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风云:孝公托孤》
第一章:病重之虑
秦孝公嬴渠梁躺在榻上,面色苍白如纸,曾经那英气逼人的眼眸如今也黯淡了许多,往昔指点江山、力推变法的豪迈之气仿佛已被这病痛消磨殆尽。寝殿内,烛火摇曳,光影在墙壁上晃动,似也在为这大秦即将面临的变故而忧心。
卫鞅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病榻上的孝公,心中满是忧虑与不舍。他深知,眼前这位君主,是自己变法得以施行的最大倚仗,若没了孝公的支持,这一路走来所遭遇的重重阻力,怕是会瞬间将新法淹没。
孝公艰难地抬起手,示意卫鞅靠近些,声音微弱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卫鞅啊,寡人的身体,怕是越发不行了,这大秦的未来,可就全交托在你手上了。”
卫鞅赶忙单膝跪地,握住孝公的手,眼眶泛红:“君上莫要这般说,您吉人自有天相,定能早日康复,继续带着秦国走向强盛。”
孝公微微摇头,苦笑一声:“你我心里都清楚,生死有命,寡人之躯,已无力再支撑太久。太子驷尚年幼,虽如今对新法也有了几分认识,可还需你悉心教导,方能担起这大秦的重任啊。”
说着,孝公喘了几口气,缓了缓又接着道:“寡人已决定,任命你为太傅,日后你要辅佐太子,让他好好遵循新法,切不可让这好不容易得来的强盛局面毁于一旦。”
卫鞅重重地点头:“臣定当竭尽心力,辅佐太子,守护新法,让秦国能在诸侯之中永远屹立不倒,不负君上所托。”
第二章:太子受命
太子驷被召进了寝殿,看着病榻上形容枯槁的父亲,年少的他眼眶一下子就红了,强忍着泪水,跪在榻前:“父王,您一定要好起来啊,儿臣还等着您带儿臣巡视大秦山河呢。”
孝公慈爱地看着太子驷,抬手轻轻摸了摸他的头:“驷儿,为父怕是不能再陪你走以后的路了,今日唤你前来,是有重要的事要叮嘱你。”
太子驷哽咽着:“父王,您说,儿臣一定铭记在心。”
“卫鞅先生,乃是我大秦的大功臣,他所推行的新法,让秦国从积弱之中一步步走向强大,你日后定要好好向他学习,不可有半分懈怠,要将新法继续推行下去,让秦国的百姓能一直安居乐业,让我大秦的军队能永远威震诸侯。”孝公一字一句地说道,每一个字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太子驷转头看向卫鞅,眼中满是敬重,恭敬地行礼:“先生,日后还请多多指教,驷儿定当谨遵父王教诲,好好学习新法。”
卫鞅回礼:“太子谦逊好学,日后必成大器,臣定当倾囊相授,辅佐太子光大秦国。”
孝公看着这一幕,微微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可那笑容里又藏着无尽的担忧,他知道,这大秦未来的路,依旧布满荆棘,只愿太子和卫鞅能携手闯过重重难关。
第三章:朝堂波澜
消息很快传遍了朝堂,旧贵族们听闻孝公要任命卫鞅为太傅,一个个坐不住了。太傅甘龙在府中气得直跺脚,他那花白的胡须都跟着颤抖起来:“这卫鞅,一个外来之人,竟要做太傅,简直是胡闹!先王的礼制都被他搅得乱七八糟了,如今还想掌控太子,这大秦的根基怕是要被他彻底毁了呀!”
甘龙的门生们也纷纷附和:“老师,咱们可不能坐视不管啊,得想办法阻止才是。”
甘龙眯起眼睛,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哼,且先看看,孝公如今虽病重,但余威尚在,不可轻举妄动。不过,等那一日真的到来,咱们定要让这卫鞅知道,这大秦,可不是他能随意拿捏的。”
而另一边,公子虔倒是沉默了许久,他心中对卫鞅的恨意依旧未消,可经历了这许多事,也明白卫鞅变法确实让秦国变强了不少。只是一想到自己曾因新法受过的种种惩罚,心里就不是滋味。他暗自思忖:“卫鞅如今权势更盛了,若真让他辅佐太子,日后还有我等的立足之地吗?可若公然反对,怕是也难以服众,毕竟这新法的成效大家都看在眼里啊。”
朝堂之上,暗流涌动,看似平静的表象下,各方势力都在盘算着自己的下一步棋。
第四章:卫鞅的筹谋
卫鞅深知自己被任命为太傅后,面临的局势越发复杂了。他回到府邸,坐在书房中,对着烛火沉思良久。变法这些年,得罪的旧贵族不在少数,他们定然不会善罢甘休,如今孝公病重,他们怕是会想尽办法来对付自己,阻碍新法继续推行。
“景监啊,如今这局势,你怎么看?”卫鞅对着前来的景监问道。
景监皱着眉头,一脸严肃:“大人,那些旧贵族可都憋着坏呢,咱们得早做防备啊。太子那边,虽说如今对新法有了认可,但毕竟年少,容易被人蛊惑,咱们得想法子让太子彻底坚定推行新法的决心才好。”
卫鞅点头:“你说得对,我明日便去与太子详谈,将这新法的利弊,秦国面临的局势,都细细讲与他听。另外,对于那些旧贵族,咱们也得时刻留意他们的动向,绝不能让他们钻了空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接下来的日子里,卫鞅时常进宫与太子驷探讨治国之道,从律法条文到民生农事,从军事布防到外交权衡,他将自己所学所思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太子。太子驷也听得极为认真,心中对卫鞅越发钦佩,对新法的理解也日益深刻。
第五章:民间传言
在栎阳的大街小巷,百姓们也都在议论着孝公病重和卫鞅任太傅的事。
“听说君上的病越来越重了,这可如何是好啊,咱们这好日子可都是君上和卫鞅大人给带来的呀。”一位老如何忧心忡忡地说道。
旁边的一位老者则叹了口气:“是啊,不过卫鞅大人如今做了太傅,太子又那般好学,想来这秦国的新法还是能继续下去的,咱们的日子也还能安稳咯。”
可也有不同的声音传来:“哼,那卫鞅的新法太严苛了,虽说现在是让秦国变强了,可谁知道以后会怎样呢,说不定哪天就变天了呀。”
一位年轻的后生反驳道:“你懂什么呀,要是没有新法,咱们哪能有田种,哪能吃饱饭,哪有现在的安稳生活,那些旧贵族就是见不得咱们百姓好过,才总是诋毁卫鞅大人呢。”
一时间,民间众说纷纭,各种传言像风一样在秦国的土地上飘散开来,而这一切,也都影响着朝堂内外众人的心思。
第六章:旧贵族的动作
甘龙等人眼见孝公的病情愈发严重,终于按捺不住,开始暗中行动了。他们先是买通了宫中的一些内侍,让他们在太子驷身边说些卫鞅的坏话,试图离间太子与卫鞅的关系。
“太子啊,那卫鞅虽说变法有些成效,可他权力太大了呀,如今又做了太傅,往后怕是要把控整个朝堂,到时候您这太子的地位可就……”一个内侍在太子驷耳边小声嘀咕着。
太子驷皱了皱眉头,呵斥道:“休得胡言乱语,卫鞅先生一心为大秦,我信得过他,你若再这般乱说,我定不轻饶。”
见此计不成,甘龙又联合了一些旧贵族,联名上书,以“遵循祖制,防止权臣专权”为由,请求孝公收回成命,不要让卫鞅担任太傅。
孝公看着那联名上书,气得浑身发抖,强撑着身子在朝堂上怒斥道:“你们这群迂腐之人,只知守着那早已不合时宜的祖制,全然不顾秦国的兴衰。卫鞅变法让秦国强大,让百姓富足,让我大秦能在诸侯中挺起脊梁,他做太傅,辅佐太子,是再合适不过,此事休要再提!”
旧贵族们被孝公这一番怒斥吓得不敢再多言,可心中的不甘却愈发浓烈了。
第七章:孝公的遗愿
孝公的病情急转直下,已经到了弥留之际。整个栎阳宫都笼罩在一片哀伤与肃穆之中,宫人们脚步匆匆,却又不敢发出太大声响,仿佛生怕惊扰了这位即将离去的君主。
太子驷守在孝公的榻前,早已泣不成声,他紧紧握着孝公的手,喊道:“父王,您不能丢下儿臣啊,儿臣还没准备好,儿臣还需要您的教导啊。”
孝公艰难地睁开眼睛,看着伤心的太子,眼神中满是不舍与期望,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道:“驷儿,莫要哭,为父走后,你要做个好君主,要和卫鞅一起,守护好秦国,让秦国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让我大秦能称霸诸侯,这是为父最后的心愿啊……”
说完,孝公的手缓缓垂下,溘然长逝。整个宫殿内顿时哭声一片,太子驷伏在孝公身上,悲痛欲绝,而秦国,也自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充满变数的阶段。
第八章:权力交接
孝公驾崩,太子驷继位,是为秦惠文王。朝堂上下一片肃穆,众人都在观望着新君的一举一动,更关注着卫鞅的处境。
卫鞅身着素服,心中悲痛万分,但他也明白,此刻绝不能乱了阵脚,还有诸多事务需要他去处理,要辅佐新君平稳度过这权力交接的时期。
秦惠文王虽年少,可经历了这些年的磨砺,也有了几分君主的沉稳。他先是安抚了朝堂上的诸位大臣,表明自己会遵循先王遗愿,继续推行新法,让秦国更加强盛。
随后,他单独召见了卫鞅:“先生,父王临终嘱托,儿臣铭记于心,往后还请先生多多辅佐,这秦国的担子,咱们一起扛。”
卫鞅行礼道:“陛下放心,臣定当鞠躬尽瘁,为大秦的繁荣昌盛竭尽全力,只是如今局势复杂,还望陛下能明察秋毫,莫要被小人之言所惑。”
秦惠文王点头:“先生之言,朕记下了,有先生在,朕相信秦国定能安稳前行。”
然而,那些旧贵族们却依旧在暗中谋划,他们觉得新君初立,正是他们扳倒卫鞅、废除新法的好时机,秦国的朝堂,依旧风云变幻。
第九章:阴谋初现
甘龙等人趁着新君刚登基,朝堂局势尚未完全稳定,又开始谋划起了新的阴谋。他们暗中联络了一些对新法不满的地方势力,准备在各地制造一些事端,然后将责任都推到卫鞅身上,好让新君对卫鞅产生不满,进而废除新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