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句看似劝诫,却字字戳心。
蓝玉双眼赤红,当场就要拼命。
无子一事,正是他此生最大的痛。
他为何收那么多义子?
就是为了死后香火不断。
可李景隆偏往他痛处戳,蓝玉如何不怒?
二人一闹,便闹得天翻地覆。
别看李景隆被戏称为“大明战神初代目”,战绩一塌糊涂。
可话说回来,能成“纸上谈兵”的典型,自然有其道理。
平心而论,只要不是真正统兵打仗……
论兵书兵法、沙盘推演,乃至单打独斗,李景隆还真没服过谁。
他确实有几分本事。
这不,蓝玉一动手,虽说是沙场老将……
可几番交手下来,竟与李景隆打了个不相上下。
李景隆正值壮年,身强体壮自然占了优势。
李文忠自幼对李景隆管教甚严,棍棒之下逼着他习武练功,筋骨打熬得极为扎实。
二人交手便打出了火气。
眼看僵持不下,不知谁先喊的亲兵助阵。
一方动了手,另一方自然不甘示弱。
场面顿时乱作一团。
傅友德起初还想劝阻。
见此情形干脆退到一旁冷眼旁观。
他知道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已经无法收场。
这事迟早要传到朱元璋耳中。
到时候看这两个混账如何交代。
消息传到朱元璋父子那里,老朱勃然大怒。
"两个混账东西!"
"都是朕钦点的主帅,敌人都没见着,在应天城里自己人先打起来了?"
"这就是他们当主帅的本事?"
"标儿,你去一趟!"
"好好教训教训他们!"
"告诉他们,朕手下不缺能领兵打仗的!"
"想闹就留在应天城闹一辈子!"
朱标沉着脸点头,掸了掸衣袖大步离去。
看他阴沉的面色,这位太子殿下显然心情极差。
这些将领原本都是为朱标准备的。
谁知第一次正式担任主帅,统率区区几千人马就闹出这等丑事。
这不仅是打朱元璋的脸,更是在打朱标的脸。
他怎能不怒?
更让朱标窝火的是,父皇那代的文臣武将个个出色。
到了自己这里,好不容易冒出两个人才,却是这般表现。
简直天壤之别,实在丢人现眼。
怀着满腔怒火赶到五军都督府,见众人还在混战,朱标再也按捺不住。
砰!
平日温文尔雅的太子大步上前,当胸一脚将李景隆踹开。
转身又一脚踢在蓝玉屁股上。
"哪个敢偷袭你蓝爷爷!"
蓝玉怒不可遏地转身,却对上一张阴沉的圆脸。
看清来人,顿时浑身一颤,挤出一丝谄笑。
"原来是太子殿下驾到!"
李景隆与蓝玉身上的伤痛,远不及朱标此刻心头之沉重。
众人见两位将军收了手,便也纷纷停住动作。
朱标阴沉着脸不发一语,径直坐到厅堂正中的太师椅上。
他振袖拂衣,双腿交叠而置。
身子斜倚在扶手旁,
指间摩挲着温润的玉扳指,
半阖眼眸扫视阶下众人。
"怎么停了?
接着打啊!
本宫见过战场厮杀,
也见过市井斗殴,
唯独没见过两位将军领着亲兵大打出手。
今日倒要开开眼界!
放心打,
就算也无妨。
本宫既负监国之责,
调兵遣将不过一道口谕的事。
打完再说其他。"
此言一出,
蓝玉与李景隆顿时气焰全消。
方才还打得鼻青脸肿的亲兵们,
此刻也都噤若寒蝉。
寻常皇子将领怕是压不住这场面,
但朱标岂是等闲?
这位自少年时代便随朱元璋理政的太子,
更是屡次从盛怒的皇帝手中救人的东宫之主。
在众人心中,
这位太子爷与皇帝陛下往往别无二致。
此刻太子震怒,
谁还敢造次?
"史上最稳太子"绝非虚言。
这是朱元璋耗费无数心血培养的结果。
朱标亦不负厚望。
自内阁设立,
朱元璋逐步放权以来,
太子已实际执掌朝政。
若非皇帝仍在朝会露面,
朱批偶尔出现,
众人怕是要将他视作真正的君王。
朱标借此良机,
在朝堂军中广布威势。
正是这般雷霆手段,
令蓝玉二人彻底臣服。
他们心知肚明,
今日若敢违逆,
太子真能让他们永不翻身。
此次出征本非无人可用,
徐达等老将统兵十万亦不在话下。
不过是朱元璋觉得杀鸡焉用牛刀,
才未遣这些宿将出马罢了。
不过若是选出的人不争气,非要闹出些乱子来。
呵,朱元璋和朱标父子自然不会吝啬动用雷霆手段。
只要蓝玉和李景隆安分下来,事情便好办多了。
调集兵马、筹措粮草、打造兵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些本就是驾轻就熟的事,如今有傅友德先前带回的巨大收获作为底气,再加上太子朱标在后坐镇,各项事务推进得异常顺利。
一切如行云流水般顺畅无阻。
朱标负责盯着出征事宜,朱元璋则转头开始“关照”胡大老爷。
在他眼中,整个大明能在海贸和航海之事上出谋划策的,唯有胡大老爷。
而胡大老爷近来闲着也是闲着。
若真要他正经当差办事,他定然不情愿。
但像现在这样,朱元璋找他闲聊扯淡,顺便问问建议,他倒是乐意奉陪。
吹呗!
谁还不会吹牛了?
前世和好友在路边摊就着烧烤啤酒都能吹得面红耳赤,不就是为了显摆?
如今更妙,在洪武皇帝面前装模作样,只需动动嘴皮子,何乐而不为?
于是,胡大老爷将脑子里关于殖民航海的那点东西全倒了出来。
不过,他嘴上虽天花乱坠,却始终牢记一点——但凡涉及兵权之事,哪怕朱元璋主动提起,他也充耳不闻。
逼急了,干脆一句“不知”搪塞过去。
久而久之,朱元璋对胡大老爷愈发信任倚重。
毕竟,这么好用又懂分寸的人可不多见。
就在这般日子里,转眼便到了三支大军出征之日。
这次,朱元璋亲自到码头送行,祈愿大军一帆风顺。
无他,此次三支兵马皆奔海外未知之地而去。
他们所有的依据,仅是胡大老爷提供的那份地图。
可胡大老爷早说过,地图仅供参考,毕竟他未曾实地考察,具体如何行事还得靠主帅们自行决断。
随着大军启程,分三路进发,三位主帅之间的较量也随之展开。
傅友德自不必说,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经验最为丰富。
加之已有一次出海经历,虽称不上驾轻就熟,但远比另两位生手强得多。
单是行军途中便能看出,傅友德所部在速度、方向等方面最为稳健。
即便在航行中,他也依照先前经验,令将士每日操练,并鼓励众人垂钓消遣。
既能打发船上枯燥时光,又能补充粮草储备。
蓝玉所部的作风截然不同。
他是三支队伍中行动最迅猛的。
遇上顺风时,他真敢扬起全帆疾驰。
这股狠劲简直不要命!
他手下的士兵同样悍不畏死,风格更是独树一帜。
军纪松散、喧哗吵闹,活脱脱一群兵痞。
可看着他们刀不离手,遇到船只不论大小都要拦截搜查的架势,蓝玉对他们的战力毫不怀疑。
他带兵向来如此,不是大捷就是惨败,永远冲锋在前。
在他看来,要让士兵卖命,就得给足好处。
好处从哪来?当然得从敌人身上抢!
比起傅友德的稳健和蓝玉的激进,落在最后的李景隆显得相形见绌。
海上远征与陆地行军大不相同。
即便陆地作战,李景隆也是最缺乏经验的。
原本心高气傲的他,出海不到五天就乱了阵脚。
简直顾此失彼,狼狈不堪。
幸亏眼下无需对敌,不必担心遭遇突袭。
虽然磕磕绊绊,但李景隆部总算没掉队。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在不断磨练中逐渐成长。
可偏偏这时,目的地到了。
按原计划,三位主帅本该先质问番邦国王,待对方拒绝后再开战。
但就连最稳重的傅友德,此刻也"忘记"了质问环节。
打!
直接开打!
没有战斗哪来军功?
选好登陆点后,憋了半月的大明将士顿时化作武装到牙齿的恶狼,蜂拥上岸。
这些地方小国何曾见过如此凶悍的正规军?
转眼间哀嚎四起,攻势如潮!
说实话,这些番邦小国遇上明军真是倒了大霉。
他们几百年来经历的战争,与明军的打法根本不在一个层次。
就拿三路大军中最弱的李景隆来说。
虽然比起另外两位主帅差得离谱。
眼高手低、生搬硬套的毛病暴露无遗。
但李景隆再差,好歹是"科班出身"!
他正经学过行军布阵、攻城守寨、安营扎寨
这些军事要领,他掌握的可都是最精华的正统兵法。
经过海上这段行军旅程,李九江渐渐意识到自身能力与预期存在差距。
抵达战场后,这位将领变得格外谨慎。
他严格按照兵法典籍行事,每个战术动作都规规矩矩。
结果……竟将敌军打得落花流水。
原来这些异邦小国的作战方式仍停留在"呐喊冲锋"的原始阶段。
在他们眼中,战争就是冲上去砍杀对手。
但明军,特别是李景隆这类受过正规训练的将领,做法截然不同。
前锋派出刀盾手,一手持刀一手执盾,稳步推进战线为后续部队开辟空间;
接着投入长矛兵,身着轻甲手持长枪,在刀盾手掩护下精准刺击;
中军主力披挂重甲,手持横刀,擅长结阵作战,一个小型梅花阵就能抵御数十人围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