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使者抵达的那日,贺兰下了场不大不小的秋雨,空气里裹着茶园湿润的清香。瑾潼和李默早早候在城门口,身后跟着沈先生、周明,还有捧着《贺兰通商志》的书院学生。城墙上挂着新制的彩绸,是用棉布坊最好的靛蓝与绯红织就,风吹过的时候,像极了南洋商队带来的鹦鹉翅膀。
马蹄声从雨雾里传来时,周明先喊了一声:“来了!”众人抬眼望去,只见一队披着银甲的罗马士兵走在最前,甲片上的雨水折射着微光,后面跟着几辆装饰华丽的马车,车轮碾过青石板路,溅起细碎的水花。为首的马车停下,一个穿着白色长袍、束着金色腰带的男子走下来,他约莫四十岁,鼻梁高挺,眼神温和,正是罗马元老院派来的使者马可。
“瑾潼姑娘,二王子殿下。”马可的中原话比卢修斯流利许多,还带着几分书卷气,他微微躬身行礼,手里捧着一卷用丝绸包裹的羊皮卷,“我代表罗马元老院,向贺兰致以最诚挚的敬意。这是元老院的国书,愿我们能缔结永久的通商盟约。”
瑾潼接过羊皮卷,指尖触到细腻的羊皮,心里忽然生出一种奇妙的感觉——从最初和漠北部落以物易物,到如今与罗马这样的远方国度缔结盟约,贺兰的商路,真的走得越来越远了。她笑着回礼:“马可使者一路辛苦,快随我们入城,暖茶和木薯糕点都已备好。”
入城的路上,马可不时掀开马车窗帘,好奇地打量着街道两旁的景象。市集上,卖青瓷的摊贩正给大食商人展示新烧的冰裂纹瓷碗;棉布坊的伙计扛着一匹匹印花棉布,要送到南洋商人的货栈;几个孩童围着沈先生的学生,吵着要看《贺兰通商志》里伊凡的画像。马可看得入神,忍不住感叹:“我从未见过如此热闹的城邦,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意,这才是真正的繁荣。”
到了商馆前厅,阿竹端上刚煮好的云雾茶,茶汤清绿,飘着淡淡的香气。马可抿了一口,眼睛立刻亮了:“这茶比罗马的橄榄油还要温润,若是运到罗马,定能成为贵族们追捧的珍品。”他从随行的箱子里取出一个青铜雕像,雕像上是罗马神话里的信使墨丘利,姿态灵动,栩栩如生:“这是元老院送给贺兰的礼物,愿我们的商路如墨丘利的翅膀一般,畅通无阻。”
李默接过雕像,郑重地交给仆役收好:“多谢马可使者。我们也为元老院准备了礼物,是五十匹改良后的宽幅棉布,还有三十件绘着罗马柱纹样的青瓷,都是贺兰最好的手艺。”
接下来的几日,瑾潼和李默带着马可走遍了贺兰。他们先去了茶园,此时秋茶刚采摘完毕,茶农们正将茶叶摊在竹席上晾晒,空气中满是茶香。马可蹲下身,轻轻摸了摸茶叶,疑惑地问:“这么细嫩的叶子,怎么会有如此醇厚的味道?”瑾潼让茶农煮了一壶秋茶,给他讲解采茶、炒茶、揉茶的工序,马可听得认真,还让随从把每一步都记录下来。
到了瓷窑,阿竹正带着工匠在瓷坯上绘制纹样,这次画的是罗马的竞技场,线条细腻,色彩鲜艳。马可站在窑口,看着工匠们将瓷坯送入窑中,忍不住问:“这窑里的火要烧多久?才能让泥土变成如此精美的瓷器?”阿竹笑着回答:“要烧三天三夜呢,火候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就像罗马的雕塑,差一点都不成样子。”马可听了,忍不住点头称赞:“原来无论是瓷器还是雕塑,都需要极致的耐心。”
最让马可惊叹的是玻璃作坊。工匠们正用烧红的玻璃料制作彩色玻璃灯,只见玻璃料在工匠手中不断变换形状,一会儿就变成了一只展翅的雄鹰,鹰身上还镶嵌着细小的玻璃珠,在灯光下泛着斑斓的光。马可凑上前,仔细看着工匠的手法,忍不住说:“贺兰的工匠真是太神奇了!罗马的玻璃只能做简单的器皿,你们却能做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瑾潼笑着说:“若是马可使者喜欢,我们可以派工匠去罗马,教你们制作彩色玻璃的手艺,也想学罗马的雕塑技艺,让贺兰的瓷窑也能烧出这样灵动的雕像。”
马可听了,立刻兴奋地说:“这真是个好主意!元老院肯定会同意的!我们可以互相学习,让两国的手艺都变得更好。”
这天晚上,商馆里举办了一场宴会,邀请了漠北、西伯利亚、大食、南洋的商人。宴会上,大家围着篝火唱歌跳舞,周明弹起了从南洋带来的椰胡,阿竹领着孩童们唱《贺兰通商谣》,马可也跟着哼唱起来,虽然歌词记不全,却格外认真。伊凡带来的貂皮被做成了披风,送给了马可;穆罕默德带来的香料被用来烹饪菜肴,香气飘满了整个商馆;南洋商人带来的珍珠被串成了项链,送给了瑾潼。
宴会过半,马可站起身,举起酒杯说:“我到贺兰之前,从未想过远方的国度会如此温暖。在这里,我看到了不同部落、不同国家的人友好相处,看到了商路带来的不仅是货物,还有友谊。我代表罗马元老院,正式邀请瑾潼姑娘和二王子殿下,明年春天去罗马访问,让罗马的百姓也看看贺兰的风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瑾潼和李默对视一眼,笑着点头:“我们一定去。”
宴会结束后,瑾潼回到书房,看着桌上的《贺兰通商志》,忽然想起沈先生说的话:“商路不仅是用来运货物的,更是用来传友谊的。”她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下:“罗马使者马可至,缔结盟约,互派工匠,约明年访罗马。”写完,她又想起卢修斯带来的葡萄种子,便让人去试验田看看,葡萄苗长得怎么样了。
试验田的农户告诉瑾潼,葡萄苗已经长出了嫩绿的枝叶,只是不知道能不能熬过贺兰的冬天。瑾潼让人给葡萄苗搭了暖棚,还让人去漠北找匈奴大单于,要些耐寒的草木灰,用来给葡萄苗保暖。匈奴大单于听说后,立刻派了人送来满满十车草木灰,还附了一封信,说等开春了,要亲自来贺兰看葡萄苗。
转眼到了冬天,贺兰又下起了雪,商馆前的红灯笼再次挂了起来,这次还多了几盏玻璃作坊做的彩色玻璃灯,雪夜里,灯光透过玻璃,映得雪地上满是斑斓的光影。瑾潼和李默正在书房整理去罗马的行装,沈先生忽然来了,手里拿着一本新抄好的《贺兰工艺录》,里面详细记录了棉布、青瓷、玻璃的制作工艺,还有木薯的种植方法。
“姑娘,二王子,这书你们带上,去罗马的时候,也好让他们看看贺兰的手艺。”沈先生把书递给瑾潼,又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压制的茶叶和玻璃珠,“这是书院的学生们准备的,每颗玻璃珠上都刻着贺兰的纹样,茶叶是今年的春茶,让罗马人也尝尝贺兰的味道。”
瑾潼接过盒子,心里满是感动:“多谢先生,我们一定把贺兰的故事,讲给罗马人听。”
喜欢江花玉面请大家收藏:()江花玉面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