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98章 都市肠风录——岐大夫调治便血女子记
    楔子:巷陌深处岐仁堂

    申城入夏,梅雨季刚过,空气里还带着些黏腻的湿热。老城厢深处,一条青石板巷弄拐个弯,便能看见“岐仁堂”的金字匾额,被岁月磨得有些温润的木柱旁,挂着两串晒干的艾草,飘着淡淡的药香。堂内光线柔和,紫檀木的药柜上百十个抽屉错落有致,铜拉手在晨光里泛着暖光,墙面上悬着幅隶书横批“大医精诚”,两侧对联是“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

    巳时刚过,堂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伴着一阵略显犹豫的咳嗽。正在案头批注医书的岐大夫抬眼望去,见门口站着位年轻女子,约莫二十七八岁年纪,穿件浅蓝碎花连衣裙,脸色有些苍白,眉宇间带着愁绪,正是住在附近小区的林小姐。

    “岐大夫,打扰您了。”林小姐声音不大,带着点疲惫。

    “林小姐请坐,可是身体又不适了?”岐大夫起身让座,指了指对面的梨花木椅,语气温和。他年近半百,面容清癯,双目炯炯,穿一身浅灰棉麻长衫,自有一股沉静之气。

    林小姐坐下,双手交握放在膝上,轻声道:“是啊,大夫,我这肠胃向来不好,最近又添了新毛病……便血了,心里慌得很,特来请您瞧瞧。”

    第一章:问诊细察症候端

    岐大夫颔首,取过脉枕:“莫慌,先让我看看脉象。”他伸出三指,轻轻搭在林小姐右手寸口脉上,闭目凝神片刻,又换了左手,随后松开手,温和问道:“便血之事,是何时开始的?可曾有何诱因?”

    林小姐低头想了想:“大概有半个多月了吧。起初是大便干燥,解的时候有点费劲,擦的时候纸上见了点红,我以为是上火,没太在意。后来就不对劲了,有时候是便前出血,有时候是便后滴下来,血色……有时候鲜红,有时候又有点暗红,沾在大便上或者便池里。大便也奇怪,开头干得像羊屎蛋,后面又变得稀软,有时候干脆就是溏便,一天要去两三次厕所,肚子里老是隐隐作胀,不太舒服。”

    她说着,脸颊微微泛红,显是有些不好意思。岐大夫面色如常,继续问道:“饮食可规律?平时喜欢吃些什么?可有熬夜或情绪不畅的时候?”

    “唉,大夫您是知道的,我在广告公司上班,加班是常事,饮食哪有什么规律,外卖吃得多,生冷辛辣的也没少碰。最近项目忙,熬夜了几次,心里也总是烦躁,睡不踏实。”林小姐叹了口气,“肚子不舒服的时候,揉揉按按能稍微好点,就是老觉得没什么力气,说话都懒得大声。”

    岐大夫点点头:“来,把舌头伸出来我看看。”

    林小姐依言伸舌,只见舌质颜色偏淡红,质地显得嫩软,舌面湿润,水液较多。舌中部有一条明显的竖向裂纹,又深又宽,像是土地干涸的裂痕,而舌体两侧靠近边缘的地方,明显比中间低陷,形成两道浅浅的沟,反倒是舌中部显得有些隆起,如同山丘。

    “嗯,舌象已明。”岐大夫示意她收回舌头,“平日里可有手脚发凉、怕冷的感觉?月经量如何,色质可正常?”

    “手脚倒是不怎么冷,就是有时候觉得身上没什么热气。月经量还行,就是颜色有时候偏暗,有少量血块。”林小姐仔细回想道。

    第二章:岐黄妙理析病机

    堂内一时安静下来,只有墙上挂钟的滴答声和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岐大夫手指轻叩着案头,目光落在窗外那株老槐树的新叶上,缓缓开口:“林小姐,你这便血之症,中医谓之‘下血’,《金匮要略》里分‘远血’与‘近血’,你这便后出血,血色有鲜有暗,需细细辨之。但究其根本,病位虽在肠腑,病根却在脾胃,兼及肝脾失调。”

    他见林小姐面露疑惑,便换了更通俗的说法:“人身上的脾胃,就好比那田间的磨盘,负责运化水谷精微,把吃进去的东西化成气血津液,供养全身。你的舌象,中部属脾胃,舌质嫩淡,是脾虚气弱之象;舌面湿润,说明体内有湿浊;那道深裂纹,如同土地失于濡养而开裂,是脾气不足,津液不能上荣舌面所致;舌两侧属肝,边缘凹陷,中部隆起,恰似土虚而木乘,肝气不舒,横逆犯脾之象。”

    “您是说,我这病跟脾胃虚弱、肝气不舒有关?”林小姐若有所思。

    “正是。”岐大夫端起桌上的青瓷茶杯,呷了口清茶,“你看你大便先干后溏,此乃脾虚之典型——脾主运化水湿,脾气虚弱,不能升清降浊,清阳不升则下利,浊阴不降则便结,故成‘初硬后溏’之象。《脾胃论》言:‘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你长期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又兼情志不舒,肝郁则克脾土,脾虚则湿内生,湿浊阻滞肠道,气血运行不畅,日久便生瘀热。”

    “那便血又是怎么回事呢?有时候红有时候暗,看得我心惊胆战。”林小姐追问。

    “这便要说到‘血不循经’了。”岐大夫放下茶杯,语气郑重,“《黄帝内经》云:‘脾统血,肝藏血。’脾气充足,方能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肝气条达,方能藏血而不妄行。今你脾虚气弱,统血无力,肝气郁滞,疏泄失常,兼之肠道湿浊瘀热内蕴,灼伤血络,血溢脉外,故成下血之症。血色鲜红,多为近血,病在大肠,有热象;血色暗红,多为血行不畅,兼有瘀滞。两者并见,正是脾虚为本,湿瘀热为标的表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顿了顿,继续分析:“肚子隐隐作胀,乃脾虚湿困,气机不畅;周身乏力、语声低微,是脾气虚衰,气血生化不足;舌润而嫩,亦是脾虚湿盛之征。这诸多症候,看似繁杂,实则皆围绕‘脾虚肝郁,湿瘀蕴肠’这一病机而来。”

    林小姐听得入神,眉头渐渐舒展:“经您这么一说,我好像明白了,原来这便血不是简单的‘上火’,根子在脾胃和情绪上。”

    “正是如此。”岐大夫微笑道,“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不能只看表面症状,要寻其根本。你这病,非一日之寒,调理也需假以时日,不可操之过急。”

    第三章:本草方解定乾坤

    “那大夫,您看该如何调理呢?”林小姐语气中带着期待。

    岐大夫沉吟片刻,取过案头的狼毫笔,铺开一张桑皮纸,提笔书写处方。他边写边解释:“治你这症,当以健脾益气、疏肝化湿为主,兼以凉血止血、调和气血。我拟一方,以《脾胃论》之参苓白术散为基础,合《医学心悟》之加味香连丸意,再佐以止血之品。”

    只见纸上墨字清晰,写道:

    处方:

    党参15g 炒白术12g 茯苓12g 炙甘草6g

    陈皮9g 柴胡9g 当归12g 白芍15g

    炒薏苡仁30g 炒山药15g 白扁豆12g

    地榆炭15g 槐花炭12g 仙鹤草30g

    黄连3g 木香6g 煨葛根15g

    “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乃四君子汤之意,健脾益气,为治脾虚之基础,《神农本草经》言党参‘主补五脏,益中气’,白术‘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取其健脾燥湿之功。”岐大夫指着药方解释,“炒薏苡仁、炒山药、白扁豆,助四君子健脾化湿,薏苡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山药‘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此三药合用,既健脾又利湿,使湿浊从小便而去。”

    “陈皮理气和胃,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血柔肝,此三药乃疏肝健脾之妙配。”他继续道,“肝属木,脾属土,木旺则克土,故需疏肝以缓脾急,《本草纲目》言柴胡‘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白芍‘治血虚萎黄,腹痛,四肢挛痛’,一疏一柔,使肝气条达,不致横逆犯脾。”

    “地榆炭、槐花炭、仙鹤草,此为止血三药。”岐大夫重点指出,“地榆‘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炒炭后止血之力更专,尤善治下焦血热出血;槐花‘主五痔,心痛,眼赤,杀腹脏虫及热,治皮肤风,及肠风泻血,赤白痢’,清肠止血,与地榆相须为用;仙鹤草,民间称‘脱力草’,既能止血,又能补虚,《本草纲目拾遗》言其‘治吐血,咯血,劳伤脱力’,三药合用,止血而不留瘀。”

    “黄连苦寒,少量用之,可清肠中湿热,《神农本草经》言其‘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木香辛温,理气止痛,《本草纲目》言其‘心腹一切气,膀胱冷痛,呕逆反胃’,二药一寒一热,调畅肠道气机,清化湿浊瘀热。”

    “最后用煨葛根,”岐大夫放下笔,“此药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伤寒论》中葛根芩连汤便用其治下利,取其‘升清降浊’之意,你大便初硬后溏,正需此药调理脾胃升降之机。”

    他将药方递给林小姐,叮嘱道:“此方七剂,每日一剂,水煎两次,早晚温服。服药期间,需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物,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如粥、面条、蒸蛋等。更要调摄情志,少思虑,勿动怒,保持心情舒畅,晚上尽量不要熬夜,十一点前需安卧,以养肝血。”

    第四章:医嘱谆谆话调摄

    林小姐接过药方,仔细看了看,又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口袋,感激道:“多谢岐大夫详细讲解,我一定遵医嘱服药调摄。只是……这便血之症,何时能好?我心里还是有点怕。”

    岐大夫见她仍有忧虑,便耐心开导:“林小姐不必过虑,你这病虽非急症,但需耐心调理。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恢复,气血充足,方能统血摄血。方中既健脾益气以治其本,又凉血止血以治其标,兼疏肝化湿、调和气血,乃标本兼顾之法。一般来说,服药后便血当逐渐减少,待脾胃气机调畅,湿浊渐化,便血自止。但切不可症状稍缓便停药,需巩固疗效,以免反复。”

    他顿了顿,又道:“你看你舌中部那道深裂纹,非一日可消,这是脾胃气阴久虚的表现,需慢慢滋养。就像那干涸的土地,得春雨慢慢浸润,才能重新肥沃。调理期间,可常以山药、莲子、芡实、薏苡仁煮粥,此四药合称‘四神粥’,健脾益气又利湿,是平和的食疗方,适合长期服用。”

    “嗯嗯,我记住了,回去就买这些食材煮粥。”林小姐连连点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