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04章 货仓晚风里的喜讯与暖意
    下午五点四十五分,生产物流部三号仓库的卷帘门缓缓落下,发出“哗啦——咔嗒”的轻响,像给这一天的忙碌拉上了帷幕。仓库里的led灯还亮着几盏,冷白色的光洒在一排排钢铁货架上,映得货架上码放整齐的零件箱泛着浅灰的光泽。林阳把最后一份《发货监装核对表》叠好,塞进胸前的工装口袋里,指尖蹭过纸张边缘,留下一道淡淡的油墨印——这动作他做了快三年,从刚接手仓库管理时对着出库单手忙脚乱,到现在扫一眼单据就能精准核对货位,连他自己都快忘了,曾经攥着师范大学文学系毕业证书的手,如今更熟悉的是扫码枪的震动和零件箱的重量。

    “阳哥!等我两分钟!”

    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文件夹“哗啦”翻动的声音。林阳回头,就看见小马抱着一摞出库单,快步从货架之间的通道跑过来。小马的工装领口敞着,额头上沾着一层薄汗,几缕头发贴在皮肤上,他却毫不在意,跑到林阳身边时,还不忘把怀里的单据往林阳面前凑了凑:“帮我搭把手,把这叠交去办公室,顺便跟你说个事儿。”

    林阳伸手接过一半单据,指尖碰到纸张的温度,带着小马身上的热气。“你这小子,下班了还这么急,跟催着发货似的。”他笑着吐槽,视线扫过单据上的“货品编号”——都是昨天刚到的变速箱零件,早上他和小马一起点的货,现在要发往装配车间。

    小马嘿嘿一笑,露出两颗小虎牙,这是他标志性的表情,哪怕上次盘点少了一箱螺丝,被主管训得耷拉着脑袋,转头跟林阳吐槽时,一笑也还是透着股没心没肺的劲儿。“这不赶巧了嘛,刚整理完监装记录,就想起要跟你说事儿。”他凑近了些,声音压得低了点,眼神却带着促狭,“你跟晓雯姐,这两天微信聊得挺热乎啊?我看你上班都忍不住摸手机。”

    林阳的耳朵梢儿莫名地热了一下。他抬手摸了摸,假装是蹭到了货架上的灰尘,嘴上却硬气:“什么热乎不热乎,就是她问我阿姨最近的复查情况,顺便聊两句。”

    “聊两句?”小马挑眉,故意拖长了语调,“我昨天晚上加班,十点多还看见你抱着手机笑,不是跟晓雯姐聊,还能跟谁聊?总不能是跟阿姨聊吧?”

    两人一边斗嘴,一边往仓库外走。仓库门口的空地上,停着三辆待装货的叉车,驾驶员正坐在驾驶室里抽烟,看到他们出来,挥了挥手打招呼。不远处的后勤办公室亮着灯,打印机“滋滋”的声响断断续续飘过来,混着仓库里残留的防锈油气味,成了生产物流部最熟悉的背景音。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叠在水泥地面上,像两截贴在一起的墨色线条。

    林阳没接小马的话茬,只是低头踢开脚边一颗小螺丝——这是仓库里最常见的东西,有时候盘点完会落在地上,他和小马总爱捡起来攒着,说等攒够了能凑一副象棋。螺丝滚出去老远,碰到叉车的轮胎,发出轻微的“嗒”声。他想起这四个月和晓雯的微信相处,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得满满的,软乎乎的。

    林阳和晓雯的相识,是源于母亲林阿姨的复查。去年年底,林阿姨的冠心病需要定期去社区医院做随访,有次林阳加班,没能赶去陪母亲,就让母亲自己去了医院。傍晚的时候,他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的姑娘声音清甜:“请问是林阿姨的儿子林阳吗?我是社区医院的护士晓雯,阿姨刚才测血压有点高,医生开了新的降压药,我跟阿姨说用法,她记不太清,您方便过来一趟,我跟您再嘱咐下吗?”

    林阳当时慌了神,跟主管请假就往社区医院跑。赶到的时候,就看见晓雯坐在诊室门口的椅子上,手里拿着药盒,正跟林阿姨轻声说话。晓雯穿着淡粉色的护士服,头发扎成低马尾,胸前别着的工作牌上写着“护士:晓雯”,阳光透过诊室的窗户照在她身上,连护士服上的褶皱都显得温柔。

    那天晓雯把用药时间、剂量,还有饮食上的注意事项,一条一条写在纸上,还特意标注了“饭前半小时吃”“不能跟萝卜一起吃”,末了还加了一句:“您要是记不住,或者阿姨有不舒服,随时给我打电话,我上班的时候都能接。”林阳接过纸条,心里暖得发颤,连说了好几声“谢谢”。

    后来林阳才知道,晓雯在这家社区医院做了五年护士,主要负责老年人健康管理,平时帮老人测血压、血糖,跟进慢性病患者的复查,性子温柔又有耐心,社区里的老人都喜欢她。从那以后,林阳每次陪母亲复查,都会跟晓雯聊两句,有时候是问母亲的病情,有时候是聊两句家常,一来二去,就加了微信。

    只是两人的工作都太忙,很难见面。林阳每天在仓库忙盘点、监装,有时候还要加班;晓雯在社区医院也不轻松,早上要给老人测血压,中午要整理健康档案,下午还要跟着医生去社区巡诊,有时候值夜班,一整夜都不能合眼。所以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是在微信上聊天,有时候是林阳午休时发一句“刚忙完,吃了盒饭”,有时候是晓雯值夜班间隙发一句“刚才收了个发烧的小孩,终于哄睡着了”,简单的几句话,却成了彼此忙碌生活里的一点慰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那之前,林阳已经很久没见过那样干净的笑容了。

    去年这时候,日子像是故意跟他作对。先是和谈了两年的小薇分了手,小薇说他“在仓库里守着货架没前途,一辈子就只能点货扫码”,走的时候把他送的那条羊毛围巾扔在了小区的垃圾桶里;接着是仓库主管的岗位竞聘,他准备了半个月的《库存优化方案》,最后却因为“缺乏跨部门协调经验”,输给了一个刚从总部调过来的应届生;最让他崩溃的是,竞聘结果出来的第二天,母亲林阿姨就查出了冠心病,住院半个月,光医药费就花光了他攒了两年的积蓄。

    那段时间,林阳觉得天都是灰的。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去医院给母亲送早饭,然后赶去仓库点货,中午趁休息再跑一趟医院,晚上下班还要留在仓库核对当天的发货单,直到办公室的灯都灭了才离开。他不敢在母亲面前露出自卑,也不想在同事面前抱怨,就像一个被扎破了的纸箱,明明已经空了,却还要硬撑着立在货架旁。

    小马是去年夏天才调来生产物流部的。之前他在郊区的五号仓库,后来五号仓库搬迁,他主动申请调来总部,正好分到林阳负责的三号仓库。按年龄算,小马比林阳还大12天,可报到那天,他拿着笔记本跟在林阳身后,一口一个“师傅”喊得特勤快:“阳哥,这货位编号怎么看啊?”“师傅,扫码枪连不上网了,你教教我。”林阳一开始还纠正他“你比我大,别喊师傅”,可小马总说“你懂的比我多,就是师傅”,久而久之,林阳也习惯了。

    林阳早就在无数个加班后的深夜里,听过小马讲他和李娜的故事——两人都是辽宁阜新的,高中时坐在前后桌,李娜的辫子总扫到小马的课本,小马总在她做题时偷偷递过去一块奶糖。高考结束那天,小马在学校的老槐树下跟李娜表白,说“我想去当兵,你等我回来”,李娜红着眼眶点了头,手里攥着小马送的那支钢笔,笔杆上还刻着两人名字的首字母。

    后来小马真的去了黑龙江边防,一待就是9年。那9年里,李娜考上了老家的师范学院,毕业后本可以留在重点中学当老师,却为了小马,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在小马复原的前一年,先一步来到这座城市,找了份装配车间质检员的活儿,就为了等他回来时,能有个“家”的模样。小马总说,在部队最苦的时候,是李娜的信撑着他——有一年冬天,黑龙江的气温降到零下三十多度,他在边境线巡逻,脚冻得失去知觉,晚上回到营地,收到李娜寄来的包裹,里面是亲手织的毛衣,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阜新的雪没这边大,我等你回来一起看雪”,那时候他抱着毛衣,在被窝里偷偷哭了半宿。

    算下来,从高中表白到现在,两人已经一起走过12年了。林阳还记得去年冬天,小马第一次带李娜来仓库找他,李娜手里拎着一个保温桶,打开就是热气腾腾的酸菜饺子,说是“俺们辽宁老家的味儿,给你和阳哥尝尝”。那天林阳刚从医院陪床回来,胃里空荡荡的,吃着酸香的饺子,心里暖得发疼——他知道,这饺子里裹着的,是李娜对小马12年的等待。

    小马看林阳辛苦,经常帮他顶上午的盘点活儿,让他能多陪母亲一会儿;还偷偷给林阿姨买水果,每次都说“是仓库同事一起凑钱买的”;有次林阳因为加班忘了给母亲买晚饭,小马直接从家里带了两份酸菜饺子,说“娜姐煮多了,你拿去给阿姨,她肯定爱吃”。可就算这样,林阳的笑容也像是被锁在了密封的零件箱里,连他自己都快忘了怎么笑。

    直到晓雯出现。

    第一次在微信上聊起诗,是今年年初的一个夜班。林阳加班到十点,整理完当天的监装记录,掏出手机想给母亲发个消息,却看到晓雯发来一条微信:“刚忙完,值夜班好无聊,给你看我今天带的书。”后面跟着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一本翻旧了的诗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书页上还画着淡淡的横线,是晓雯标注的喜欢的句子。

    林阳心里一动,回复:“你也喜欢海子?我大学的时候最喜欢他的诗。”

    没过几秒,晓雯就回复了:“真的吗?我也是!我特别喜欢‘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觉得特别有生活的味道。”

    那天晚上,两人在微信上聊了很久。林阳说他大学时读文学系,最喜欢在图书馆里读海子的诗,那时候梦想着当一名语文老师,带学生们读诗;晓雯说她高中时语文不好,后来因为一本海子的诗集,慢慢喜欢上了文字,现在值夜班的时候,总爱翻出来看看,能让心静下来。林阳发现,原来还有人能听懂他说的“诗和远方”,原来他不是只能聊货位编号和发货流程。

    从那以后,他们的微信聊天内容越来越多。晓雯会跟他说社区医院的趣事:“今天有个老爷爷来测血压,说自己孙子考上大学了,高兴得血压都高了,我跟他聊了半天,血压才降下来”;林阳会跟她聊仓库里的日常:“今天盘点,小马把‘螺丝’写成‘罗丝’,被主管念了一遍,全仓库都笑了”。有时候晓雯值夜班,会跟他分享窗外的月亮:“今天的月亮好圆,你那边能看到吗?”林阳就会走到仓库门口,拍一张月亮的照片发过去:“能看到,跟你那边的一样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