上,深度数值不断跳动,周围的海水从湛蓝逐渐变成深蓝,最后陷入一片漆黑——只有深潜器的探照灯能照亮前方几米的范围。
当下潜至1200米时,深潜器终于抵达海底。探照灯的光线扫过海底,一座由黑色岩石建造的环形建筑群出现在眼前。建筑群的中央,矗立着一座高达10米的石柱,石柱表面刻满了螺旋状的符号,与北极兽皮地图上的“洋流纹”符号完全一致。“这是古代人类记录洋流的符号!”吴贤激动地说,“他们竟然能在深海建造如此宏伟的建筑,还能精准记录洋流,太不可思议了。”
周明远操控深潜器靠近石柱,同时释放出耐高温水下机器人。机器人的机械臂小心翼翼地触碰石柱,采集表面的岩石样本,另一只机械臂则用高清相机拍摄符号细节。就在这时,机器人的探照灯扫过建筑群的一侧,发现了一艘半埋在火山灰中的船骸——船骸的木质结构虽已碳化,但仍能看出与印度洋沉船相似的“搭接式”龙骨,船仓内散落着几件陶瓷碎片,碎片上的“太阳纹”符号在探照灯下清晰可见。
“立刻采集陶瓷碎片样本!”吴贤命令道。水下机器人的机械臂缓缓伸入船骸,将一块完整的彩陶碎片取出,放入样本舱。深潜器的传感器同时对船骸周围的火山灰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火山灰的形成年代距今约11万年,与船骸和建筑群的年代基本一致。“这说明,这座水下建筑群和船骸,很可能是在一次海底火山喷发中被掩埋的。”李工分析道,“火山灰起到了保护作用,才让这些遗迹保存了数千年。”
深潜器在海底停留了6个小时,采集了大量岩石样本、陶瓷碎片和符号拓印数据。当深潜器返回科考船时,舱内的三人早已疲惫不堪,但眼神中满是兴奋。玛丽安和苏湄立刻将采集到的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成分分析和年代测定。
初步检测结果显示,水下建筑群的岩石来自附近的海底火山,是人工开采后建造的;陶瓷碎片的成分与中国仰韶文化早期的彩陶完全相同,胎土中还检测出了黄河流域特有的矿物成分;符号拓印数据与全球各地遗址的符号比对后,确认这些符号记录了古代人类对大西洋洋流、季风和星象的观测结果,其中一段符号还提到“从东方海岸出发,经此海域,往西方大陆”——进一步证实了古代人类跨大西洋航行的事实。
“大西洋海底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全球早期文明交流路线图的最后一块空白!”吴贤在科考船的会议室里,将所有遗址的位置标注在世界地图上,“从黄河流域出发,向东到太平洋岛屿和美洲,向西到印度洋、红海和非洲,向北到北极,向南到南极,再跨过大西洋连接美洲和非洲,古代人类真的完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文明交流。”
就在团队准备将深海探测数据整理发表时,苏湄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水下机器人拍摄的石柱符号中,有一组符号与其他遗址的符号不同,呈现出“三角星芒”形状,而且在陶瓷碎片的内侧,也刻有相同的符号。“这组符号在之前的遗址中从未出现过,可能代表着特殊的含义。”苏湄将符号放大,投影在屏幕上,“你们看,符号的三个角分别指向东、南、西三个方向,中间的星芒正好对应北极星的位置,会不会是古代人类的‘全球定位符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了解读这组特殊符号,团队联系了全球各地的符号学专家,组织了一场线上研讨会。经过三天的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这组“三角星芒”符号是古代人类的“全球导航标记”,记录了从黄河流域到全球各地的航线坐标,通过星象、洋流和季风的组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全球导航系统。“这比现代gps导航系统早了11万年!”一位来自英国的符号学专家惊叹道,“古代人类的智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大西洋海底遗址的研究成果发表后,全球考古界再次掀起热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其列入“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网络遗址群”,并将遗址群的数量增加到13处。同时,“全球早期文明深海保护计划”正式启动,由吴贤团队牵头,联合全球20多个国家的深海装备研发机构,研发专门用于深海遗址保护的技术和设备,防止遗址被深海生物侵蚀或人类活动破坏。
三个月后,吴贤团队返回国内,在郑州举办了“全球早期文明深海遗址特展”。展览现场,通过3d投影技术,将大西洋海底建筑群和船骸的影像还原在观众眼前,观众仿佛置身于1200米深的海底,近距离感受古代文明的奇迹。特展还首次公开了“三角星芒”符号的解读过程,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
特展期间,吴贤收到了一封来自南美洲秘鲁的邮件,发件人是秘鲁考古学家卡洛斯——正是之前邀请团队研究明代船骸的那位专家。邮件中,卡洛斯写道:“我们在秘鲁安第斯山脉的一处冰川中,发现了一具距今约11万年的人类骸骨,骸骨旁边摆放着一件刻有‘三角星芒’符号的石器,而且骸骨的dna序列与中国黄河流域早期人类的dna有高度相似性。”
“这是证明古代人类跨洋迁徙的直接证据!”吴贤立刻召集团队,“我们需要前往秘鲁,对骸骨和石器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验证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的历史。”团队很快收拾好行李,再次踏上征程。当飞机飞越太平洋时,吴贤望着窗外的云海,想起了父亲留下的考古笔记,想起了印第安纳·琼斯的探索精神,想起了这些年走过的每一处遗址——南极的冰盖、撒哈拉的沙漠、太平洋的岛屿、大西洋的深海……每一处遗址都像一颗珍珠,被古代人类的交流航线串联成一条璀璨的项链,闪耀着人类文明的光芒。
飞机降落在秘鲁利马机场,卡洛斯早已在机场等候。“骸骨和石器被保存在秘鲁国家博物馆的恒温实验室里,”卡洛斯一边开车前往博物馆,一边向吴贤介绍,“骸骨的保存状况非常好,冰川的低温环境阻止了细菌的分解,我们还在骸骨的衣物残片中发现了中国黄河流域特有的植物纤维。”
在秘鲁国家博物馆的实验室里,吴贤看到了那具人类骸骨和石器。石器上的“三角星芒”符号与大西洋海底石柱的符号完全一致,骸骨的衣物残片中,确实检测出了小米和大麻的纤维——这两种植物都是中国黄河流域的原生作物,在南美洲本土从未有过自然分布。“通过dna比对,我们发现这具骸骨的基因序列与中国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人类骸骨基因序列相似度达到了85,”秘鲁博物馆的遗传学家说,“这说明,这具骸骨的主人很可能来自中国黄河流域,是古代跨洋迁徙的一员。”
团队在秘鲁进行了一个月的研究,将骸骨、石器与全球各地遗址的文物进行全面对比,最终形成了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全球早期文明跨洋迁徙与交流的dna证据》。报告指出,约11万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早期人类,通过全球航行航线,迁徙到全球各地,与当地原住民交流融合,传播了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和天文历法知识,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文明交流网络。
这份报告发表后,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身起源和文明发展的认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全球早期文明的保护和研究,纷纷加入“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网络遗址群”的保护行列。吴贤团队也因此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们在全球早期文明研究和保护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领奖台上,吴贤看着台下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官员,心中充满了感慨。他想起了刚开始参与文物保护工作时的初心,想起了与“圣蛇会”的一次次斗争,想起了团队成员们日夜奋战的身影,想起了那些跨越数千年的文物和符号——正是这些共同的努力和坚守,才让古代人类的文明交流故事得以重见天日,才让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得以守护。
领奖仪式结束后,吴贤收到了苏湄发来的消息:“国内考古部门在西藏阿里地区发现了一处距今约12万年的岩画遗址,岩画中刻有‘三角星芒’符号和船只图案,怀疑与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网络有关。”吴贤立刻回复:“我们马上回国,前往阿里地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