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一百四十七章 再开个铺子
    十九桌席面,上菜也得安排不少人手,幸亏主家派了几个丫鬟来帮忙,才分配地过来。

    之前买来的盘子数量不够,沈云姝和大姑又去按着菜单添了不少青白瓷盘和瓷汤盆,今儿菜单里一道水煮牛肉,一道羹汤都要用大汤碗,还要补够小饭碗的数。

    做这全包席面的生意就器具准备来说,一般人就付不起这成本。

    席面的菜本就合主家喜好,几道主打菜好吃又体面,这回特别受欢迎的是八宝葫芦鸭。上菜的时候,绑成葫芦造型的酱红色整鸭就引得席间一片惊奇。再稍稍讲解,听得制作如何繁琐,里头馅料如何丰富,最后一碗酱汁淋在上头,像琥珀一样透明晶亮,都有些不忍心下筷子。

    羊排也很不错,这样的烹制手法不多见,又被沈云姝弄了西式的考究摆盘,用青酱在白瓷盘子上抹了纹路。烤得焦嫩多汁的羊排,小孩子也能啃得动,配上中式青酱,也合大人的口味。这道菜上来不久就被消灭一空了。

    最后一道豆腐羹上完,灶房里终于可以松口气,只管把东西收一收。

    每道菜还富余了一份,但她们是不吃的,掏出带来的馒头啃一啃,顶个饿就行了,回去再说。

    大致收拾一遍,众人都坐着歇了一会,说说话。前头宴席结束,就赶紧起身去收拾碗筷,桌椅擦干净摞起来,等着田叔他们到了再运到车上。

    开水早就备好,碗筷拿回来迅速过水冲洗收拾干净。

    沈云姝留心了下,一桌八人十道菜,基本没有剩下,骨头泔水也只倒出一小桶,看来菜品味道很合口味。

    其实这才是她们最大的优势,大姑对调味的把握非常精准,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这些新鲜但不算高档食材的美味。

    朱家夫人送完客人来结账,脸上喜气洋洋,说今儿客人都夸菜色好,都是头一回见,还好吃,还与她打听哪里请来的大厨。又说那道拔丝林檎果孩子们都喜欢极了,甚至不肯分给大人尝。

    朱夫人满意了,结账也痛快。

    十九桌总共五十七两银子,食材大部分是村里拿的,只猪肉和藕还有些用量少的佐料等是外买的,每桌花了约摸八百文。

    再加上给田婶她们和老丁头一人五十文的工钱,大姑留在手里的能有四十两上下。

    这个价钱差不多符合沈云姝的期望,大姑这手艺以后定然会越来越走俏,工钱不能定低了。

    碗筷洗好,收拾妥当,已经接近未时末,田叔他们也到了,把桌椅碗筷锅具装车,确认没什么遗漏,就把东西送去了大姑家里。

    工钱是沈云姝提前和田叔说好的,虽然签了契,可那针对的主要是村里的活计,外头帮忙的就另算。

    因为是长期的活,田叔就同意了。每人五十个铜板揣在怀里,又约好下回帮忙的时间,沉甸甸喜滋滋地出城回村了。

    有了这回经验,大姑和沈云姝心里就有了底,后头十来桌的宴席应对起来也就从容了。

    二月后半,天气正式开始回暖,早上地面也不上冻了,风吹在脸上也不刮得疼了,有了几分温柔的意思。沈云姝盘算着到了三月,只怕就得让田叔开始送冰进来,擀酥皮用了。

    魏骁那头母牛有了着落,但要好好地送过来,路上赶不得,起码还要近一个月。

    倒是定山县那边有了好消息,魏骁不知用了什么手段让梁家老二主动分了家,把大姑一家三口分出来另外立了户头。

    如今大姑在汴城有房产,也交赋税,只要两地官府批准,就可以把户籍迁到汴城,之后再准备好大姑夫有关的证据,就可以申请立女户了。

    沈云姝她们搬到汴城时没有这么多手续,只拿了路引在官府登记,主要因为沧县距离汴城不远,户籍相通,赋税徭役也是归在一起。

    不过这件事还是提醒了她们,也要把户籍迁过来,方便以后。官府那头有魏家打招呼也肯定没问题。

    魏骁办事牢靠动作快,沈老爹他们少不得又感慨称赞,让沈云姝写信的时候好好谢谢人家。

    沈云姝心里也感激他,不光笔头上谢了,又另外给他做了些新点心。

    恰好沈敦最近都在替沈老爹满城跑找种子果苗,前几天带回来一篮子金灿灿的橙子,还有几颗不知哪来的柚子。沈云姝大喜过望,难得地夸了他几句,用这些东西好好鼓捣了几样新点心。

    橙子皮搓成碎屑和黄油酥皮做的法式点心香橙布列塔尼;糖渍橙条加老式奶油夹心的杏仁饼干;咸口最爱的香橙花椒曲奇;酸甜清新解腻的柚子酱加老式奶油夹心的红茶饼干。

    幸好这段时间沈敦去外头买到不少牛乳,家里黄油终于存了点量,四样点心每种做了一斤多点。

    用梅花木头攒盒装了两份,一份给魏骁送去,一份则送去魏府给老夫人和魏姠尝尝。放学后,段修文过来的时候也招待几块,剩下的则自家人吃。

    沈老爹见识算广的,也从没见过这样的点心。

    那老式奶油,也叫什么白脱奶油,口味有咸有甜,吃在嘴里像空气一样轻绵香软,奶香味浓郁,再配上橙子和柚子的柑橘香气,酸甜口感,他一个从来吃不惯点心的,也十分惊艳。要不是数量少先紧着孩子们吃,他少不得也要再尝一块。

    女儿能想出做出这么多好东西,沈老爹欣慰之余又有些想法,夜里睡觉就和王氏商量。

    “我瞧闺女很喜欢鼓捣那窑炉做的点心,等咱们腾出手,母牛也有了,要不就给闺女另置个小铺子,专门做这些,咱帮着她把生意立起来。以后就算她嫁人了,这独门生意握在手里,什么时候都有底气。”

    王氏先是意外,认真想了想后,倒觉得有道理。

    “回头问问闺女的意见,她要愿意,咱肯定帮她置办。”

    作为商户,虽不如前朝那般限制诸多,遭人唾弃,但依旧排在社会末流。夫妻两人预想中的未来女婿大概率也是商户,最多就是家世清白但不富裕的读书人家。闺女手上有个挣钱的独门买卖,无论在哪家,都不用看人脸色。

    只是想到没两年闺女就要嫁人,夫妻俩一时心里空荡荡的不得劲,好半天才勉强睡着。

    隔日下晌卖完黄金盏,沈老爹准备和沈云姝说说这事,去外头做席的大姑却匆匆忙忙地回来了,带来了惊人的消息:

    老宅那头搬到汴城来了!

    喜欢指尖酥请大家收藏:指尖酥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喜欢指尖酥请大家收藏:指尖酥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