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574章 春风拂醒旧时光 初心织就新图景
    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 :春风拂醒旧时光 初心织就新图景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远航科技”的办公楼顶,李渊就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手里捏着那枚苏瑶生前常戴的银质书签——书签上刻着朵小小的栀子花,是他们结婚一周年时,他亲手给她做的。楼下的停车场里,李阳正帮周明远搬着一摞智能养老设备的资料,少年的身影在晨光里显得格外挺拔,像极了当年刚入部队时的自己。

    “爸,周叔叔说今天要去社区跟老人们聊智能养老的需求,咱们要不要提前把问卷表再核对一遍?”李阳敲了敲办公室的门,手里拿着厚厚的一叠表格,表格边缘贴着彩色的便签,都是他标注的“重点关注项”——比如张大爷提到的“轮椅进出智能门”,王奶奶说的“一键呼叫儿女”。

    李渊转过身,接过表格,指尖扫过便签上的字迹,忽然想起苏瑶当年做社区调研时,也总爱用彩色便签标注老人的需求。他翻开第一页,看到“陈建国”的名字后面,李阳特意画了个小灯泡,旁边写着“老电工,可协助检测社区电路”,忍不住笑了:“你倒是跟你妈一样,总能记住别人的长处。”

    “周叔叔昨天跟我说,做社区项目得‘盘活身边的资源’,陈爷爷懂电路,说不定能帮咱们调试智能设备。”李阳拉过一把椅子坐下,“对了,妹妹说今天要带手工课做的‘智能养老闹钟’去社区,说要让王奶奶试试,看能不能提醒她按时吃药。”

    提到李悦,李渊的眉眼更柔了。昨天晚上,小姑娘趴在桌子上忙到半夜,用纸板做了个带铃铛的闹钟,还在侧面贴了张纸条:“妈妈说,要像记项目节点一样记吃药时间”。他合起表格,拿起搭在椅背上的外套:“走,先去社区服务中心,跟王主任碰个面,顺便把陈师傅也叫上——咱们今天的调研,缺不了他。”

    社区服务中心的院子里,迎春花已经开了,嫩黄的花瓣沾着晨露,格外鲜亮。王主任一看到李渊和李阳,就笑着迎上来:“老李,你们可来了!陈师傅一早就来等着了,说要帮你们给老人们讲当年苏瑶同志改下水道的事,让大家放心用你们的智能设备。”

    李渊顺着王主任指的方向看去,陈建国正坐在长椅上,手里拿着那个深蓝色的布包,里面装着当年苏瑶用过的手电筒和笔记本。看到李渊,陈建国连忙站起来,把布包往怀里紧了紧:“老李,我跟几个老伙计都说好了,今天他们都来跟你们聊需求,咱们社区的老人,都信苏瑶同志,也信你们。”

    正说着,周明远开车到了,车后座上放着几台小型的智能养老设备——有能测血压的手环,有会语音提醒的药盒,还有能远程查看家里情况的摄像头。“这些都是我从国外带回来的样品,先让老人们试试,咱们再根据需求改。”周明远把设备搬下来,笑着说,“当年在部队,你总说‘实战出真知’,现在做项目,也得‘试用出好方案’。”

    李渊拍了拍他的肩膀,心里满是感慨。当年在特战队,周明远是队里的“技术担当”,每次执行任务前,都会把装备调试到最佳状态;现在做智能养老项目,他还是老样子,凡事都要亲力亲为,确保每个细节都到位。

    没过多久,社区里的老人们就陆续来了。张大爷推着轮椅,王奶奶拄着拐杖,还有几个当年跟陈建国一起在社区工作的老伙计,都围了过来。李悦也背着小书包跑来了,一进门就举着手里的纸板闹钟:“王奶奶!您看我做的闹钟,到吃药时间就会响,还有小灯亮呢!”

    王奶奶接过闹钟,笑得眼睛都眯了:“悦悦真是个乖孩子,跟你妈妈一样,心里总想着我们这些老人。当年你妈妈帮我家修水管,知道我眼神不好,还特意给我家的水龙头贴了防滑贴,说这样我就不会摔着了。”

    李悦听了,把脸贴在王奶奶的手上:“妈妈说,老人们就像爷爷奶奶一样,要好好照顾。以后我们做的智能设备,会比我的闹钟更厉害,能帮您测血压,还能跟叔叔视频聊天呢!”

    老人们听了,都笑着点头。陈建国打开笔记本,翻到苏瑶当年写的社区基建方案,指着其中一段说:“你们看,苏瑶同志当年就写了‘要关注老人需求,让社区更温暖’,现在老李他们做的智能养老项目,就是在帮苏瑶同志实现愿望啊!”

    李渊看着老人们认真的模样,心里一阵暖流。他拿起一台智能血压手环,递给张大爷:“张大爷,您试试这个,戴上之后,血压数据会自动传到您儿子的手机上,他在外地也能知道您的身体情况。”

    张大爷接过手环,在李阳的帮助下戴上,很快,他儿子的电话就打来了:“爸,您的血压很正常,放心吧!李总他们的设备真好用,以后我再也不用天天担心您了。”

    听到儿子的声音,张大爷眼眶红了:“好,好,你们做的这个项目,真是帮了我们这些空巢老人的大忙了。苏瑶同志要是知道,肯定会很高兴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调研一直持续到中午,老人们提了很多需求——有的想要“能提醒关煤气的设备”,有的希望“社区里能装智能座椅,累了就能坐下来充电”,还有的想“在社区花园里装语音导览,知道哪些花能看,哪些花不能碰”。李阳和周明远忙着记录,李渊则陪着老人们聊天,时不时拿出苏瑶的笔记本,跟他们回忆当年的事。

    中午吃饭时,陈建国拉着李渊的手,轻声说:“老李,当年苏瑶同志跟我说,她想把咱们社区建成‘老人能安心住,孩子能开心玩’的地方。现在你们做的智能养老项目,还有之前的智慧城市项目,都是在帮她实现这个愿望啊。”

    李渊点头,心里满是坚定:“您放心,我们一定会把项目做好,不辜负您和老人们的信任,也不辜负苏瑶的初心。”

    下午,李渊带着李阳和周明远去了试点区的老旧小区。小区里的智能水表电表已经安装好了,几位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智能安防系统。看到李渊,工作人员连忙迎上来:“李总,您来了!这智能安防系统调试得差不多了,晚上楼道里的灯会自动亮,有人摔倒还会自动报警呢!”

    李渊走到楼道口,按下测试按钮,楼道里的灯瞬间亮了起来,柔和的光线照亮了整个楼道,没有一点刺眼的感觉。“这个亮度正好,老人们晚上出门不会晃眼。”李渊满意地点点头,想起苏瑶当年做社区照明改造时,特意要求把路灯的亮度调暗,说“老人们眼神不好,太亮的灯反而看不清”。

    周明远拿出手机,对着智能安防系统拍了张照片:“我把这个系统的参数发给国外的团队,让他们也参考参考。咱们的智能养老项目,不仅要照顾到国内老人的需求,还要做出咱们自己的特色。”

    李阳在一旁记录着数据,忽然指着不远处的下水道井盖说:“爸,你看,那是妈妈当年改的下水道井盖,现在还在用呢!”

    李渊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井盖旁边刻着个小小的“瑶”字,是当年苏瑶特意让工人刻的,说“这样以后维修就知道是哪个方案改的”。他走过去,蹲下身,摸了摸那个“瑶”字,忽然觉得苏瑶就站在他身边,笑着跟他说“你看,咱们的方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正想着,口袋里的手机响了,是李悦打来的视频电话。屏幕里,小姑娘举着一张画,画纸上是个充满科技感的社区——有智能养老小屋,有会说话的垃圾桶,还有能飞的无人机在给老人们送菜。“爸爸!这是我设计的未来社区,你觉得好不好?”

    “好!”李渊对着屏幕笑,声音放得极柔,“等咱们的项目做好了,就按悦悦设计的来,把社区建成最温暖的地方。”

    挂了电话,周明远看着李渊,轻声说:“其实我这次回来,还有个私心——想跟你一起,把苏瑶当年的故事整理出来,做成一本‘社区项目初心录’,让更多做项目的人知道,做项目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

    李渊愣住了,他从未想过要把苏瑶的故事整理出来,可周明远的提议,却让他心里一动。苏瑶的初心,不仅要他们记得,还要让更多人知道,让更多人跟着她的脚步,做有温度的项目。

    “好!”李渊重重点头,“咱们一起做,把苏瑶的故事,把老人们的需求,都写进这本书里。”

    傍晚时分,他们回到公司。李渊把苏瑶的笔记本放在办公桌上,翻开第一页,看到苏瑶写的“初心:让每个家庭都能在社区里感受到温暖”。他拿起笔,在旁边加了一行字:“传承:带着初心,走向更温暖的未来”。

    李阳走进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刚整理好的智能养老项目方案:“爸,这是根据今天老人们的需求改的方案,您看一下。”

    李渊接过方案,看到方案里不仅有智能设备的参数,还有老人们的需求备注,甚至连陈建国提到的“协助调试电路”都写进了方案里。他抬头看着李阳,忽然觉得儿子真的长大了,不仅继承了苏瑶的认真,还多了几分自己在部队里的严谨。

    “很好,”李渊把方案递给周明远,“咱们明天跟合作方碰一下,争取尽快启动智能养老项目的试点。”

    周明远接过方案,快速翻了一遍,笑着说:“我就知道跟你们合作没错,这方案里的细节,比我在国外看到的还要周全。苏瑶要是知道,肯定会为你们骄傲的。”

    晚上回家,院子里的全家福风筝被晚风一吹,轻轻晃着。李悦拉着李渊的手,指着风筝说:“爸爸,你看,妈妈在跟我们打招呼呢!她说我们今天做的事很棒,让我们继续加油!”

    李渊蹲下身,帮女儿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抬头看向天边的晚霞。晚霞的颜色渐渐变深,从橘红变成了浅紫,像一幅美丽的画。他知道,苏瑶从未离开——她在老人们的笑容里,在孩子们的期待里,在他和团队坚持的初心?。

    第二天一早,李渊带着李阳和周明远去了合作方的公司。会议室里,合作方的张总看着智能养老项目方案,连连点头:“这个方案太周全了,不仅考虑到了老人们的需求,还结合了社区的实际情况,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