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378章 北魏末权臣徐纥
    北魏末年,风云激荡,朝政在各方势力的倾轧下摇摇欲坠。在这一混乱的历史时期,有一人以其独特的发迹与衰败历程,成为那个时代政治乱象的生动写照,他便是徐纥。

    徐纥,字武伯,出身于乐安郡博昌县的寒门之家。在北魏那个极为看重家世门第的时代,寒门子弟想要出人头地,谈何容易。然而,徐纥自幼好学,对名理之学颇有钻研,且擅长文辞,凭借自身努力在察举孝廉中脱颖而出,对策及第后,被北魏高祖提拔为主书令史,由此踏入仕途,成为北魏官僚体系中最底层的一员。这看似是他平步青云的开端,却也饱含着寒门子弟在士族门阀主导的官场中挣扎求生的艰辛。

    初入官场,徐纥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敏锐性。当时,宣武帝的宠臣赵修权势滔天,徐纥看准时机,极力谄附赵修。在赵修的举荐下,他顺利升任中书舍人,后又迁任通直散骑侍郎,从一个微末小吏迅速跻身中枢机要部门,品级也得到大幅提升 。这段经历,不仅让徐纥尝到了攀附权贵的甜头,也深刻影响了他此后的政治生涯,使他认定权力的获取需依靠依附强者,道德与操守在官场进阶之路上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好景不长,赵修因恃宠骄恣、骄奢淫纵,引发众怒,最终倒台。徐纥作为赵修党羽,受到牵连,被流放至枹罕(今甘肃临夏)服苦役。这对徐纥来说无疑是沉重打击,流放途中,同行者大多死去,他却凭借顽强意志活了下来。在枹罕,徐纥并未一蹶不振,而是时刻关注着洛阳的政治局势,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宣武帝去世后,孝明帝即位,清河王元怿掌权。徐纥通过同乡贾思伯的引荐,成功投靠元怿,得以重返洛阳,担任黄门侍郎。重回权力中心的徐纥,深知自己地位不稳,于是在元怿面前极尽谄媚之能事,不仅卑躬屈膝,还利用自己的文辞能力,代元怿草拟文书、决断政务,逐渐成为元怿身边的得力助手,也借此巩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然而,北魏政坛风云变幻,正光元年(520年),胡太后被妹夫元叉与宦官刘腾发动政变囚禁,元怿也被诬陷谋反惨遭诛杀。徐纥审时度势,立刻抛弃元怿,转而投靠元叉。为表忠心,他自愿外放为雁门太守,远离权力核心,实则是在等待时机。在雁门任职期间,徐纥表面上兢兢业业处理政务,赢得当地百姓的好感,实则暗中结交元叉亲信,为自己日后重返洛阳铺路。

    随着元叉专权日久,其暴虐淫乱、失尽人心的行径愈发凸显,胡太后抓住机会,联合孝明帝发动政变,成功复位,元叉被赐死。徐纥凭借之前在地方积累的声誉,以及曾是元怿下属的身份,再次获得胡太后的重用,官复原职并兼任领军将军司马。此后,徐纥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历任中书舍人、给事黄门侍郎等要职,最终总摄中书、门下二省事务,军国诏令皆出自他手,成为北魏实际上的权臣。

    胡太后重新摄政后,徐纥深知要想长久保持权势,必须寻找更稳固的靠山。此时,胡太后的宠臣郑俨进入了他的视野。徐纥与郑俨一拍即合,结成政治同盟,时人谓之“徐郑”组合。郑俨凭借胡太后的宠信掌控后宫,徐纥则通过草拟诏令操纵朝政,两人互为表里,将朝廷大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势倾内外”。据《魏书》记载,徐纥“有机辩,善承颜色,终日处理公务不疲”,他在处理政务时确实展现出了过人的精力与才能。每当朝廷有紧急诏书需要起草,他能同时命令几个属吏执笔,自己则时而在地上踱步,时而卧于榻上,分别向每人口述诏书内容,几篇诏书很快就能完成,且条理清晰、合乎事理,连当时以文学着称的黄门侍郎王遵业、王诵等人,有时也不得不为他秉笔,听从他的指授。

    但在这勤政表象的背后,是徐纥对权力的极度贪婪。他利用手中职权,大肆卖官鬻爵,将朝廷官职明码标价,只要肯出钱,无论才能品行如何,皆可入朝为官,时人讽其行径如同“白昼劫贼”。他还妒贤嫉能,排斥异己,凡是对他权力构成威胁的人,或是不愿依附他的正直之士,皆被他想方设法打压排挤,使得北魏朝廷乌烟瘴气,政治愈发腐败黑暗。

    随着孝明帝元诩逐渐成年,他与胡太后之间的权力矛盾日益尖锐。孝明帝不满胡太后的专权,更对徐纥、郑俨等人把持朝政深感厌恶,试图夺回大权。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胡太后在徐纥、郑俨的怂恿下,开始系统性清除孝明帝的亲信势力。他们先是诬陷孝明帝的宠臣谷士恢谋反,将其处死;继而派人刺杀孝明帝身边的僧人海蜜多,以断绝孝明帝的耳目。面对母亲的步步紧逼,孝明帝忍无可忍,密召尔朱荣率军入京“清君侧”,企图借助外部势力铲除徐纥、郑俨等人。然而,消息不幸泄露,孝明帝陷入绝境。

    武泰元年(528年)二月,徐纥与郑俨眼见形势危急,为求自保,竟向胡太后献策:“若不早图,祸将及矣”。三人合谋后,徐纥亲自调制鸩酒,由胡太后强令孝明帝饮下,年仅十九岁的皇帝就此暴崩于显阳殿。这一弑君恶行彻底激化了北魏的统治危机,成为北魏走向覆灭的重要转折点。尔朱荣得知孝明帝被杀后,以“为孝明帝复仇”为名,起兵进逼洛阳,引发了震惊天下的“河阴之变”。胡太后与幼主元钊被沉河处死,两千余名北魏宗室及朝臣惨遭屠杀,北魏政权名存实亡,陷入了更加混乱的局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河阴之变”前夕,徐纥已预感到大祸临头。他深知自己罪孽深重,一旦落入尔朱荣手中,必死无疑。于是,他矫诏打开骅骝厩,盗取御马十匹,趁着夜色向东逃窜,投奔泰山太守羊侃。在羊侃帐下,徐纥故技重施,凭借自己的机辩之能,力劝羊侃反叛北魏,归附南朝梁。羊侃最终率部南投,但徐纥却在关键时刻临阵脱逃,独自渡江投奔梁武帝萧衍。

    在南朝,徐纥虽获授官职,却因名声狼藉,难以在当地立足。他的所作所为早已传遍大江南北,无论是北魏旧臣还是南朝新贵,都对他的为人不齿。徐纥在南朝的日子并不好过,最终在历史记载中销声匿迹,其结局成谜,无人知晓他最终魂归何处。

    徐纥的一生,宛如在权力的惊涛骇浪中苦苦挣扎的孤舟。他出身寒门,却怀揣着对权力的炽热渴望,毅然决然地踏上仕途之路。

    徐纥天资聪颖,机智过人,且文采斐然,这些优点在他初入官场时为他赢得了不少赞誉和机会。然而,他并未满足于靠真才实学来获取晋升,而是迅速领悟到权术的重要性,并毫不犹豫地将其运用到极致。

    在北魏末年的政治舞台上,徐纥如流星般短暂地闪耀。他凭借着自己的机敏和不择手段的权术,在官场上左右逢源,步步高升。然而,他的贪婪、谄媚与残忍也逐渐暴露无遗。

    徐纥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搜刮民脂民膏,对同僚和下属也是极尽谄媚之能事。他对上阿谀奉承,对下则专横跋扈,其手段之卑劣令人发指。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徐纥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无治理国家之大才,好小伎,专以谄媚为务。”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徐纥的本质——他虽然在权力的游戏中暂时得逞,但却缺乏真正治理国家的才能和品德。

    徐纥的所作所为不仅让他失去了人心,也加速了北魏的灭亡。他的故事,是北魏末年政局混乱、小人得志的一个典型写照。透过他的人生轨迹,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的黑暗与腐朽,感受到历史的无情与沧桑。

    喜欢徐氏略记请大家收藏:()徐氏略记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