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概念解释——贴现
    (观前提示:本章为非正文章节,全都是在解释第408章中出现的概念,没有任何剧情,跳过也不影响后续内容的阅读。)

    “……第二笔费用虽然可以不支付,但若任由暗灵星掉阶,那么就算拿到了这颗星球的所有权,其未来的所有收益贴现,也覆盖不了当前为了获得参加世界争夺战的资格而付出的成本……”

    上面这段话截选自第408章,其中出现了一个差不多可以说是金融里最基础,但也是最重要的概念——

    贴现。

    它其实是一个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现实概念、甚至可以说,如果你能真正理解贴现率的含义,你就能更理性地做出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决策。

    比如:

    你该不该为了远期收益而牺牲眼前的机会?

    一份“未来收入”的承诺,现在值不值得你投入资源?

    你愿不愿意等待?你愿意为“等待”付出多少成本?

    面对一个“看起来能赚”的买卖,你有没有忽略了时间和风险的折损?

    这些问题,贴现率都能回答。

    所以,这一章存在的意义,除了解释上一章出现的一个概念之外,还有向读者们介绍一个贴近现实的、实用的价值判断逻辑的目的在内。

    “贴现”这个词,在现实世界的金融体系中也被广泛使用,它的本质,是回答一个非常朴素但极其重要的问题:

    “未来的钱,放在现在值多少钱?”

    为了更通俗地解释这个概念,我们不妨暂时离开乐园的语境,回到现实。

    在2025年5月20日,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同时宣布了最新的存款利率,其中一年的定期存款利率为:095。

    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如果你今天把990547元存进银行,一年之后,你能拿取出来的总金额大约是:

    990547x(1+00095)≈元

    那么反过来,如果有一张无风险的债券,上面写着“一年后可凭此债券兑换元”,你今天最多愿意花多少钱把它买下来?

    答案就是990547元。

    这就是贴现。

    ——你把未来的钱,按一定的利率“打了个折”,换算成了今天的钱。

    这个“打折的过程”叫贴现;这个打折的率,就叫贴现率。

    为了加强概念的理解,这里再举一个例子:

    假设你看到一张债券,写着:“持有者可在10年后兑换元人民币。”,而这张债券的当前市场价格是:9900元。

    在知道贴现这一概念之前,你心里可能是这么琢磨的:

    “欸?现在只花9900元,十年后能拿回元,那我稳赚100块啊!快买快买。”

    这听上去,确实像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但这时候,如果你真的了解过“贴现”这个概念,你大概就不会这么轻易地下单了。

    依旧用刚才提到的现实利率来参考——以2025年5月20日,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公布的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例:095 / 年

    虽然这个利率很低,但它仍然代表了你把钱存进银行风险近乎没有情况下,每年都能拿到的回报。

    于是,你接下来就会计算:

    “要让10年后的元,等于今天的9900元,我每年的利率相当于是多少?”

    我们使用贴现公式:

    现值=未来价值/(1+r)n ;

    其中:未来价值 = 元;现值 = 9900元;n = 10年;r = 年贴现率(我们要求的结果)。

    最后,解得:r≈01

    这个结果表明:如果你现在花9900元买下这张10年后兑付元的债券,你相当于每年只赚了01的利息。

    而银行现在就能给你095的无风险利率。

    所以,你还会在现在花9900元,去买这张10年后可以兑换为元的债券吗?

    如果你是一个想要赚钱的,理性的投资者,那么答案当然是:不买。

    因为这张债券看起来最终是赚了100块,但“锁死”了这笔钱整整10年,却只换来连银行利息都不如的收益。

    这笔账一贴现,立刻就能看出它背后的“虚胖”。

    这就是贴现的威力。

    它让所有“未来的承诺”,都被打上了一个现实的折扣。

    贴现率这东西不看别人说得多动听,多么天花乱坠,它只看——

    多久兑现?

    兑现时值多少钱?

    年化收益率跟无风险收益率相比如何?

    每一点,都是冷冰冰的计算,但也正是这些计算,才构成了这个世界上资产之间的真实价值秩序。

    另外,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

    贴现率,其实并不一定是银行利率。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为了方便读者理解,选用了大型国有银行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095)作为贴现率的参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这只是一个标准化、低风险场景下的贴现率,放在实际生活中,它远远不够用来概括每个人的真实判断。

    因为——每一个人,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贴现率。

    这种贴现率,不一定写在合同上,甚至不一定能用数学公式准确表达。但它确实存在,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未来”的看法。

    它是你对未来风险的主观判断,是你对等待是否值得的信念程度,是你对时间、机会、资源、成本之间权衡后的心理定价。

    举几个更生活化的例子:

    比如,某人说:“我不想存银行,我宁愿现在花掉。未来的元,在我眼里可能只值8000元。”

    这意味着他心中的贴现率非常高,可能是因为他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厌恶,或者对当下的消费满足感更看重。

    而另一个人可能会说:“我现在宁愿少花一点,去买一份10年后的保障。”这个人的贴现率就是那种很低的类型,愿意为了长期收益做短期的牺牲。

    总而言之,贴现率,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你愿意为“未来的等待”打多少折?

    有人等得起,有人等不起;有人相信未来,有人只信现在。

    而这份由个体经验、情绪偏好、所处环境、思维方式共同构成的“等待折扣系数”,便构成了每个人心中那道看不见,甚至无法意识到的贴现率曲线。

    喜欢秩序乐园,我无限加点请大家收藏:()秩序乐园,我无限加点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