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如果老师反馈“孩子上课能听懂,但作业量有点多,导致孩子回家后觉得压力大”,家长可以和老师商量:“能不能让孩子每天先完成核心作业(如数学口算、语文生字),拓展类作业(如课外阅读理解)分两天完成?”大多数老师会愿意根据孩子的情况调整,毕竟作业的核心目的是“巩固知识”,而非“追求数量”。
若老师提到“孩子上课经常走神,知识点没掌握,所以作业不会做”,家长可以和老师约定“课堂提醒机制”——比如让老师在孩子走神时轻轻敲桌子提醒,同时家长在家针对孩子没掌握的知识点,用更简单的方式辅导(比如用积木教数学加减法、用绘本教语文拼音),家校配合帮孩子补上知识漏洞,从根本上消除“不会做所以不想做”的畏难心理。
需要注意的是,和老师沟通时要保持“合作态度”,避免抱怨“老师作业太多”或“老师没教好”,而是说“想和您一起看看怎么帮孩子更好地完成作业”,这样老师会更愿意配合,共同找到解决办法。
(二)排查“环境干扰”:打造无干扰的作业空间,减少外界诱惑
孩子长期抗拒作业,可能和“作业环境太嘈杂”有关。比如书桌放在客厅,家人看电视、聊天的声音不断;书桌上堆满玩具、零食,孩子写作业时忍不住玩一会儿;或者家长在旁边刷手机、玩游戏,孩子觉得“为什么你们能玩,我要写作业”,从而产生抵触。
此时家长需要为孩子打造“专属作业空间”,满足“安静、简洁、固定”三个原则:
1. 安静:尽量把书桌放在书房或卧室,远离客厅、厨房等噪音源;家人在孩子写作业时,避免大声说话、看电视,可选择看书、做家务等安静活动;
2. 简洁:书桌上只放当前作业需要的物品(如课本、文具、作业本),玩具、零食、课外书等全部收进抽屉或柜子,避免孩子被干扰;
3. 固定:让孩子每天都在同一个地方写作业,形成“坐在这个书桌前,就该写作业”的条件反射,帮助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布置作业角:让孩子选一张喜欢的卡通桌布铺在书桌上,放一个小台灯,再贴一张“作业打卡表”,让孩子对这个空间有“归属感”,从而更愿意在这里完成作业。
(三)关注“学习兴趣”:用趣味方式衔接作业,减少“作业=痛苦”的联想
有些孩子长期抗拒作业,是因为觉得“作业太枯燥”,把作业和“痛苦、无聊”绑定。此时家长可以用“趣味化方式”衔接作业,让孩子觉得“作业也能很好玩”,逐步消除抵触心理。
1. 把作业和“游戏”结合,降低枯燥感
- 数学作业:比如口算题可以变成“口算抢答游戏”,家长说“5+3=?”,孩子快速回答,答对10道就奖励一个小贴纸;应用题可以用玩具模拟场景,比如“小明有3个玩具车,妈妈又买了2个,现在一共有几个?”,让孩子用玩具车摆一摆,再算出答案;
- 语文作业:生字抄写可以变成“猜字游戏”,家长用手在空中写生字,让孩子猜“这是什么字”,猜对后再让孩子写下来;课文朗读可以变成“角色扮演”,孩子读主角的台词,家长读旁白,让朗读更有代入感;
- 英语作业:单词记忆可以变成“单词卡片游戏”,把单词写在卡片上,家长出示卡片,孩子读出单词,读对了就能“收集”这张卡片,集齐卡片可兑换奖励。
2. 用“生活场景”衔接作业,让孩子明白“作业有用”
很多孩子觉得“作业和生活没关系,做了也没用”,从而缺乏动力。家长可以把作业和生活场景结合,让孩子看到作业的“实际价值”:
- 学完“元、角、分”后,让孩子帮妈妈算“买一包糖果5元,给收银员10元,应该找多少钱”,对应数学作业中的人民币计算;
- 学完“描写水果的词语”后,带孩子去超市,让孩子用“红红的、甜甜的”等词语形容苹果、草莓,对应语文作业中的词语运用;
- 学完英语“颜色”相关单词后,让孩子用英语说出“妈妈的衣服是红色(red)、爸爸的鞋子是黑色(black)”,对应英语作业中的单词练习。
当孩子发现“作业里的知识能用到生活中”,就会从“为了完成任务而写作业”,转变为“为了学会有用的知识而写作业”,内在动力会大大提升。
五、家长必避的“3大误区”:别让错误做法加重孩子的抗拒
在引导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很多家长的“好心做法”,反而会加重孩子的抗拒心理。以下三个常见误区,家长一定要及时避开:
(一)误区1:“盯着写”=“认真监督”,过度干预让孩子失去自主性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不自觉,必须盯着才能写作业”,于是搬个凳子坐在孩子旁边,孩子写一道题就检查一道,一旦写错或写慢,就立刻指出来“这道题错了,重算”“你怎么又走神了,快写”。
喜欢那年那时的青春请大家收藏:那年那时的青春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但这种“全程紧盯”的方式,会让孩子感到极大的压力:一方面,孩子担心写错被批评,注意力无法集中在作业上,反而更容易出错;另一方面,孩子会觉得“写作业是为了应付妈妈的检查”,而非“自己的责任”,逐渐失去自主完成作业的意识。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在孩子写作业前,明确“作业是你的任务,妈妈相信你能完成”,然后离开作业区域,做自己的事情;孩子遇到难题时,先鼓励他“自己再想想,你之前做过类似的题目”,如果实在不会,再过来引导,而不是全程盯着。
(二)误区2:“比较式激励”=“激发动力”,否定孩子让他失去信心
很多家长喜欢用“别人家孩子”激励孩子:“你看隔壁小明,每天放学就写作业,从来不用妈妈催”“同班的小红这次作业全对,你怎么错了这么多”。
这种“比较”看似是“激励”,实则是对孩子的否定——孩子会觉得“妈妈觉得我不如别人”,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会想“反正我不如别人,写不写都一样”,反而失去写作业的动力。
正确的做法是:“和孩子的过去比,不和别人比”。比如孩子今天比昨天提前5分钟完成作业,就表扬“你今天比昨天快了5分钟,进步啦”;孩子这次作业比上次少错3道题,就说“你这次错的题更少了,说明你越来越认真了”。通过和自己的过去对比,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建立信心。
(三)误区3:“作业没完成就不能玩”=“强调规则”,极端惩罚让孩子厌恶作业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完成作业,会采取极端惩罚:“今天不把作业写完,就不准吃饭、不准睡觉”“作业没完成,周末所有的玩都取消”。
这种“惩罚式规则”,会让孩子把“作业”和“痛苦、剥夺快乐”深度绑定,觉得“写作业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不仅会加重当下的抗拒,还可能让孩子长期厌恶学习。
正确的做法是:即使孩子没完成作业,也不要用“剥夺基本需求(吃饭、睡觉)”或“取消所有娱乐”作为惩罚,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没完成”——如果是因为贪玩,就约定“明天先写作业再玩,玩的时间不变”;如果是因为太难,就一起拆解任务,帮他降低难度。用“解决问题”的态度代替“惩罚”,才能让孩子愿意面对作业,而非逃避。
六、总结:从“对抗”到“合作”,让作业成为亲子关系的“粘合剂”
解决孩子不做作业的问题,从来没有“一招见效”的捷径,核心在于家长转变心态——从“强迫孩子服从”,转变为“和孩子站在一起,帮他解决问题”。
当家长放下指责,用共情读懂孩子的需求;放下控制,和孩子一起制定可行的计划;放下挑剔,用正向反馈肯定孩子的努力,孩子就会从“抗拒作业”,逐渐转变为“主动完成作业”。
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不仅能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还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让曾经“鸡飞狗跳”的作业时间,变成亲子间互相陪伴、共同成长的温暖时光。毕竟,比起“快速完成作业”,孩子能在学习中感受到自信、获得动力,才是更重要的长远收获。
喜欢那年那时的青春请大家收藏:那年那时的青春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