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060章 北麓擒敌
    1060 章:北麓擒敌(至元四十六年秋巴图额尔敦轻骑追剿也速蒙哥)

    至元四十六年秋的杭爱山,巳时的阳光已褪去晨露的凉意,洒在刚光复的叛军据点外。巴图额尔敦正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目光扫过下方列阵的轻骑 —— 五千轻骑均是从虎卫与骑兵队中选出的精锐,战马是耐力极佳的草原黑鬃马,马蹄已裹上两层薄麻布(比攻坚时薄,兼顾静音与速度),士兵们卸下玄铁重甲,只穿轻便皮甲,腰间悬玄铁短刀,背上挎角弓,箭囊里插着二十支白桦木箭,每人怀中还揣着两块风干肉与一个水囊,无多余装备,尽显轻骑 “快追” 的特质。

    “也速蒙哥带残部约两百人,昨夜从杭爱山南侧的隐蔽小路逃遁,目标是阿尔泰山黑风口,投靠阿鲁台,” 巴图额尔敦手中握着探子脱脱刚送来的 “逃遁踪迹图”,图上用炭笔标注着叛军留下的马蹄印、丢弃的干粮袋位置,“小路穿松树林、过两道溪流,最终至杭爱山北麓的‘鹰嘴谷’—— 那里是通往黑风口的必经之路,谷口狭窄,易设伏合围。” 他将图递给身边的轻骑前锋百户合撒儿:“你带一千轻骑为前锋,沿踪迹追,每五里留一人标记路线,别跟太紧,防叛军回头设伏。”

    合撒儿躬身领命,翻身上马,手中的角弓斜挎在肩:“将军放心,前锋定能咬住叛军,不让他们跑远!” 巴图额尔敦又转向中军百户帖木格:“你带三千轻骑为中军,跟在前锋后三里,保持阵型,遇叛军小股抵抗,快速解决,别耽误追击;后卫百户脱脱,带一千轻骑,清理沿途叛军留下的哨卡,确保退路畅通。” 三名百户齐声应诺,轻骑们纷纷翻身上马,马鬃在风中扬起,皮甲与兵器的摩擦声,在据点外的空地上汇成一道凌厉的声响。

    此时,探子来报:“将军,叛军在松树林外丢弃了十余匹疲马,还留下不少带血的麻布(包扎伤口用的),看样子残部中不少人受伤,逃遁速度不快。” 巴图额尔敦眼中闪过锐光:“好!他们已是强弩之末,传我令,轻骑全速追击,务必在他们抵达鹰嘴谷前追上!” 号角声再次响起,五千轻骑如一道黑色洪流,朝着杭爱山南侧的小路奔去,马蹄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拉出长长的轨迹,追剿残敌的战斗,正式拉开序幕。

    追剿轻骑的精锐遴选,需围绕 “马术精湛、地形熟悉、应变灵活” 三大标准 —— 巴图额尔敦从虎卫与博罗的骑兵队中,筛选出五千轻骑,均是参与过三次以上草原作战、能在山地间快速骑行、擅长追踪与反追踪的老兵,还需通过 “马术测试” 与 “踪迹辨识” 考核,确保追剿时能循迹快追、应对突发情况,体现元代轻骑 “精锐化” 的选拔逻辑。

    马术测试在据点外的山地训练场进行 —— 场地模拟杭爱山的地形,设有陡坡、浅溪、矮丛等障碍,轻骑需在一刻钟内完成 “陡坡冲刺、溪流跨越、矮丛穿行” 三项动作,且战马不能失蹄、士兵不能掉落装备。巴图额尔敦坐在高台上,手持马鞭,盯着每一名测试者:“第三队左数第七人,陡坡冲刺时马速太慢,淘汰;第五队整体动作流畅,战马稳,全部留下。” 一名年轻轻骑在跨越溪流时,战马前蹄打滑,他立刻翻身下马,扶稳战马,却仍因 “失序” 被淘汰,他红着眼眶道:“将军,我还能追!” 巴图额尔敦摇头:“追剿需万无一失,你的马术还需练,去步兵队协助安民吧。” 最终,七千名参选者中,仅五千人通过测试,均是马术顶尖的老兵。

    踪迹辨识考核由探子脱脱负责 —— 他在训练场周围留下 “叛军逃遁踪迹”:模糊的马蹄印、半块发霉的青稞饼、带血的麻布碎片,轻骑需在半刻钟内辨识出踪迹方向、判断叛军人数与逃遁时间。“你们看,这马蹄印间距小,说明战马疲惫;青稞饼上的霉斑少,丢弃不超过两个时辰;血麻布的血迹未干,叛军有伤员,” 脱脱示范着,“能准确说出这些的,才算合格。” 一名老轻骑蹲下身,摸了摸马蹄印:“这是草原马的蹄印,约两百匹,方向朝杭爱山北麓,逃遁时间不到一个时辰。” 脱脱点头:“说得对,你合格。” 经过考核,五千轻骑均能精准辨识踪迹,为后续追剿打下基础。

    轻骑的分队配置也兼顾 “经验与梯队”—— 前锋选一千名 “探路老手”,多是曾担任探子的士兵,熟悉草原地形,擅长发现叛军的隐蔽哨卡;中军三千名是 “主力追剿队”,马术与战斗力均衡,能应对叛军的正面抵抗;后卫一千名是 “稳后队”,多是经验丰富的老卒,负责清理后路、保护补给,防止叛军迂回偷袭。“前锋要‘灵’,中军要‘快’,后卫要‘稳’,” 巴图额尔敦对三名百户道,“你们各司其职,才能追得紧、围得住。” 三名百户领命,各自整顿队伍,轻骑们按分队列阵,等待出发的号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最后,巴图额尔敦亲自检查轻骑的装备 —— 玄铁短刀需磨至 “吹毛断发”,角弓的弓弦需涂牛油(防崩断),箭囊里的箭矢需 “每支箭杆直、箭头锐”,战马的马蹄麻布需 “缠紧不松动”。他蹲下身,捏了捏一名轻骑的马蹄麻布:“这里松了,重新缠,不然跑起来会磨出血,影响速度。” 轻骑立刻解下麻布,重新缠绕,巴图额尔敦满意点头:“追剿是与时间赛跑,装备不能出任何差错,你们记住,咱们的目标是生擒也速蒙哥,别让他逃到黑风口。” 轻骑们齐声应诺,眼中满是坚定,只待号角响起,便奔赴追剿之路。

    轻骑装备的轻便化筹备,需贴合 “快追、轻装、实用” 原则 —— 从铠甲到兵器,从物资到战马护理,每一项都以 “减少负重、提升速度” 为核心,同时确保装备的实战性,避免因轻便而影响战斗力,体现元代轻骑 “简而不陋、轻而不弱” 的装备逻辑。

    铠甲选择 “单层轻便皮甲”—— 放弃之前攻坚用的玄铁重甲(重约三十斤),改用单层厚牛皮甲(重约五斤),甲片仅覆盖胸口、后背与肩颈,手臂与腿部无甲片,方便骑马时动作舒展。皮甲的边缘用皮绳缝紧,避免骑马时摩擦皮肤,甲面还涂了一层薄蜡(防水、防刮)。巴图额尔敦拿起一件皮甲,对工匠道:“皮甲的胸口处要加一层薄铁片(重约一斤),防叛军的短刀突袭,其他部位不用加,太重影响马速。” 工匠们立刻按要求修改,很快便完成五千件皮甲的调整,轻骑们穿上后,转动手臂、弯腰骑马,均无束缚感。

    兵器精简为 “短刀 + 角弓”—— 玄铁短刀长一尺五,刀身窄而锋利,适合近距离突袭,刀鞘缠三层布条(减少骑马时的金属碰撞声);角弓选草原牛角制成,拉力约五十斤,射程百丈,适合中距离拦截,箭囊里插二十支白桦木箭(箭杆轻、箭头锐,每支仅重三两),比普通箭矢轻一半。轻骑百户合撒儿试拉角弓:“这弓拉力正好,骑马时单手就能拉满,箭也轻,一次能带二十支,足够应对追剿。” 巴图额尔敦还要求,每把短刀的刀柄缠麻布(防滑),每个箭囊旁挂一个小皮袋(装火折子,用于夜间信号联络),确保兵器的实用性。

    物资携带 “极简且必要”—— 每人怀中揣两块风干肉(重约半斤,用盐腌制,耐饿)、一个羊皮水囊(装两斤水,水囊口用木塞塞紧,防漏水),无多余粮草;还携带一小卷麻绳(重约三两,用于捆缚俘虏)、一块羊皮(重约二两,可铺在马背上防滑,也可作临时包扎布)。张谦(粮草官)对巴图额尔敦道:“这样的物资,轻骑能携带三日,若追剿超过三日,需后续补给队跟进。” 巴图额尔敦道:“按探子情报,追至杭爱山北麓只需一日,三日物资足够,不用补给队,避免拖累速度。”

    战马护理侧重 “减负与防滑”—— 马蹄裹两层薄麻布(比攻坚时少一层,减少重量),麻布用麻绳系紧,接口藏在马蹄内侧;战马的鬃毛与尾巴修剪至一尺长(避免奔跑时被树枝缠绕);马背上只铺一层薄羊毛毯(重约一斤,防滑),无马鞍(普通马鞍重约五斤,放弃后可提升马速),轻骑们直接骑在羊毛毯上,用双腿夹紧马腹控制方向。兽医还检查了每匹战马的状态:“战马均是草原黑鬃马,耐力好,每日可奔行两百里,追剿叛军足够。” 巴图额尔敦亲自骑上一匹战马,绕场地跑了一圈,感受道:“无马鞍虽有点硌,但马速确实快,轻骑们多骑几次就能适应。”

    追剿路线的地形勘察与规划,需 “依叛军踪迹、顺地形走势”—— 探子队提前勘察杭爱山南侧至北麓的路线,标记出 “松树林陡坡、两道溪流、鹰嘴谷窄口” 等关键地形,规划 “前锋探路、中军跟进、后卫清障” 的路线节奏,避免因地形复杂而迷失方向或延误时间,体现元代轻骑 “循迹而追、因地而变” 的路线逻辑。

    地形勘察由脱脱带领十名探子完成 —— 他们沿叛军留下的马蹄印,从据点出发,深入杭爱山南侧小路:松树林陡坡长百丈,坡度约三十度,路面多碎石与树根,需慢速骑行;第一道溪流宽三丈、深一尺,水流平缓,可涉水通过;第二道溪流宽五丈、深两尺,水流较急,需找浅滩通过;最终至鹰嘴谷,谷口宽仅五丈,两侧是丈高的岩壁,谷内路面平坦,是合围的绝佳地点。探子们用炭笔在羊皮纸上画出路线图,标注每段地形的 “长度、坡度、通行时间”,还在溪流浅滩、陡坡平缓处做了标记(用白色石头摆箭头)。

    路线规划按 “分段定速” 展开 —— 松树林陡坡段:前锋慢速骑行(每刻钟行三里),派十名探子步行在前,清理路面的碎石与树根,防止战马失蹄;中军跟在前锋后三里,保持距离,避免拥堵;后卫在陡坡底部待命,清理后续可能出现的叛军哨卡。第一道溪流段:前锋快速涉水(每刻钟行五里),派五名探子先探水深,确认浅滩位置后,轻骑们排成一列,沿浅滩涉水,避免战马拥挤;中军与前锋间距缩短至两里,快速跟进。第二道溪流段:前锋找浅滩(水深一尺五),轻骑们下马,牵着战马涉水,避免水流冲倒战马;中军与后卫同步跟进,确保全员快速通过。鹰嘴谷段:前锋先抵谷口,隐蔽观察,若叛军已进入谷内,便设伏等待中军合围;若未进入,便继续追击,引叛军入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