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郊的晚风带着野草的气息,吴贤和霍景年踩着余晖往村子走,锦盒被吴贤紧紧抱在怀里,像是揣着一团滚烫的火。路过村口的老井时,霍景年忽然停住脚,指着井边的石磨说:“当年日军占沈阳时,我曾在这村里躲了半个月,就住在石磨旁边的破屋里。那时候我就想,要是有一天能亲手把流失的文物都找回来,就算死也值了。”
吴贤拍了拍他的肩膀,没说话。他心里清楚,找到宝藏图只是开始,接下来的路只会更难——渤海国上京龙泉府远在牡丹江流域,如今那边还没完全太平,土匪、散兵随处可见,而且地宫发掘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人手,仅凭他们两个人,根本不可能完成。
回到村里的住处,吴贤把锦盒里的古籍摊在桌上,就着油灯的光仔细翻看。古籍的纸页脆得像枯叶,每翻一页都得小心翼翼。里面除了宝藏图,还记载着渤海国的一些秘闻——原来大钦茂修建地宫时,不仅藏了珍宝,还把渤海国的国史刻在了地宫的石壁上,只是后来辽灭渤海,地宫入口被故意封死,国史也跟着成了谜。
“要是能找到国史,对研究渤海国的历史太重要了。”霍景年凑过来,手指在宝藏图上的“上京龙泉府”字样上摩挲,“只是咱们现在没人没设备,怎么去发掘?”
吴贤沉思片刻,忽然想起一个人:“我在沈阳故宫时有个同事,叫周明远,现在在东北文物管理局工作,他手里有考古队的资源。咱们可以去找他,把宝藏图和青铜器给他看,说不定能说服他组织发掘。”
霍景年眼睛一亮:“好主意!周明远我也听过,是个懂文物的人,不像那些只知道抢宝贝的军阀。明天咱们就去沈阳找他!”
第二天一早,两人揣着古籍和几件小青铜器,坐火车去了沈阳。东北文物管理局在一栋旧洋楼里,门口挂着褪色的木牌,里面的工作人员大多穿着中山装,忙得脚不沾地。周明远的办公室在二楼,门上贴着“考古研究室”的纸条。
吴贤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一个沉稳的声音:“进。”推开门,只见一个戴眼镜的男人正趴在桌上看图纸,正是周明远。他看到吴贤,先是一愣,随即站起来笑着说:“吴贤?你怎么来了?当年你从沈阳故宫辞职后,我还找过你好几次呢。”
“周兄,这次来是有要事相求。”吴贤把古籍和青铜器放在桌上,“我们找到了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地宫的宝藏图,还有几件商代的青铜器,想请你组织考古队去发掘。”
周明远拿起青铜器,又翻了翻古籍,眼睛越睁越大:“这……这是真的?渤海国的地宫?”他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我研究渤海国历史这么多年,一直以为地宫早就被辽人毁了,没想到还在!”
“千真万确。”霍景年补充道,“我们还找到了耶律大石的地宫,这些东西就是从那里的暗格里发现的。只是现在上京龙泉府那边不太平,需要专业的队伍和设备才能开展工作。”
周明远点点头,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这事儿太大了,我得向上级汇报。不过你们放心,只要证据确凿,上级肯定会批准的。只是考古队组建需要时间,而且为了安全,还得联系当地的驻军帮忙护卫。”
接下来的半个月,吴贤和霍景年一直留在沈阳,帮周明远整理资料、撰写发掘申请。周明远也没闲着,天天往上级部门跑,还联系了东北军区的朋友,争取到了一个排的兵力负责护卫。终于,在月底的时候,发掘申请批下来了,考古队也组建完成——有二十多个考古队员,大多是从北大、清华毕业的学生,还有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工匠,负责文物修复。
出发那天,沈阳火车站挤满了人。考古队的队员们背着行李,扛着设备,脸上满是期待。周明远站在队伍前面,手里拿着宝藏图:“同志们,这次咱们去发掘渤海国地宫,不仅是为了找回珍宝,更是为了揭开渤海国的历史之谜。大家一定要小心谨慎,保护好每一件文物,不能让它们受到任何损坏!”
火车缓缓开动,吴贤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沈阳城,心里既紧张又期待。霍景年坐在他旁边,手里把玩着那个青铜印,忽然说:“你说,地宫里会不会有更多的商代青铜器?要是能凑齐一整套,那可就太好了。”
吴贤笑了笑:“说不定会有。不过咱们现在最重要的是找到国史,那可比青铜器更有价值。”
经过三天的颠簸,火车终于到达了牡丹江站。当地文物部门的人已经在车站等候,还安排了马车把他们送到上京龙泉府遗址附近的村子。村子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村民们听说考古队要来,都围过来看热闹。
“听说你们要挖老祖宗的宝贝?”一个留着长胡子的老人凑过来,手里拿着烟袋锅,“我年轻的时候,在山里见过一个大石门,上面刻着奇怪的花纹,不知道是不是你们要找的地方。”
吴贤心里一动,赶紧问:“老人家,您还记得石门在哪里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人想了想,指着村子后面的大山:“就在那座山的半山腰,不过路很难走,还有很多野兽。”
第二天一早,吴贤、霍景年和几个考古队员跟着老人,往山里走去。山路果然难走,到处都是荆棘和碎石,走了三个多小时,才到了老人说的地方。只见半山腰上,果然有一道巨大的石门,石门上刻着渤海国特有的云纹,中间还有一个凹槽,形状和吴贤从耶律大石地宫带出来的玉牌一模一样。
“就是这里!”吴贤激动地喊道,赶紧拿出玉牌,放进凹槽里。只听“轰隆”一声,石门缓缓打开,里面黑漆漆的,一股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
周明远让人点亮火把,率先走了进去。里面是一条长长的甬道,甬道的墙壁上刻满了壁画,画的是渤海国的百姓耕种、捕鱼、祭祀的场景,色彩虽然有些褪色,但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繁华。
走了大约半个时辰,甬道尽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地宫。地宫的中央,放着一个巨大的石椁,石椁的周围,摆放着几十件青铜器、玉器和金器——有唐代的三彩马、宋代的青瓷瓶,还有渤海国自己铸造的铜钱。最让人惊喜的是,地宫的四面墙壁上,都刻满了文字,正是渤海国的国史!
“太好了!终于找到了!”周明远激动得热泪盈眶,赶紧让人拿出相机,给壁画和文字拍照。考古队员们也各司其职,有的记录文物的位置,有的小心翼翼地清理文物上的灰尘,还有的在拓印墙壁上的文字。
吴贤走到石椁前,轻轻推开椁盖,里面放着一具尸骨,尸骨的旁边,放着一个锦盒。他打开锦盒,里面是一枚金印,印上刻着“渤海国王印”四个大字,还有几块玉佩,上面刻着精美的龙纹。
“这应该是大钦茂的棺椁。”霍景年凑过来说,“你看这金印,肯定是渤海国的国宝。”
就在这时,突然传来一阵枪声,紧接着,一个队员跑进来大喊:“不好了!有土匪来了!他们拿着枪,已经把地宫入口包围了!”
周明远脸色一变,赶紧让人把文物装进箱子,又让人联系外面的驻军。吴贤则和几个年轻的队员,拿着铁锹和木棍,守在甬道入口。
很快,一群土匪冲了进来,为首的是一个满脸横肉的男人,手里拿着一把步枪:“把里面的宝贝都交出来!不然别怪老子不客气!”
“你们是什么人?知道这是国家的文物吗?”周明远上前一步,厉声说道。
土匪头子冷笑一声:“国家的文物?在这山里,老子说的就是规矩!赶紧把宝贝交出来,不然我就把这里炸了!”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马蹄声和枪声,土匪头子脸色一变:“不好,是当兵的!撤!”说完,带着土匪们狼狈地跑了出去。
原来是驻军赶来了,很快就把土匪们一网打尽。吴贤松了口气,擦了擦额头的汗:“幸好驻军来得及时,不然文物就危险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考古队一直在地宫进行发掘工作。他们清理出了三百多件文物,包括青铜器、玉器、金器、瓷器等,还有大量的壁画和文字拓片。这些文物不仅填补了渤海国历史研究的空白,还为研究唐代东北边疆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发掘工作结束后,文物被运往沈阳博物馆保存。吴贤和霍景年也跟着去了沈阳,参与文物的修复和整理工作。在修复一件唐代的三彩马时,吴贤发现马的肚子里有一个暗格,里面藏着一张纸,纸上写着几行字,是关于另外几件商代青铜器的下落——原来这几件青铜器被大钦茂的后人带到了朝鲜半岛,藏在一个叫“金刚山”的地方。
“看来咱们还得去一趟朝鲜半岛。”霍景年拿着纸条,笑着说,“不过这次得先和朝鲜方面沟通,不能像上次一样冒冒失失的。”
吴贤点点头:“我已经让周明远向上级汇报了,希望能和朝鲜文物部门合作,一起寻找剩下的青铜器。毕竟这些文物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在哪里,都应该得到妥善的保护。”
接下来的几个月,吴贤一直在忙着和朝鲜文物部门沟通,还整理了大量关于商代青铜器的资料,为合作寻找文物做准备。霍景年则在沈阳博物馆里,忙着修复从地宫出土的文物,他修复的那件唐代三彩马,成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天,吴贤收到了朝鲜文物部门的回信,说他们同意合作,并已经派出了专家,在金刚山附近进行勘察,找到了一些疑似青铜器的线索。吴贤拿着回信,激动地跑到博物馆,找到正在修复文物的霍景年:“霍掌柜,好消息!朝鲜方面同意合作了,他们在金刚山找到了线索!”
霍景年放下手里的工具,接过回信,脸上露出了笑容:“太好了!咱们终于能找到剩下的青铜器了。只是金刚山那边地形复杂,又有很多原始森林,寻找起来肯定不容易。”
“没关系,只要有线索,咱们就不能放弃。”吴贤坚定地说,“而且这次有朝鲜专家的帮助,还有专业的考古队,肯定能找到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