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60章 就应该这样,来了就要干活!
    “特别是下半场的专业考试,胡大人早在开始时便已规划妥当。

    ”

    “每位考生各自报考,不同职位由不同衙门的官员负责命题。

    ”

    “因此,虽然许多考生抱怨题目依旧艰难,但六部官员们却一致支持胡大人。

    ”

    正低头听毛骧解说的朱元璋,不知何时抬起头来。

    最后更是惊讶得张大了嘴。

    惟庸真是厉害!

    简单的一个考试都能玩出新花样!

    很不错!

    非常好!

    ------------

    “嗯,考生们抱怨试题太难?”

    “毛骧,详细说说,都出了哪些题目?”

    对于胡大人的举措,朱元璋其实很感兴趣。

    因为以往的科举或许存在不足,但这次能吸引六部主动参与并支持,那就说明这次考试必定质量上乘。

    否则,平日里畏首畏尾的六部官员怎会如此迅速地公开表态?

    朱元璋对官员向来缺乏信任。

    所以,他毫不怀疑自己的判断。

    果然,随着毛骧详细讲述各场考试中的重点题目,朱元璋哑口无言。

    “就这些?”

    “这不是六部职责范围内的事吗?”

    “这样的题目,一心想要入仕的学生觉得难?”

    “莫非他们以为做官就能轻松享受俸禄?”

    “难怪惟庸保持沉默,六部官员确实底气十足!”

    “咱们得承认,这次惟庸和六部的表现相当出色!”

    “就应该这样,来了就要干活!”

    “连活都不会干,难道是把他们招进来当闲人白吃饭的吗?”

    毛骧对朱元璋这直截了当的批评并不陌生,几乎天天都能听到。

    他深知朱元璋的性格!

    在朱元璋看来,官员必须干活,否则对不起国家给的俸禄。

    胡大人这次的做法,完全戳中了朱元璋的痛点。

    简单直接,没有复杂的套路,就是考核学子最基本的能力!

    有这个能力,就能进入六部或应天府衙等机关任职。

    如果没有,那些只会空谈的人就趁早离开。

    这种方式非常符合朱元璋的喜好。

    没错!

    就该这样选拔人才,这才是真正能干实事的人。

    之前的科举选出的,都是一些光会夸夸其谈却毫无作为的废物!

    “对了,惟庸后面不是还有个面试吗?”

    “面试具体是什么情况?”

    朱元璋突然想起,似乎还有个重要的环节被他忽略了。

    他急忙向毛骧询问。

    然而,身为锦衣卫指挥使的毛骧也被问得一脸茫然。

    他无奈地拱手认错。

    “陛下,这件事我确实不知情!”

    “已经完成的部分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我可以打探消息。

    ”

    “但面试还没进行呢!”

    “而且,面试的具体方式和目的,恐怕只有胡大人自己明白!”

    朱元璋听完毛骧的话,倒也没发脾气。

    毛骧不过是个密探首领,根本算不上深谋远虑的谋士。

    这种事不是简单的打听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揣测胡惟庸的意图。

    想到这里,朱元璋突然转向另一个人问道:

    “宋利,你觉得胡惟庸到底想做什么?为何在笔试结束后还要增加面试?我们看这面试似乎没什么必要。

    ”

    宋利平时看起来只是个皇室仆从,只做些跑腿的事。

    但实际上,能在朱元璋身边服侍这么多年,必定有些本事。

    面对朱元璋的问题,宋利恭敬地回答:

    “回禀陛下,胡大人可能是想看看这些学子的谈吐、行为和应变能力。

    ”

    “哦?这话怎么说?谈吐和行为我们可以理解,但应变能力是什么意思,你详细解释一下。

    ”

    朱元璋没想到宋利提出的这个想法竟如此新颖。

    宋利思索片刻后说道:“陛下,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上司和前任丞相面前应对自如的。

    ”

    “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一定是智谋过人、胸有成竹的人。

    ”

    “但如果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这样的人在胡大人眼里恐怕不值得录用。

    ”

    朱元璋听后豁然开朗。

    对!

    就应该这样!

    只有文武兼备的人,才配领取朱元璋的俸禄。

    没错!

    朱元璋越想越觉得胡惟庸设计的选拔方式非常出色。

    啧啧,真是安排得当!

    如果说先前胡大老爷在科举中的随意之举,只是让朱元璋略显满意的话,那么这次他直接采取强硬措施整顿考场秩序,就让朱元璋笑得前仰后合了。

    确实如此!

    单凭胡大老爷这一番操作,朱元璋已经开始考虑,是不是该让他继续担任下一届科举的主考官。

    毕竟,这样的结果堪称完美。

    不过,朱元璋也只是想想而已,具体如何还得再观察。

    近来应天府热闹非凡,街头巷尾都在热议胡大老爷出的考题。

    虽然考生们不敢公开抱怨,但私下议论几句还是有胆量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毕竟,这些题目实在让人难以应对。

    尤其是报考刑部的考生,看到自己整理出来的考题后,原本认为自己只是被冤枉的小人物顿时哑口无言。

    刑部究竟怎么想的?胡大老爷又是出于什么目的?

    这些问题困扰着所有人。

    这些题目连刑部的老吏看了都会头疼。

    随后,其他部门的专业考题陆续曝光,大家才发现,不仅刑部难度高,所有部门都让人感到棘手。

    无论是百姓还是学子,经过一番讨论后得出一致结论:要在胡大老爷手下参加考试,简直是太难了!

    ------------

    对于考生和百姓们的议论,胡大老爷毫不在意。

    不管你们骂也好,闹也罢,要是没人制造点动静,我之前的努力岂不是白费了吗?

    对于胡大老爷而言,事情可以做,但绝不能做到毫无瑕疵。

    把事情做得漂亮,是为了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亮点;但如果追求尽善尽美,那朱元璋恐怕不会放过自己。

    这让他想起看《钢铁侠》时的情景,托尼·史塔克总是第一时间考虑如何应对潜在威胁,无论对方是谁。

    起初,胡大老爷刚踏入社会,对人性的阴暗面了解不多。

    他认为托尼·史塔克的做法有些极端。

    然而,经历了世事变迁,他意识到无论是托尼还是朱元璋,本质上都极其自私。

    他们只信任自己,能让这些人感到安全的,寥寥无几。

    深夜时分,即使关系再好、能力再强的人,心中也会闪过一丝疑虑:“如果他突然对我下手怎么办?”答案往往是没有后续。

    朱元璋用实际行动表明,一旦感到不安,他会让人更不安。

    明白了这一点后,胡大老爷选择退出教坊司,不再参与阅卷。

    这不是他的本职工作,况且主考官的身份可能会招致不必要的嫉妒和敌意。

    以往若只是出些难题刁难考生,让自己的名声受损,或许不会有太大问题。

    但如今不同了!李善长倒台了,杨宪被罢免了,汪广阳也不行了,这么多人都栽了,现在只能靠他顶着。

    这时候要是不避开风头,岂不是主动请缨?所以尽管应天府的百姓和学子都在热议此事,胡大人却悄然隐退,丝毫不见烟火气息。

    而礼部的官员们则带着其他部门的同事,认真负责地批改试卷。

    这件事他们不敢耽误,因为按照胡大人的计划,面试前必须公布笔试成绩,时间和流程都已确定。

    因此,所有礼部官员全力以赴,加班加点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其他部门的官员虽然参与其中,但也感到压力巨大。

    这功劳拿起来确实舒坦,但这样的工作强度未免太高了。

    不过还好,阅卷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因为题目都有标准答案,胡大人早已给出明确框架,只需照章办事即可。

    当然,答案不必完全一致,只要解题思路正确就行。

    这些答案也让阅卷官们惊叹不已,不仅准确无误,胡大人还首次引入了扣分机制,根据答题情况和思路给予相应分数。

    如果文章流畅、字迹清晰,又能得多少分?

    可以说,从未参与过礼部阅卷工作的其他部门官员此刻虽感疲惫,却十分放松。

    甚至还有闲心调侃礼部官员。

    “你们阅卷原来这么轻松。

    ”

    “我还以为早年判卷争议是怎么回事,原来是你们捣鬼。

    ”

    “这样阅卷怎么可能有争议。

    ”

    礼部官员听后如吞苍蝇般难受。

    “你们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我们也是第一次这样阅卷。

    ”

    “你以前也参加过科举,不都是看一眼画个圈?”

    “为什么主考叫座师,不就是因为主考能决定考生命运?”

    “我们也从没见过这样的阅卷方式。

    ”

    其实礼部官员拿到“标准答案”时最为震惊。

    外人不知他们的艰辛。

    科举阅卷完全是主观判断,说好就行,找些理由就能录取。

    眼前这种方式,规矩明确,对错分明,毫无模糊地带。

    文笔、字迹固然可以参考,但要考虑能否服众。

    至少,这种阅卷方式对他们来说很友好。

    而此时胡大老爷玩得正欢,甚至还在想为何没有御史上书弹劾自己。

    你快来弹劾我啊!

    你不反驳,咱们这些努力岂不是白费了?

    你不反驳,朱元璋怎会明白我们其实只想躺平,甘愿做条咸鱼?

    呸!

    平日吹嘘得厉害,关键时刻毫无作用。

    就在胡大老爷感慨之际,许久不见的方孝孺神色憔悴地拿着一张纸来找他。

    他并无他意,只盼能从胡大老爷口中得到答案。

    这些题目从考试到后来,一直让他夜不能寐,他急需一个结果。

    ()

    ------------

    方孝孺始终对自己的才华充满信心,甚至有些自负。

    然而,胡大老爷接连几记耳光,让他完全蒙了。

    科举时,胡大老爷用一种无人能理解的方式,让方孝孺意识到自己所谓的“学富五车”不过是笑谈。

    经历胡大老爷的严厉批评后,方孝孺虽失落,但也更加沉稳。

    尤其是在进入大明周报社,看到许多才学高于自己的前辈依然勤勉工作后,他恍然大悟:所谓的“学富五车”,只是因为见识有限罢了。

    井底之蛙若肯跳出井口,就能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经过大半年的调整与准备,方孝孺再次踏上考场。

    但……再无后续。

    方孝孺选择报考刑部,别问他为何不选礼部。

    按理说,像他这样老实本分的人,本该喜欢礼部那些清闲尊贵的职位。

    方孝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恐怕难以胜过那些头脑灵活的竞争者。

    毕竟胡大老爷定会出些让人意想不到的难题。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报考刑部。

    为此,他还颇为自得了一阵。

    在他看来,他避开了竞争最为激烈且毫无把握的礼部。

    喜欢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请大家收藏:()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