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718章 全能通才:沈括的大宋百科传奇
    第一章 钱塘少年的格物初心

    宋仁宗庆历年间的一个夏夜,钱塘县城的沈家书斋还亮着灯。十四岁的沈括趴在案前,手里捏着根竹片,正对着一碗清水摆弄。碗里浮着枚铜钱,他一会儿垫高碗沿,一会儿调整竹片角度,额头上渗着汗珠。

    “括儿,都三更了还不睡?”父亲沈周推门进来,手里端着碗莲子羹。他刚从泉州知州任上告假回家,看着儿子痴迷的样子,无奈地摇摇头。

    沈括头也不抬:“爹,您看!铜钱明明沉在碗底,可从这个角度看,它就像浮起来一样!这是为啥?”他挪动竹片,铜钱在水里的影子忽沉忽浮。

    沈周放下碗,蹲在儿子身边:“这是光的折射道理。就像咱们看水里的鱼,实际位置总比看到的深。”他指着窗外,“明天带你去钱塘江看潮,那里的潮汐更有意思。”

    第二天一早,沈括跟着父亲来到钱塘江边。潮水还没到,渔民们正在修补渔网。沈括蹲在滩涂边,用树枝测量水痕,问老渔民:“大伯,潮水每天都这个时候来吗?”

    老渔民笑道:“后生仔,潮水跟着月亮走呢!月初月中潮最大,刮风下雨也会变。”

    正说着,远处传来隆隆声,像万马奔腾。潮水白花花地涌来,拍在岸上溅起丈高水花。沈括盯着潮水进退的轨迹,手里的树枝飞快记录着,连裤脚被打湿都没察觉。回家后,他把观测到的潮汐时间、高度一笔笔记在本子上,还画了示意图。

    沈括的母亲许氏是着名学者许洞的女儿,见儿子痴迷这些“杂学”,非但不反对,还找来《九章算术》《水经注》给他看。“学问不分高低,能明白道理就是真学问。”她教沈括算圆周率,用算筹摆出复杂的算式。

    十五岁那年,沈括随父亲到泉州赴任。泉州港的外国商船让他大开眼界,他跟着阿拉伯商人学天文历法,看他们用星盘导航;向造船工匠请教船体结构,蹲在船坞里看工匠们拼接龙骨。有次为了弄清船舵的原理,他跟着商船出海三天,回来时晒得黝黑,却捧着画满图纸的本子笑得开心。

    父亲同僚见他整天“不务正业”,劝沈周:“沈知州,孩子该好好读经书考科举,总摆弄这些奇技淫巧没前途。”

    沈周却摆摆手:“括儿心里有数。”他不知道,这些看似无用的学问,日后会成为大宋最珍贵的财富。

    第二章 治世能臣的实干锋芒

    嘉佑八年,沈括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扬州司理参军。第一次升堂审案,被告是个偷了官粮的仓吏,按律该杖责八十。沈括却发现仓廪的量具刻度不准,斗比标准大出一成。

    “等一下!”他让人取来标准量具,当众比对,“这斗比规定的大,仓吏按此收粮,百姓实际多交了粮食。他偷粮固然不对,但根源在量具失准。”

    他当即上书转运使,请求重新校准全州量具。转运使起初不耐烦,沈括带着量具和账本找上门,一笔笔算清误差导致的粮损:“全州每年因此多收百姓粮食三千石,少缴国库一千石,必须整改!”

    转运使被他算得哑口无言,只好批准。沈括带着工匠校准量具,刻上标准刻度,还编了本《衡器校准法》发到各县。扬州百姓再也不用多交粮食,都称他“沈青天”。

    治平三年,沈括调任昭文馆编校。他利用职务之便,通读皇家藏书,尤其痴迷天文历法。当时的《崇天历》预测日食总有误差,沈括带着浑仪在司天监观测,连续三个月记录日月运行轨迹,发现是历法的回归年计算有误。

    他写成《熙宁历议》,请求修订历法。司天监监正杨纬嘲笑他:“沈编校还是管好文书吧,历法是天文学家的事。”

    沈括不争辩,每天带着观测记录到政事堂等王安石。王安石正在推行新法,见他执着,接过手稿翻看。里面密密麻麻的观测数据、精确的计算公式,让王安石眼前一亮:“子容(沈括字)有真才实学!准你修订历法。”

    熙宁五年,沈括任提举司天监,主持修订新历。他罢免了六个只会混日子的旧历官,提拔平民天文学家卫朴。有人反对:“卫朴是市井小民,怎能参与修历?”

    沈括拿出卫朴的历法计算稿:“他的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比古历精确三倍。历法讲的是精准,不是出身。”

    在他主持下,新历《奉元历》修成,预测日食误差不超过一寸,是当时最精确的历法。颁行那天,沈括站在司天监的观星台上,看着新历牌被挂起,心里比中进士还高兴。

    同年,沈括奉命疏浚汴河。汴河泥沙淤积,航运不畅,之前的官员只会派人挖泥,过段时间又堵了。沈括带着工匠沿汴河测量,用“分层筑堰法”计算淤泥厚度,发现是上游水土流失导致。

    他不是简单挖泥,而是在上游修梯田、种树木固土,在河道设水闸控制流速。工程竣工后,汴河航运通畅,十年没再淤积。负责工程的太监惊叹:“沈大人这法子,比光挖泥省了几万两银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三章 军事奇才的边关经略

    熙宁七年,辽朝派使者来争河东地界,声称黄嵬山一带是辽国领土。朝廷派去的使者都被辽使问倒,王安石推荐沈括:“子容懂地理,善辩论,让他去。”

    沈括接到任务,连夜查阅枢密院的档案,找到北宋与辽国签订的《澶渊之盟》原件,上面明确标注黄嵬山是宋辽界山,山南属宋,山北属辽。他把地图、盟约抄录成册,带着去见辽使。

    辽使耶律荣拿出辽国地图,指着黄嵬山说:“此山自古属辽,沈大人不要强辩。”

    沈括展开带来的地图,指着盟约原文:“耶律大人请看,盟约白纸黑字写着界山位置。你们的地图把山南迁了三里,是何道理?”他拿出历代边界石碑拓片,“这些石碑现在还在山南,难道会自己长腿跑到辽国去?”

    耶律荣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好灰溜溜回国。沈括趁机绘制《天下州县图》,详细标注边界地形,为朝廷保住了数百里土地。宋神宗称赞:“沈括一席话,胜过十万兵!”

    熙宁九年,沈括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延安对抗西夏。刚到任就遇上西夏军来犯,西夏大将梁永能率三万骑兵围攻永乐城。

    将领们主张出城迎战,沈括登上城楼观察:“西夏军是骑兵,城外平原利于他们冲锋。我们据城死守,派轻骑袭扰粮道。”

    他让人在城头架设床子弩,又组织百姓制作滚石擂木。西夏军攻城时,床子弩射出的铁箭能穿透铠甲,滚石擂木砸得西夏兵人仰马翻。沈括亲自擂鼓助威,守军士气大振,连续击退七次进攻。

    同时,他派副将种谔率五千轻骑绕到西夏军后方,烧毁他们的粮草。梁永能见粮草被烧,攻城不下,只好撤退。沈括趁机追击,斩获三千首级,缴获战马五千匹。

    永乐城保卫战后,沈括没有松懈。他发现宋军武器落后,西夏的神臂弓射程比宋军弓箭远一倍。沈括找到被俘的西夏工匠,耐心劝说,让他们传授神臂弓制作技术。

    他亲自研究改进,在弓臂上加了竹片增强弹性,用牛角加固弓弦,射程又增加了三十步。新造的神臂弓装备部队后,宋军在射箭比试中完胜西夏军。沈括还编了《修城法式条约》,详细规定城墙高度、厚度、箭楼位置,延安城防成了西夏军无法逾越的屏障。

    驻守延安期间,沈括走遍边关,记录山川地形、民俗风情,写成《使辽图抄》《边州阵法》。他发现陕北的石油可以燃烧,比木炭更耐用,就组织百姓开采,用于军队做饭、照明。他在《梦溪笔谈》里写下:“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这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石油用途的文字。

    第四章 科学巨匠的百科全书

    元丰五年,沈括因永乐城之战失利被贬为随州团练副使。虽然仕途受挫,但他没有消沉,把全部精力投入着书立说。在随州的简陋住处,他把多年积累的笔记整理成册,这就是后来的《梦溪笔谈》。

    每天清晨,沈括就坐在窗前写作,妻子张氏帮他研墨、抄写。他的笔记内容包罗万象:数学上的“隙积术”(高阶等差级数求和)、“会圆术”(弧长计算);物理上的磁偏角发现、凹面镜成像原理;化学上的胆矾炼铜、灌钢法记载;天文上的五星运动规律、陨石成分分析……

    有天张氏端来汤药,见他在画活字印刷的木模,笑道:“别人被贬都愁眉苦脸,你倒好,天天摆弄这些。”

    沈括放下刻刀:“这些都是宝贝啊!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太了不起了,我要把它记下来,让更多人会用。”他详细记录活字制作流程,还改进了排版方法,用铁板、松脂固定活字,提高印刷效率。

    被贬到润州后,沈括在梦溪园盖了间书房,继续写作。附近的工匠、农夫常来请教问题:铁匠问如何提高铁器硬度,他讲淬火技术;农夫问如何改良农具,他画曲辕犁图纸;医生问草药特性,他拿出自己编的《良方》手稿。

    有个老木匠看不懂建筑图纸,沈括就用竹片做成立体模型,演示房屋结构:“你看,这斗拱要这样咬合才结实,屋檐要出挑三尺才能挡雨。”老木匠茅塞顿开,按他的方法盖房,房子又结实又美观。

    沈括还记录了大量民间发明:喻皓的《木经》、高超的合龙堵口法、僧怀丙的打捞铁牛技术……他说:“能人在民间,这些技艺不能失传。”有人嘲笑他收录“雕虫小技”,他反驳:“衣食住行、农耕水利,哪样离得开这些‘小技’?”

    元佑七年,《梦溪笔谈》定稿,共二十六卷,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医学、工程技术等几十个领域,被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书成那天,沈括邀请润州的工匠、农夫到梦溪园做客,把书念给他们听。当听到自己的发明被记录在册,老工匠们激动得落泪。

    除了《梦溪笔谈》,沈括还着有《长兴集》《苏沈良方》《天下州县图》等几十部着作。他的《苏沈良方》收录了一千多个药方,详细记录药材炮制方法、服用剂量,其中“秋石方”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性激素提取方法。《天下州县图》是当时最精确的全国地图,用比例尺绘制,还标注了地形海拔,比欧洲早了三百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