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简知道傅偌清未来会成为中影的话事人,因此所以人家既然主动开口了,这个面子自然是要给的。
他可不是为了让对方欠他人情啊——主要大家都是体面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这种小事情就不用讲什么人情不人情了。
当然了,如果傅偌清自己非觉得欠了杨简一个大人情,那就和他杨简无关了,纯属人家主动要欠的。
杨简故作思忖片刻,才缓缓开口:“傅董,情况你也看到了,你这个时间点加入进来,大家的份额肯定都要被压缩……”
就在傅偌清以为这事没戏的时候,杨简却是话锋一转:“不过傅董是老朋友了,你既然开口,这面子还是要给。这样吧,我从天眼影业的份额里拿出5,傅董也没嫌少,上影的任董前段时间来bj出差,他来找我,我也只给了5的份额。”
傅偌清喜出望外,他是知道《火星救援》有多少家出品方的,在这个时候还能拿到5的份额,不错啦!
“多的我就不说了,都在酒里,我敬杨导一杯。”傅偌清举起酒杯,示意一下之后,一口就闷了。
《唐探》庆功宴结束的第二天,接着就是《火星救援》团队的碰头会。
天眼大厦一间宽敞的会议室内,二十几张熟悉或略显紧张的面孔围坐在巨大的黑胡桃木长桌旁。
杨简端坐于主位,目光沉静。
“人都齐了,我们开始吧。”
没有多余的寒暄,他简洁地宣布会议开始。
“好的,导演!本次项目研讨会的核心任务,是对前期科学顾问提出的几个关键场景的科学可行性进行最后的论证和拍板。”
会议在严谨而有序的氛围中推进。
宇航服的材料选择与制作工艺、火星车的动力系统设计、地火通讯延迟如何在戏剧性与真实性间取得平衡,以及涉及到的天体物理学、航天动力学、植物生理学、电化学、材料工程乃至复杂的计算机模拟技术……
原着小说与电影呈现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探讨这些科学设定的可行性与理论支撑。
一个个议题被提出、讨论,有的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案,比如宇航服的最终款式和制作方已经敲定;有的则仍在纠结——比如某些场景是否需要进行戏剧化处理、处理的尺度如何把握、观众接受度如何,都需要进行最终的确认。
杨简多数时候只是安静地听着,偶尔在面前的平板电脑上划动几下,或是端起手边那只温润的青花瓷茶杯,浅浅地啜一口。
然而,他那份沉静的存在感,却如同山岳般压在每个人的心头,他每一次微微的点头或不经意的蹙眉,都牵动着会议室里空气的流动。
主要是因为杨简还是小说的原着作者,大家任何一个质疑和反对,都是在反对杨简。
尽管知道杨简不是小气的人,可还是很有压力。
每当团队成员充分表达完各自的建议和想法后,杨简才会用简洁而富有逻辑的语言做出最终裁定,有时也会耐心解释如此决定的缘由。
会议进行到关键场景的讨论——风暴突袭阿西达里亚平原,神州号紧急升空,主角被遗弃。
巨大的投影幕布上铺展开火星阿西达里亚平原的地貌图,模拟的沙尘暴遮天蔽日,一艘标有神州号的飞船在狂暴气流中剧烈颠簸,画面极具冲击力。
“停一下!”一个略带沙哑却中气十足的声音响起。
坐在杨简右手边第三个位置的中年男人站了起来。
他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黑框眼镜的镜片在顶灯下反射着理性的光芒。他叫张荣桥,本次项目的科学顾问之一,更是华夏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
能请动这位国士级人物出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火星救援》作为华夏首部硬科幻巨制的名头。
张总工程师带着科学家特有的严谨,精准地点在投影幕布上那团象征风暴核心、剧烈翻滚的红色气旋中央。
“杨导,各位,我个人认为这里的戏剧化处理有些过度夸张了!”他的声音平和,但每个字都带着物理定律的分量,“火星风暴掀翻一艘准备充分、动力强劲的载人飞船?杨导,你是小说的作者,肯定清楚——火星的大气密度是多少?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仅仅百分之一!”
他环视一周,用更形象的比喻强调:“想象一下,在地球上,你把一台大功率工业风扇开到最大档,对着几张薄纸片猛吹,纸片会被轻易卷走。但如果你对着的是一块沉重的花岗岩呢?结果不言而喻。火星上那点稀薄得如同叹息的风,它凭什么能撼动‘神州号’这样一艘结构坚固、自重庞大的航天器?让它像狂风中的落叶般失控?这在物理学上是不可能的。”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让这份基于流体力学铁律的结论沉入每个人的脑海,目光最终重新聚焦在杨简身上,语气依旧严谨而平和:“即使设定风暴时速达到200公里,甚至400公里,它在火星稀薄大气中产生的实际冲击力,也远不足以对一艘设计精良的飞船构成致命威胁。这违背了基本的物理原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剧组的工作人员面面相觑,面露难色。
科学理论方面,权威科学家的话自然最具说服力。
然而,电影若完全拘泥于百分百的科学严谨,其观赏性和戏剧张力必然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变得索然无味。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杨简,等待着他的最终决断。
张总工的逻辑环环相扣,物理学定律像一座难以撼动的堡垒横亘在艺术创作之前。
杨简的目光终于从平板电脑屏幕上移开。他先是看向张总工,眼神中带着尊重,随后缓缓扫视了在场的每一位成员。
他修长的手指轻轻捏住了青花瓷茶杯的杯耳。
过了几个呼吸的沉默,他极其平稳地将杯子放回光洁的桌面上,没有发出一丝声响。
“张总工……”杨简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我非常理解您基于科学原理所提出的质疑,包括您刚才重点剖析的这个场景——风暴的形态结构、沙尘颗粒在低重力下的运动轨迹、飞船在模拟气流中颠簸的倾角、乃至镜头最终定格时,男主角头盔面罩上沙砾撞击的密度分布……”他的语速不疾不徐,对每一个技术细节都如数家珍,仿佛精确的手术刀在剖析问题核心。
“艺术不能完全凌驾于科学之上,但艺术也的确需要高于生活的表达。张总工,我并非要说服您改变科学立场,而是希望我们共同寻找一个平衡点——在确保电影核心故事精彩、观众体验震撼的前提下,如何最大程度地让影片所涉及的科学设定符合逻辑,经得起推敲。”
张总工闻言,镜片后的目光闪烁,陷入短暂的思考。
很快,他脸上露出一丝释然和理解。他明白了,对于一部面向大众的商业科幻电影来说,杨简所追求的平衡点才是正确的方向。
电影终究不是科普纪录片,只要大方向正确,核心逻辑自洽,一些必要的戏剧化处理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他本身也不是那种墨守成规、不懂变通的人,否则也无法成为重大航天工程的总工程师。
“杨导说得很有道理。”张总工微微颔首,表示了认可。
随着科学顾问不再坚持纯理论的绝对严谨,接下来的讨论环节便顺畅了许多。
大家围绕着如何合理化这个关键场景,提出了各种富有创意的技术细节补充和视觉呈现方案。
整整一天的研讨下来,《火星救援》剧本中涉及的所有关键科学设定都得到了充分论证和优化处理。
其实杨简在创作剧本之初就已经深思熟虑得思考过,今天的研讨会更多是查缺补漏,并为那些必要的戏剧化处理找到能让观众信服的科学解释或逻辑支撑:
引力弹弓变轨: 飞船返回火星救援时,利用地球引力进行加速变轨,通过动量交换实现高速飞行,即“引力弹弓”效应。
速度与对接:飞船逃离火星需达到第二宇宙速度(112 k/s),而环绕飞行仅需第一宇宙速度(36 k/s)。电影中因燃料不足无法减速,迫使杨简饰演的江阳将返回舱加速至第二宇宙速度实现惊险对接。
人工重力:飞船通过舱体旋转产生向心力,模拟重力环境,使宇航员可在舱内相对正常行走。原理基于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公式。
火星种植:男主角将栖息舱改造为温室,利用火星土壤(需杀菌处理)、人类粪便堆肥(需发酵降低微生物危害)及精密的水循环系统种植土豆。华夏航天局去年已成功在模拟火星土壤中培育出10余种植物。
制水:通过燃烧联氨(n?h?)分解出氢气,再与氧气结合生成水。现实中此法因联氨剧毒且易燃易爆风险较高,航天局更倾向于从火星地下冰层提取水分的方案。但电影中作为主角绝境求生的手段,逻辑上可行。
同位素电池:放射性同位素(钚-238)衰变产生热能并转化为电能(rtg),为探测设备供电。符合科学理论,安全防护层可有效防止辐射泄漏。
太阳能供电:飞船与火星车主要依赖大面积高效太阳能电池板供电。现实中空间站的太阳能阵列已能实现84–124千瓦发电量,支持长期任务。
锂电储能:太阳能电力储存于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组,供无光照时段使用。
《火星救援》的科技设定融合了航天动力学、植物生理学、电化学、材料工程及计算机模拟等多学科前沿理论,其核心科技大多基于航天局现有成熟技术或对未来技术合理的推演延伸。电影通过杨简饰演的男主角“解决一个问题,再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务实科学精神,巧妙地将高深理论转化为直观的生存智慧,必将成为硬科幻领域的典范之作。
会议尾声,张总工由衷感叹道:“杨导,实话说,《火星救援》剧本本身涉及的许多科学理论就已经非常扎实和准确了,我们这些科学顾问,感觉都有些多余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