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02章 初春的抉择
    2014年的初春来得慢,正月里的雪还没化透,小区花坛里的土还冻着硬壳,直到二月中旬,才总算有了点暖意。林阳下班开车回家时,能看见路边的垂柳冒出了嫩黄的芽,风里也少了些刺骨的冷,裹着点湿润的潮气——像母亲出院后慢慢舒展的眉头。

    家里的阳台被父亲收拾得格外亮堂,母亲出院后,父亲就把她的躺椅搬了过来,正午的阳光刚好落在椅垫上,暖烘烘的。林阳推开门时,正看见母亲靠在躺椅上,手里拿着本旧杂志,父亲坐在旁边的小马扎上,手里攥着个剥好的橘子,正一瓣一瓣往母亲嘴里递。

    “回来啦?”父亲抬头看见他,声音里带着点笑意,“刚还跟你妈说,你该下班了。”

    母亲放下杂志,朝他笑了笑:“阳阳,今天不堵车?比昨天早了十分钟。”林阳换了鞋走过去,摸了摸母亲的手背——比出院时暖了些,也有了点力气:“今天路顺,妈您今天精神不错啊,还能看杂志了。”

    “是啊,你爸天天让我晒会儿太阳,说补阳气。”母亲说着,又接过父亲递来的橘子瓣,慢慢嚼着,“就是有时候还觉得累,坐一会儿就想躺。”

    “累了就躺,别硬撑。”林阳坐在另一边的椅子上,从包里拿出个文件夹,“这是我今天去社区医院问的复查时间表,大夫说您下次化疗前,得先做个血常规,我给您记在日历上了。”

    父亲凑过来看了眼日历,上面用红笔圈着日期,旁边还写着“空腹查血”:“还是你细心,我昨天还想着这事,差点忘了记。”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那个磨破封面的小本子——出院后这一个月,本子上又添了新内容,除了用药时间,还多了母亲每天的体温、食欲,甚至连“今天晒了40分钟太阳”“喝了两碗小米粥”都记得清清楚楚。

    林阳看着父亲的本子,心里有点软。父亲今年五十一岁,以前在厂里是出了名的“不爱动笔”,连工作总结都要林阳帮忙改,可自从母亲生病,他却把日子过成了“账本”,每一笔都记着母亲的平安。

    二月下旬,母亲迎来了第五次放化疗。去医院的前一天晚上,母亲翻来覆去没睡好,凌晨三点还醒着,看着天花板发呆。父亲察觉到了,轻轻拍着她的背:“是不是又怕了?”

    母亲点了点头,声音有点哑:“老林,我总觉得这化疗没完没了的,上次放疗的灼烧感还没完全好,这次要是再难受……”

    “不怕。”父亲打断她,把她往怀里揽了揽,“有我在呢,难受了我就给你擦药膏,给你端水,你想骂就骂我,别憋着。再说还有阳阳,他下班就过来,给你带爱吃的草莓。”

    母亲靠在他肩上,眼泪慢慢浸湿了枕巾:“我不是怕疼,我是怕……怕我撑不下去,你们俩怎么办。”

    “别胡说。”父亲的声音有点颤,却还是硬撑着稳了稳,“你肯定能撑下去,咱们还要去桂林呢,还要在家煮汤圆,你忘了?”

    那天晚上,父亲没怎么睡,一会儿起来给母亲盖被子,一会儿摸她的额头,直到天快亮了,才靠着床头眯了会儿。早上林阳过来接他们时,看见父亲眼底的红血丝又重了,却还是笑着说:“没事,我精神好着呢。”

    第五次化疗比前几次更磨人。母亲刚输上液,就开始恶心,趴在床边吐得厉害,连水都喝不下。父亲蹲在旁边,拿着纸巾帮她擦嘴,又用温水帮她漱了口,嘴里不停地安慰:“吐完就好了,吐完咱们吃点软的,啊?”

    林阳去食堂买了小米粥,熬得比家里还软烂,可母亲尝了一口就摇头:“吃不下去,有点腥。”林阳没辙,又跑出去找便利店,绕了三条街,才买到母亲以前爱吃的软面包,用温水泡软了,一点点喂给她。

    “慢点吃,不着急。”林阳拿着勺子,看着母亲小口小口咽着,心里发酸。他想起小时候,母亲也是这样喂他吃饭,现在却反过来了——岁月好像在这场病里,把他们的角色悄悄换了过来。

    化疗间隙,同病房的李阿姨来看他们。李阿姨比母亲大五岁,也是乳腺癌,已经做了八次化疗,头发掉得没剩几根,却总爱笑着说“没事,掉了还能长”。她坐在母亲床边,手里拿着个毛线团:“妹子,我给你织了个帽子,化疗掉头发,戴着暖和。”

    母亲接过帽子,是浅灰色的,织得很密,摸起来软乎乎的:“姐,这太麻烦你了,还让你费心。”

    “不麻烦,我没事干就织织,权当打发时间。”李阿姨笑着说,又压低了声音,“我听大夫说,你这次化疗完,还要再做几次?”

    母亲点了点头:“大夫说最好做满十二次,至少也得九次。”

    李阿姨叹了口气:“我当初也想做满,可做了八次就撑不住了,肝指标都不正常了,大夫才让我停。妹子,你可得注意着点,别硬撑,身体是自己的,咱们得留着力气慢慢熬。”

    母亲没说话,却把李阿姨的话记在了心里。那天下午化疗结束后,她靠在父亲怀里,轻声说:“老林,李阿姨说她做八次就撑不住了,我要是做九次,会不会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别想那么多。”父亲握住她的手,“咱们每次化疗前都检查,要是身体不行,咱就跟大夫说,不硬撑。”

    林阳坐在旁边,心里也沉甸甸的。他想起前几天同学聚会,班长提起他妈妈——班长的妈妈也是乳腺癌,去年做了十一次化疗,最后一次化疗后没半个月,就因为器官衰竭住了院,最后死于肺积水。当时班长红着眼圈说:“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让我妈做那么多次了,她最后那阵子,连路都走不了,太遭罪了。”

    那番话,林阳一直没跟父母说,怕他们担心。可现在看着母亲的样子,他忽然觉得,有些事不能再瞒着了。

    三月初,母亲的第六次放化疗如期而至。这次化疗前,母亲的血常规指标很稳定,大夫说“恢复得不错,可以继续”,父亲和林阳却都松不下心。化疗当天,林阳特意请了半天假,陪着母亲去医院。

    输液室里人很多,父亲推着轮椅,找了个靠窗的位置。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母亲的帽子上,浅灰色的毛线泛着暖光。母亲靠在椅背上,闭着眼养神,父亲坐在旁边,手里拿着小本子,正跟护士确认下次化疗的时间。

    林阳站在走廊里,给班长打了个电话。“喂,强子,你妈上次那个情况,你能再跟我说说吗?”

    电话那头的强子沉默了会儿,才慢慢说:“我妈当时也是,大夫说最好做满十二次,说能降低复发率。我们当时也没经验,就听了大夫的,做了十一次,结果最后一次化疗完,肝肾功能都不行了,还出现了肺积水,住院半个月就没了……”强子的声音有点哽咽,“林阳,你要是家里人也在做化疗,千万别太激进,身体扛不住,啥都白搭。”

    挂了电话,林阳靠在墙上,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他想起母亲每次化疗后吐得直不起腰的样子,想起她夜里因为疼醒过来的呻吟,想起父亲眼底永远消不掉的红血丝——他们已经熬过了六次,母亲的身体虽然在恢复,可谁也不知道再继续下去,会不会像强子的妈妈一样,出意外。

    化疗结束后,大夫把父亲和林阳叫到了办公室。办公室里的阳光有点暗,大夫坐在桌后,手里拿着母亲的病历:“患者目前的恢复情况不错,身体素质比预期的好。我的建议是,最好能做满十二次化疗,这样能最大限度降低复发风险;如果实在觉得吃力,至少也要做满九次,这是比较稳妥的方案。”

    大夫顿了顿,又拿出一张宣传单:“另外,国家现在有靶向治疗的政策,国产靶向药可以报销一半,费用能省不少。患者的情况符合条件,你们可以考虑试试,配合化疗,效果会更好。”

    父亲接过宣传单,手指在“报销一半”几个字上反复摩挲,却没说话。林阳看着大夫,轻声问:“大夫,要是继续做,会不会对身体造成负担?比如肝肾功能什么的。”

    大夫点了点头:“化疗药物多少会有副作用,尤其是多次化疗后,可能会对器官有影响,但我们会定期监测指标,有问题会及时调整。不过从目前来看,患者的耐受度还是不错的。”

    走出办公室,父亲和林阳站在走廊尽头。窗外的柳树已经抽出了新枝,嫩绿色的叶子在风里轻轻晃。“阳阳,你怎么看?”父亲先开了口,声音有点沉。

    “爸,我觉得不能再继续了。”林阳看着父亲,把强子妈妈的事说了出来,“强子他妈妈就是因为化疗次数太多,最后器官衰竭,还得了肺积水,走得特别遭罪。妈现在虽然恢复得不错,但咱们不能赌,万一出点事,咱们后悔都来不及。”

    父亲点了点头,眼底的担忧更重了:“我也是这么想的。你妈这几次化疗,看着恢复得好,可夜里还是会疼,有时候还说累。咱们治病是为了让她好好活着,要是为了做满次数,把身体搞垮了,反而得不偿失。”

    “而且,抗癌不是一时的事,是一辈子的事。”林阳补充道,“大夫说降低复发率,可要是身体扛不住,就算做满十二次,又有什么用?咱们得保证她的身体素质,心态好,生活质量高,才能长期跟病熬。”

    父亲拍了拍林阳的肩膀,眼里露出了点欣慰:“你说得对。咱们不能急于求成,得慢慢来。”

    回到病房时,母亲正靠在床头,手里拿着李阿姨织的帽子,看见他们进来,赶紧放下帽子:“大夫跟你们说啥了?是不是还要继续做化疗?”

    父亲走过去,坐在床边,握住她的手:“大夫建议再做几次,还说有靶向药可以报销。不过我跟阳阳商量了,觉得还是别继续了。”

    母亲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我听你们的。”

    “妈,您不觉得可惜吗?”林阳有点意外,“大夫说做满次数能降低复发率。”

    母亲笑了笑,伸手摸了摸林阳的头——她的手还有点凉,却很有力:“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我这几次化疗也熬过来了,知道有多难受。要是再继续,我怕我撑不住,反而给你们添麻烦。再说,你们说得对,抗癌是一辈子的事,我得留着力气,跟你们一起好好过日子,不是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