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2章 病在上焦
    上回书说到。龟厌险些跌下吊桥,却无意间想到了吊桥运物进城的方法。

    一时间,城外医者纷纷将那草药、粮食送到那吊桥之下。

    随那签办一声:

    “众儿郎,速去城门搬运,今晚饭食管饱!”

    城上那早就已经饿的眼睛发蓝的军士,一听得今晚有的饱饭,便是齐声高呼,欢天喜地的打开城门,蜂拥至那吊桥之下,奋力搬那堆积如山的麻包。

    这边兴高采烈,城下龟厌且是看那城内城外的热闹,却是一个眉头紧锁。

    这不是已经解决了吗?怎的心烦?

    倒是眼下的问题暂时解决了。

    然,自己这波人多是医者、各大药铺伙计,以及各寺院道观的出家人。随身携带物资本就不多,与那城中上万人的断粮断药,那就好比漏水的水笼头拿牙签去堵啊。

    索性到的最后,那些个城下之人,只得将身上带的干粮、酒水一并随那吊桥起落送进城去。

    见那是一番来来往往的搬货到城下热闹,然,对于一城之百姓的生死来说,就这点草药粮食,也是个杯水车薪尔。

    却在龟厌愁容满面之时,便听的身后递次高呼之声。细听来,却是有人高喊:

    “官兵来矣!”

    只此一呼便是引来众人百应,声可断河撼山。

    龟厌听罢欣喜,心道:城内有救矣!

    遂寻声望去,见远处锦旗招展,瞄眼细看了,且是那内东头的旗号!

    于是乎,又是一个心下疑惑。

    遂,低头思之:怎是内东头的来人,这朝廷赈灾的粮船却未先到?

    心下想罢,却又是一个释然。却笑了自家,城中缺粮,这粮草到了便罢,怎的还去计较一个先来后到?

    想罢便放下心来,催促众人前去接应。

    说这内东头本是皇家私产,怎的比那三司的镇粮来的还要快?

    还是那句话,谋略千言,决断者一人!

    有一个人说话算数,这事干的也爽快些。

    京中,三司与那太常寺就盖谁的印信,几方都想抢来功劳,相互揪扯了纠缠不清之时,那杨戬倒是个手快。

    得了官家手诏便是举了一路喊了手下采粮买药。

    以至于,那内廷司库大钱未到,撒了下人手,在那汴京城中连赊带骗的让人到得那药铺、米店。拿了黄绫往那麻包上一盖,遂,喊上一句“皇家采办”留下字据与那店家,找那内廷司库要账,这事就算起活!

    这些个药品粮秣也不过手,随即,让那米行,药店运至祥符码头,遣人押运了一路官船直奔姑苏。

    说这朝廷赈灾的粮草,怎会如此的慢麽?

    慢,且不是一般的慢。按照正常的流程来说。

    首先,这赈灾钱粮需“三司”审议,再放“讲义司”先行审核。

    然后,再交与“度支司”拨发各有司,各有司再行着员采买赈灾物资。

    物资采办完毕后,封包押印,再送到转运司。

    因为那会管漕运的转运司有“纲运簿记”制度。而且是“每纲配备”。

    再由转运司点清了物资,见了各个部门的签章,这才能委派人员押运。

    这些夯里琅珰的一通操作下来,这粮船才能出京。

    不过,只是正常情况下。

    那不正常的呢?

    别的不说,就这最后一个环节,“漕运”而言。

    朝廷设转运使总领漕务。主管官员多为六部侍郎兼任。

    各路,又分设转运判官,具体督办漕粮收储。

    漕运所经州县,设押纲官,专司漕船押运与途中稽查。

    这赈灾粮虽是出京,其中,但凡哪个环节出了闪失,别说赈灾了,船能不能到都成问题。

    咦?怎的还能出闪失?

    太能了!里又多了去了。签押不照,扣!重量不符,扣!标注货物不符,扣!包装不符合标准,扣!即便是人看着不顺眼,也扣!

    虽说只是个暂扣,也是让你不得一个清爽。而且,是照章办事,你也说不出来他的错处。

    这关系好的倒是好说,关系不好的,经常作对的,或者是不同属一个党的,能给你个爽快那才是个圈套!

    而且,漕司又分为“四司”,其中倒是一个两党争夺的焦点。基本上不是一个部门能说了算。任凭你跑断腿亦是于事无补。

    逼急了便是赏下一句“事务繁多,上吊且也是容我先喘口气吧!”

    但是,这种正常或不正常的情况且不止一个漕司,整个朝廷各部都这幅德行。

    如此倒是没地方说理去。那就上书弹劾了他!

    这话说的,大家都有嘴,都有直接向官家呈笺上报的权利,且不是你自己打小报告就能讨来便宜的。

    说这中间没有人协调麽?

    有,宰相便是。不过宋没有宰相一职,只有“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宰相之权。但是,又是个二府的制度。“左仆射”只能协调中书省下六部。

    调兵赈灾?那是枢密院的事。而且枢密院只管发兵。具体统兵权?那的归三衙。

    所以,这宰相之位的“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看似个位极人臣,其实的地位也是蛮尴尬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有没有能力好的宰相协调此类事情?

    倒是有,需有这三司、刑判、枢密、三衙经历之人从中协调。也就是这三个部门都熟悉。比如哲宗朝的章惇章子厚,此人便是独相一个也。

    处理天灾这般的突发事件,且是需要强大的前瞻性、预知性,和异于常人的组织、策划、执行能力。

    而且,能行得仗义,做得小人。亦也知道,这钱从哪来,到哪里去。

    各司条例,管辖如何,能做到烂熟于心,且有能知人善任,通晓物资钱粮统筹规划。

    什么事找什么人,可用之人在哪?手里有没有人才储备?这人能干什么样的事?需要什么样的支援?

    有了这些个条件之后,还要熟读律法,知道如何惩治奸小,宽严并济。

    又能识得轻重缓急,熟知各地状况。各路节度使、安抚使、指挥使的人脉关系。才能做到一个协调。因为军队各地都有屯军备粮、军粮储备。一旦灾情形成,各地驻军倒是赈灾方便且最直接有效。

    如此,没个几十年官场历练,和军政一体,强大到变态的人脉关系,断不可为之。

    且,如此行事倒是容易引起那检察部门的注意,如这御史台定会派员进行监察。

    一旦有人弹劾,这“大臣擅权”自那宋太祖之时,便是一个为人臣之大忌!

    别说什么“忠臣”因为赵匡胤这货原本就是个后周的“忠臣”,最后被部下“硬”给了一个“黄袍加身”。

    都是别人玩剩下的,再玩?就不是很礼貌了。

    等你赈完别人的灾了,你的灾难,便也是一个接踵而至。运气极好的,也得一个致仕。于野下,过那诗酒田园。

    但凡能在这些规则,和潜规则中生存下来,并且,还能有余力以民为重者,方可称为良相。

    且不是没事干处理几个贪官,审理几个冤案让百姓称之为“某某青天”了账。

    况且,这官员贪渎,百姓民、刑,均有各司审理案件。小点的有各地刑狱提刑,大点的还有开封府,大理寺。

    官员犯罪,有谏院、御史台。宗室作恶,有宗正寺。

    “上打昏君,下斩谗臣”这事,也只有戏文里面有。那玩意儿,跟现在的爽文差不多。哄一下脑子坏掉的人还行,暂时麻醉一下也不是不可。看多了,那叫一个毁人心智!

    而且北宋斩人犯,地方且是不能擅权。别说北宋,死刑这事,到现在地方也说了不算,必须经过最高法。

    需刑部下派提刑官到各地勘察无误后勾签,也叫勾决。

    而且,不是罪案罪大恶极者,不能就地问斩当时就给砍了。得等到秋后,给罪犯一个上诉的机会。

    遇到“临刑喊冤者不可斩”,还要发还地方重审。

    而这王公犯法自有宗正寺查办,官员贪腐且得有谏院收集证据,然后,交由御史台查办。

    那龙、虎、狗三口铡刀历史上有没有姑且不说。

    但凡从有法律开始,无论任何王朝那都是绝对的杜绝专权私刑。

    因为死刑也是有规定的,按律为之。

    恰恰是无论任何时候的律法首先是杜绝私刑的,因为私刑专权为法之大患也。

    即便是执法者再不要脸面,也得有所顾忌。且不敢如此明目张胆明火执仗的弄出个私刑杀人。

    话不多说,书归正传。

    此时那吕维倒是一个头两个大。

    那熟读的《罗织经》《度心术》在此倒是不太管用。

    那玩意儿在和平时期耍个心计斗个心眼,算计个谁,争权夺利还能有些个用处。

    但,在这灾、疫、战、乱之时且是一点用都全无啊!

    你去罗织敌人的罪行?不用你罗织便是一大堆。人家刀都砍到脖子了,你且去度他心下如何去想?

    开玩笑。倒是不用去猜,砍了你取了首级邀功!他看你的首级便是金钱,便是美女,便是封妻荫子。和你能从那圣贤之书中看到颜如玉、黄金屋一个道理,仅此而已。

    天灾?别说是你,现在的科学家绑在一起,都不能参透这天地到底是个什么脾气。

    那这诸如《罗织经》《度心术》此类之书便是糟粕?

    也不算吧?

    首先,我不承认文化有什么糟粕,只不过是人们对它的用处有了误解。

    读圣贤书,听孔孟之言倒是能让人道貌岸然,但丝毫不会妨碍他心下的那些男盗女娼。

    如此便是圣人之言教化不灵,大贤之书误人子弟乎?

    这话会说的,哲学的两面性不能强加到文化上吧?

    这是两码事。

    过去听过一个老“教授”的讲座,其间,此翁有言“儒家所倡之‘仁义礼智信’全是糟粕,是奴役人民的学说。应唾弃”。

    听到这里,我就想对那厮说:您老还真敢开牙!且不用全部唾弃,您能把前三项让我给唾弃了,我就能把你打的连你亲妈都不认识,你拜别不信?

    殴打年长之人为不知“仁”,持强凌弱为不知“义”,不敬长者为不知“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