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376章 账火不熄,信路自燃
    炭火将熄时,陈子元的指尖在残卷某行密文中顿住。

    那行字夹在"秋籴三石"的账例旁,原是郑元礼用朱笔点的句读,此刻在他反复摩挲下,竟泛出极淡的靛青——是用紫草汁混蜂蜡写的隐文。

    他取过火折子轻轻一燎,蜡融处显出八个小字:"记虚以惑上,避实以盗粮"。

    "原来如此。"他低笑一声,指节叩了叩案几。

    案角的沙漏正漏下最后几粒沙,映得"盗粮"二字像两把淬毒的刀。

    郑元礼当年做敦煌仓曹时,表面推行"实账法"博清名,暗里早把这套"虚虚实实"的把戏传给了徒孙郑玿——这才是豪族能十年贪墨而不被查的根本。

    帐外传来更鼓,三更已过。

    陈子元将残卷卷成筒,对着烛火照了照,确认所有隐纹都已显形,这才扬声唤:"苏稚。"

    布帘掀起时带进一丝寒气。

    苏稚裹着靛青棉袍进来,腕间还沾着红票防伪用的金箔粉,见他摊开的残卷,眼尾微微一挑:"要拓隐纹?"

    "嗯。"陈子元推过一方檀木匣,"用你新制的蝉翼纸,墨要调得淡些——这些符号不是罪证,是镜子。"他指腹划过"记虚避实"四字,"照一照,便知良法若失了轨,会成什么模样。"

    苏稚没接话,只解下腰间的铜尺量了量残卷尺寸。

    她的手指因长期打磨母模有些变形,指节却稳得像刻刀,摊纸、压镇尺、蘸墨的动作连贯如流水。

    烛火在她发间的银簪上跳动,映得她垂落的眼睫投下扇形的影:"明早辰时前拓好。"

    "不急。"陈子元把火盆往她脚边推了推,"周稚那边要的是图谱,你慢慢弄。"他顿了顿,又补了句,"拓完在卷尾加批注:'此非贼术,乃警钟——信若无律,良法亦成恶器。

    '用你的小楷。"

    苏稚抬头看他,眼底浮起极淡的笑意:"先生是要让后来者知道,防的不是做账的手,是人心的贪。"她低头时,银簪轻晃,"知道了。"

    布帘再次落下时,晨光已漫过帐帘。

    陈子元揉了揉发涩的眼睛,将拓好的隐纹图收进锦囊,刚要唤徐晃传周稚,就见帐外传来清脆的问话:"陈先生起了么?

    《信归图谱》的沙盘我让学徒们搬去市集了,墨鉴液也带了三坛——"

    周稚掀帘进来,发辫上沾着星点雪屑,腰间挂着个牛皮囊,鼓囊囊的不知装了什么。

    她今日没穿火政塾的玄色学徒服,换了件洗得发白的青布衫,倒像个寻常人家的小娘子。

    见他手里的锦囊,眼睛一亮:"可是裴先生的残卷?"

    "给。"陈子元把锦囊递给她,"隐纹拓了,你编进新版图谱里。

    今日讲学,不宣朝廷令,不揭郑玿罪,只讲红票的来路去脉。"他指了指她腰间的皮囊,"那里面是?"

    "假票。"周稚拍了拍皮囊,嘴角扬起锋利的弧度,"前日从境外商队截的,墨鉴液一泡准显蓝纹。

    先生说要让百姓自己看出破绽——"她突然压低声音,"我让人在沙市里放了话,说今日能亲眼见假票现形。"

    陈子元挑眉:"好手段。"他从案头取过一方玉牌,"若有人问起背后的道理,便说'信归其主,主需知轨'。"

    敦煌东市的日头刚爬上城墙时,周稚的"信归讲台"已围了三层人。

    她站在张八仙桌上,脚下摆着沙盘:桑树皮泡在陶瓮里,纸浆在竹帘上滤成薄片;母模是块涂了红漆的木板,火漆印模用蜜蜡捏了个大概;最醒目的是个玻璃罩子,里面锁着半张真红票,边角还沾着粮库的麸皮。

    "阿公您瞧,"她弯腰对前排的白胡子老头笑,"这红票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桑木要泡七七四十九天,纸浆要搅得像米汤,母模刻坏三回才能成——"她拿起块桑皮在手里搓,"您说,这票子费了多少匠人的手?"

    人群里有人应:"费手!我家小子在纸坊当学徒,手上全是泡!"

    "对喽。"周稚拿起母模,"刻模的师傅更狠,眼睛贴在石头上,刻坏一个模子,三个月的工钱就没了——为啥?

    就为让您拿票兑粮时,能认准这方印。"她突然提高声音,"可要是有人偷了模子,刻了假票"

    她从皮囊里取出那张假票,举得老高。

    人群里响起抽气声——那票子红得发艳,比真票还鲜亮。

    周稚没说话,只端起一坛墨鉴液,当着所有人的面把假票浸了进去。

    水面先是泛起浑浊的黄,接着,一道极细的蓝纹从票角爬出来,像条小蛇,慢慢盘成半枚羊角。

    "断角!"不知谁喊了一嗓子。

    满场死寂。

    周稚伸手捞起票子,蓝纹在湿纸上愈发清晰:"这是郑老仓曹当年刻母模时,偷偷在模子上留的记号——他怕徒子徒孙学歪了,特意用紫草汁掺在红泥里。"她的声音放得很轻,"可他徒弟郑玿,把这记号变成了偷粮的钥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有人挤到台前,是个穿粗布短打的汉子,手里攥着半张旧票:"女先生,我这票子能验么?"

    周稚接过票子,浸进另一个坛里。

    水面清得像镜子,什么都没冒出来。

    汉子突然抹了把脸,声音哽咽:"我家那口子,去年为这票子跟粮官吵,被推到雪地里原来票子是真的"

    人群骚动起来。

    周稚刚要说话,就见人堆里挤出个穿旧儒服的老者,灰白的胡须沾着星点唾沫:"女先生且慢!"

    是陆明简。

    他昨日还穿着洗得发白的青衫,今日却换了件半旧的玄色襕衫,腰间系着敦煌学宫的玉鱼符——那是他被贬前的官服。

    见周稚看过来,他拱了拱手,眼角的皱纹里全是笑:"老朽陆明简,有句话想单独跟女先生说。"

    日头偏西时,陆明简跟着周稚回到火政塾。

    他摸着案上的《边郡账律》残本,指节在"失察"二字旁停了停:"我当年被贬,是因为状告敦煌太守私吞赈灾粮。

    可公堂上,我拿不出账册,只凭几个百姓的口供"他突然抬头,眼里有光在跳,"今日看女先生讲学,才明白——善念要成善法,得有个框子。"

    "学宫还剩二十几个旧吏,"他从怀里掏出个布包,层层打开是卷发黄的案卷,"这是我当年的状纸,上面有太守的朱批,有粮库的空账页女先生若不嫌弃,我想把这些编成'程序失序'的案例,放进新教材里。"

    周稚接过案卷,指尖触到纸页上的泪痕:"陆先生"

    "叫我陆祭酒。"陆明简拍了拍她的手背,"学宫的牌子,该重新挂起来了。"

    归民算统领处,赵弘正对着算盘拨珠子。

    门帘一掀,个小吏跑进来,手里举着张纸:"统领!

    西市西市有户卖胡饼的老张,在门上贴了张纸,写着'本店收票必验墨鉴,假票一概不接'!"

    赵弘的算盘珠子"啪"地掉了一颗。

    他弯腰去捡,余光瞥见小吏手里的纸角——是朱笔写的"验信告示",字迹歪歪扭扭,倒比官文还精神。

    "还有呢?"他直起身子,声音发哑。

    "隔壁卖毡毯的王娘子,跟着也贴了。"小吏喘着气,"说是听了火政塾的讲,才知道假票能验出来"

    赵弘没说话,只是盯着窗外。

    敦煌的风卷着残雪掠过屋檐,他听见远远的市声里,有人在喊:"哎,你家的票子验过没?"归民算统领处的油灯结了灯花,赵弘的算盘珠子在案上滚出半道弧,最后停在"二"的位置——那是名单上金城豪族旧账房的数目。

    他捏着名单的手微微发颤,纸角被指节压出褶皱,墨迹在昏黄灯光下泛着青灰。

    "统领?"小吏缩着脖子站在门口,哈出的白气在门框上凝成霜,"要要把这俩老账房的名字报给火政塾么?"

    赵弘没答话,食指缓缓划过名单上"张守义陈有年"两个名字。

    张守义他认得,去年秋粮案里替豪族改了七本账册;陈有年更绝,用粟米灰混在墨里写虚账,查账时一沾潮气就化得干干净净。

    此刻这两个名字旁,歪歪扭扭画着"胡饼毡毯"的小图——是学徒们按商户行当做的标记。

    "报什么。"他突然笑了,笑声震得算盘珠子"哗啦啦"响,"把他们的店面位置标在敦煌舆图上,再派三个学徒,每日辰时、申时各记一次客流。"他从袖中摸出块枣泥糕,掰成两半递过去,"去西市买碗热羊汤,跟老张头说,他贴的告示字儿歪,倒比官文实在。"

    小吏接过糕,鼻尖发红地跑了。

    赵弘望着他的背影,突然想起三年前在新野,他跟着刘备搬粮,百姓排着队领米,有个老妇攥着半张破票子哭:"这是我儿子当兵的饷票,咋就兑不着粮?"那时他只会蹲在地上替她擦眼泪,现在他能让人把验票的法子刻进木牌,挂在每个粮铺门口。

    "统领!火政塾苏先生让人来传话,伪模教具做好了!"

    话音未落,赵弘已掀开门帘冲了出去。

    敦煌的夜风卷着雪粒子打在脸上,他却觉得浑身发烫——苏稚的伪模教具,他等了整整七日。

    火政塾的讲舍里,苏稚正用铜镊子夹着半枚红票。

    她今日没戴银簪,长发用麻绳随意束着,发梢沾着木屑——定是在刻模时太专注。

    案上摆着两套母模,一套朱漆发亮,边缘刻着细密的云纹;另一套颜色发乌,羊头角尖缺了米粒大的一块。

    "看这里。"她举起伪模,对着烛火,"真模用的是敦煌南山的青檀木,木纹顺,下刀稳。"她取过真模压在新纸,红印如血,边缘整齐得像裁过的锦缎,"伪模是杂木拼的,柳木软,槐木硬,压印时受力不均——"她示意学徒用伪模再压一次,纸面上的红印果然在羊角处裂开细缝,"就这儿,裂纹里能渗墨鉴液,蓝痕自己就爬出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