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六点半,1913 年序能学堂村的大槐树下,村民们搬着小板凳陆续聚集,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树干上悬挂的 “序能投影屏”—— 这是 1967 连支援的设备,正播放着跨时空科普节目《时空探秘》。节目里,1967 年的科研人员小张拿着以太序能模型,生动讲解:“大家看,这种银蓝色的能量,就像时空的‘粘合剂’,能让不同时空稳定连接,咱们平时坐的穿梭舱,就是靠它提供动力!”
坐在前排的村民老林,一边看着屏幕,一边用树枝在地上画着能量模型,身旁的孙子小宇好奇地问:“爷爷,那我们能坐着穿梭舱去 1967 年看会飞的汽车吗?” 老林笑着点头:“等你学好学堂里的知识,说不定以后还能自己造穿梭舱呢!” 自从村里安装了投影屏,《时空探秘》成了村民们每晚的 “必修课”,节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直观的实验演示,把复杂的时空科学知识讲得明明白白,就连不识字的老人都能看懂几分。
这样的科普场景,在各时空随处可见。1967 年的电视台,除了《时空探秘》,还推出了《跟着科学家逛实验室》《时空问答大会》等一系列科普节目。在《时空问答大会》的录制现场,来自 1913 年的学生阿明,勇敢地站起来向嘉宾提问:“江阿姨,为什么以太序能在 1913 年的地脉中更容易被发现呀?” 江浅笑着解答:“1913 年的地脉能量还没受到太多干扰,以太序能的纯度更高,就像没被污染的泉水,更容易被找到。” 阿明听完,立刻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他说:“节目里的知识比课本上更生动,我以后要多参加,解开更多关于时空的谜题。”
网络平台则成了年轻人学习时空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1967 年的 “时空科学网” 上,不仅有科普文章、教学视频,还有 “虚拟实验室” 板块,用户可以在线模拟 “时空能量转换”“星门开启” 等实验。1938 年的大学生小李,每天都会在网上学习两小时:“之前觉得时空科学特别深奥,现在通过虚拟实验,亲手操作一遍,一下子就懂了。我还在网上认识了很多喜欢时空科学的朋友,大家经常一起讨论问题。” 平台还开通了 “专家在线答疑” 服务,科研人员会定期上线,为网友解答疑惑,上线半年,累计解答问题超过 10 万条。
科普读物的推广,也让时空科学知识走进了千家万户。各时空联合出版的《时空科学小百科》,分为儿童版、成人版和进阶版,用漫画、故事、案例等不同形式,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1913 年的序能学堂,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儿童版《时空科学小百科》,书中用 “序能小精灵” 的故事,讲解时空科学原理。学生小红读完后,兴奋地对老师说:“老师,我知道为什么序能稻子长得快了,因为它吸收了时空里的‘能量小精灵’!” 老师笑着说:“你说得很对,这本书把复杂的知识变得这么有趣,以后要多读一读。”
在 1938 年的书店,《时空科学小百科》成人版常常卖到断货。市民老张买了一本,每天睡前都会读几页:“以前总觉得时空科学和咱们普通人没关系,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它能帮咱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比如为什么用序能设备种地更省力,太实用了!” 进阶版则成了科研爱好者的 “宝贝”,书中详细介绍了时空科学的前沿研究和实验方法,不少读者读完后,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各时空举办的 “时空科学爱好者沙龙”。
为了让科普更接地气,各时空还经常举办 “时空科学进社区”“科普大篷车下乡” 等活动。在 1967 年的社区广场,科研人员带着 “时空能量检测仪”“迷你星门模型” 等设备,现场为居民演示实验。“大家看,这个检测仪能测出咱们周围的时空能量强度,数值越高,说明这里的时空越稳定。” 科研人员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居民们围在一起,好奇地看着检测仪上跳动的数字,有人问:“那我们平时住的地方,能量强度高不高呀?” 科研人员笑着说:“咱们社区的能量强度很稳定,大家可以放心生活。”
江浅在参与 “科普大篷车下乡” 活动时,看到村民们积极提问、认真学习的场景,感慨地说:“时空科学知识的普及,不仅让大家了解了时空的奥秘,更激发了大家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当更多人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时空科学的发展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随着时空科学知识的不断普及,各时空民众的科学素养显着提高。1913 年的村民们,开始主动用时空科学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序能稻子的产量又提高了 15;1938 年的工厂工人,通过学习时空科学知识,改进了生产工艺,生产效率提升了 20;1967 年的青少年中,报名参加 “时空科学兴趣小组” 的人数比往年增长了一倍。人们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和探索欲望不断增强,不少人还主动参与到时空科学研究的辅助工作中,为科研团队提供数据收集、实验协助等支持。
在各时空的共同努力下,时空科学知识正像阳光雨露一样,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它不仅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智慧,也为时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人类探索时空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
喜欢时砂遗楼请大家收藏:()时砂遗楼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