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317章 庙堂之上
    泰昌三年四月十七日的北京,已经有了初夏的暖意。

    紫禁城太和殿的丹陛之下,文官武将分列两侧,朝服上的补子在阳光下泛着暗沉的光泽。

    朱常洛坐在龙椅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目光扫过阶下的群臣。御座之侧的铜鹤香炉里,檀香正袅袅升起,将整个大殿笼罩在一片肃穆的香气中。

    "诸位爱卿。"他开口时,殿内的窃窃私语瞬间平息,"方才接到军报,我大明三路大军已平定九州,正挥师北上,直逼大阪。"

    阶下响起一阵低低的骚动,不少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神色。户部尚书李廷机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神武,将士用命,此乃我大明之幸,天下之幸!"

    朱常洛微微颔首,却没有顺着他的话头往下说。他从龙椅上站起身,缓步走下丹陛,目光落在工部尚书曾省吾身上:"曾爱卿,年前吩咐的事,办得如何了?"

    曾省吾连忙出列:"回陛下,关于北上、南下、西进三条大驰道的勘舆绘图已全部完成,石料场和窑厂也已在沿途选址,只待陛下一声令下,便可开工。"

    "所需民夫呢?"

    曾省吾的额头渗出细汗:"回陛下,按原计划,需征调民夫三十万。但眼下北方刚经战乱,南方又要筹备海运,臣"

    "朕知道你的难处。"朱常洛打断他,转身面向群臣,"所以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议一件大事——如何从日本岛迁移人口,以解我大秦用工之需。"

    殿内顿时一片寂静,连檀香燃烧的噼啪声都清晰可闻。内阁大臣叶向高皱起眉头,上前道:"陛下,征伐日本已耗资巨万,若再迁移人口,恐国库难支啊。"

    "叶爱卿此言差矣。"

    朱常洛走到他面前,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你算算,征调一名民夫,一年要耗多少粮草?给多少工钱?若从日本迁来一户青壮,不仅能干活,还能垦荒种地,繁衍后代,这笔账孰优孰劣?"

    叶向高张了张嘴,却没能说出话来。他身后的兵部尚书叶梦熊上前道:"陛下圣明。只是日本距中原万里之遥,海运艰险,如何保证人口顺利抵达?"

    "这便是要议的第二件事。"

    朱常洛回到御座旁,拿起案上的一份奏折,"参谋部已拟定方案,从天津卫、登州、宁波三地调派商船百艘,每艘可载三百人,往返一次约需半月。按此计算,一年可迁移人口近八十万。"

    "八十万?"

    户部侍郎倒吸一口凉气,"陛下,安置如此多人口,需耗良田万顷,房屋数万间,国库"

    "国库国库,你就知道国库!"

    朱常洛把奏折往案上一拍,龙椅扶手被震得嗡嗡作响,"朕问你,辽东黑土地荒了多少?甘肃宁夏的戈壁滩能开垦多少?这些人口去了,不仅不用国库掏钱,还能给朝廷纳粮缴税,你怎么不算这笔账?"

    户部侍郎吓得跪倒在地,连声道:"臣愚钝,臣该死。"

    冷哼一声,目光转向户部尚书:"王爱卿,安置方案拟好了吗?"

    王城连忙出列:"回陛下,臣已拟定《外藩人口安置条例》。凡从日本迁来者,男丁十六至五十岁者编入农营,参与垦荒修路;女子十三至四十岁者编入织营,从事纺织;老弱病残者集中安置,由地方官府统一管理。"

    "赏罚呢?"

    "凡勤恳劳作、遵纪守法者,五年后可入明籍;若有反抗者,男子罚作苦役,女子没入官坊。"

    王部堂顿了顿,补充道,"臣还建议,将日本男女分营安置,避免其聚众生事。"

    泰昌皇帝点点头:"此法可行。但有一条,不得随意杀戮。这些人是来干活的,不是来受死的。"

    他话音刚落,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内侍总管匆匆跑进殿内,手里举着一份八百里加急的军报:"陛下,前方军报!"

    泰昌皇帝接过军报,展开一看,嘴角渐渐扬起笑意。他把军报递给身边的太监,朗声道:"萧爱卿奏报,已攻克大隅国,缴获粮草二十万石,俘虏男女三千余人。骆尚志、吴惟忠两部亦有捷报,九州岛已进入我大明版图!"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欢呼,群臣纷纷跪倒在地:"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常洛抬手示意众人平身,目光却落在殿外的天空上。他想起几年前在台湾的那个夜晚,自己站在城楼上,看着远处的篝火,萧如薰和自己讲着何时才能让中原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如今,他做到了,却又有了新的目标。

    "诸位爱卿。"他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朕要修的,不只是驰道,更是一个长治久安的天下。辽东要成为粮仓,西北要变成沃土,东南要富甲一方。而这一切,都需要人,需要无数双手去耕耘,去建造。"

    他走下丹陛,停在叶向高面前:"叶爱卿,你曾说过,百姓是水,朝廷是舟。如今朕要引水灌田,让这万里江山都郁郁葱葱,你说,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叶向高望着眼前这位年仅二十的帝王,突然觉得自己之前的担忧都显得多余。他躬身道:"陛下远见卓识,臣自愧不如。臣愿牵头,协调各部,务必将此事办妥。"

    "好!"

    朱常洛拍了拍他的肩膀,"内阁负责统筹,参谋部调派船只,民政部制定细则,财政部拨款调度,工部准备工具。朕给你们三个月时间,务必让第一批日本移民在秋收前抵达辽东。"

    群臣齐声应道:"臣等遵旨!"

    散朝后,朱常洛独自留在太和殿内。夕阳透过窗棂照进来,在金砖地面上投下长长的光影。他走到一幅巨大的舆图前,手指从北京一路划到日本列岛。

    "若要华夏长治久安,必除东南之患。如今日本已在我股掌之中,这天下,该换个活法了。"

    舆图上的日本岛像条蜷缩的蚕虫,而大明的疆域则像片广袤的桑叶。朱常洛看着萧如薰留下来的舆图,在辽东、甘肃、广东三地圈了圈,又在日本岛上画了个大大的叉。

    "来人。"

    李进忠连忙走进来:"陛下有何吩咐?"

    "传朕旨意,命晋王率锦衣卫赴日本,协助军队遴选移民。"

    朱常洛顿了顿,补充道,"告诉晋王,凡有一技之长者,不论男女老少,皆优先带回。尤其是工匠、医师、农桑能手,若有反抗者,格杀勿论。"

    "奴才遵旨。"

    大殿内又恢复了寂静。

    朱常洛望着舆图上的万里江山,突然想起小时候在大本堂听先生讲的故事。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商汤伐桀,网开一面;武王伐纣,放牛归马。自古帝王,或治世,或乱世,或兴邦,或亡国。

    而萧如薰要他做的,是开天辟地。

    "陛下,夜深了。"

    内侍总管轻声提醒。

    朱常洛回过神,发现夕阳早已落下,殿内已亮起宫灯。他点点头:"摆驾乾清宫。"

    走出太和殿时,夜风带着一丝凉意吹来。他抬头望向天空,只见繁星满天,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还很多,但他不急。

    因为他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人手,有的是改变这天下的决心。

    三日后,天津卫的港口已是一片繁忙景象。

    数十艘商船整齐地停靠在码头,工匠们正在加班加点地改造船舱,将原本运货的空间隔成一个个狭小的隔间。士兵们荷枪实弹地巡逻,眼神警惕地盯着每一个进出港口的人。

    "都给老子快点!"工部郎中拿着鞭子,催促着搬运木板的民夫,"陛下有旨,五日内必须完工,误了工期,谁也担待不起!"

    民夫们不敢怠慢,加快了手中的动作。他们中有不少是从山东、河北招来的流民,听说能给朝廷干活,不仅管饭,还有工钱,都争先恐后地赶来。

    "张大哥,你说这是要运啥啊?"一个年轻民夫擦着汗问道。

    被称为张大哥的汉子啐了口唾沫:"还能是啥?听说是去日本拉人。"

    "拉人?"年轻人瞪大了眼睛,"拉那些倭寇回来干啥?"

    "干啥?修路呗。"张大哥指了指远处堆放的石料,"听说要修三条大驰道,从北京一直修到天边去。这么大的活,光靠咱们可不够。"

    年轻人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突然看到一队士兵押着十几个穿着和服的男女走过来。那些人的头发都被剃得乱七八糟,脸上满是惊恐,像牲口一样被赶上船。

    "这就是从日本抓来的?"年轻人小声问道。

    张大哥点点头,压低声音:"听说都是些细皮嫩肉的娘们,还有壮实的汉子。朝廷说了,只要好好干活,就能活命,干得好还能入籍呢。"

    "入籍?"年轻人笑了,"谁愿意要这些倭寇入籍啊。"

    "你懂个屁。"张大哥拍了拍他的肩膀,"朝廷要的不是他们的人,是他们的力气。你想想,等路修好了,粮种好了,咱们的日子是不是能好过点?"

    年轻人愣了愣,望着那些被赶上船的日本男女,突然觉得他们也没那么可恨了。

    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大阪城,丰臣秀次正对着地图唉声叹气。

    石田三成站在他身后,手里拿着一份从明军营地截获的布告。布告上用日文写着:凡献城投降者,免死;凡抵抗者,屠城。落款处,是萧如薰的朱印。

    "大人,明军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石田三成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他们不仅要占领土地,还要掳掠人口。"

    丰臣秀次猛地抬起头:"他们要把日本人都抓走?"

    "恐怕是这样。"石田三成指着布告上的另一段,"上面说,要把青壮男女都带回中原,老弱病残就地安置。这分明是要掏空日本的根基。"

    丰臣秀次瘫坐在地,喃喃道:"完了,一切都完了"

    石田三成没有说话,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港口。那里停泊着几艘明军的战船,桅杆上的龙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他知道,用不了多久,那些战船就会装满从日本掳掠的人口,驶向遥远的中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