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走于春深时节的丘陵地带,暖阳懒洋洋地洒在身上,舒服得我直想打个盹儿。
突然,眼角的余光瞥见田埂边立着一块歪歪斜斜的木牌,像是谁喝醉了酒,随手插在那儿的。
凑近一看,上面用歪七扭八的毛笔字写着:“此处曾有医者驻足七日,治痢疾三十二例,遗方见桩底陶罐。”
哟呵,还有这等好事?
我心说,这古代同行还挺讲究,知道留下点东西给后人乘凉。
我兴致勃勃地蹲下身,扒开木牌底部的泥土,果然摸到一个粗糙的陶罐。
打开罐子,一股淡淡的草药味扑鼻而来。
里面是一叠用油纸包裹好的药方,保存得还算完好。
我拿起最上面的一张,只见上面写着:“加山楂炭,忌葱蒜。”字迹十分陌生,但那股子简洁明了的劲儿,却分明传承着《井约》的风格。
这渠童,看来是真的把《井约》的精神给推广开了,都开始影响到这些游医了。
我不禁笑了笑,随手从路边采了一把地锦草,添入药方之中,重新封好陶罐。
这地锦草清热解毒,对痢疾也有一定的疗效,也算是我的一点小心意吧。
之后的日子,我依旧在乡间游走,偶尔替人看看病,日子过得倒也悠闲自在。
这天,我正在村头的小茶馆里喝茶,就听见几个村民兴奋地议论着什么。
“你们听说了吗?渠先生主持编纂的《民间疗证通录》正式刊行了!”
“那可不,我昨天还看到村里的老秀才在抄录呢,说是要给子孙后代留着。”
“听说这本书可厉害了,把咱们老百姓常用的土方子都收录进去了,以后看病就方便多了。”
我竖起耳朵,仔细地听着。
“不过,你们知道吗?这本书里可没有署名,连个序言都没有。”
“是啊,我也觉得奇怪,这么大的功劳,渠先生怎么没给自己留个名呢?”
“嗨,这你们就不知道了吧?渠先生说了,‘真理不需要代言人,只需要见证人。’”
听到这句话,我不禁莞尔一笑。
渠童这家伙,还真是会说话,一句“真理不需要代言人”,直接把自己的功劳给撇得干干净净。
不过,我倒是挺欣赏他的这种做法,真正的好东西,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不需要靠名气来加持。
没过多久,我就听说这本《民间疗证通录》在短短三个月内,就被抄传到了三百多个村子,甚至还被一些私塾先生当作识字教材来使用。
看着这本书如此受欢迎,我心里也挺高兴的。
看来,渠童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所倡导的“人人皆可为医”的理念,正在逐渐深入人心。
又过了些日子,小满突然找到了我。
那天,我正在井学堂外面的大树下休息,远远地就看见她站在那里,似乎有些犹豫,不知道该不该过来。
我也没有主动上前,只是静静地看着她。
最终,她还是没有走过来,只是默默地将一束晒干的艾草挂在我常歇脚的树杈上,然后转身离去。
那艾草扎得极整齐,看得出来,她花了不少心思。
艾草中间还夹着一片薄纸,上面用娟秀的字体写着两个字:“安好。”
我没有追上去,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把艾草从树杈上取下来,放进背篓里。
我知道,小满心里一直都惦记着我,只是我们之间的身份和立场,注定无法像以前那样亲密无间。
我背起背篓,继续赶路。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没过多久,我就听说在附近的河谷地带爆发了一场突发瘟疫,症状十分诡异,病人不仅会高烧不退,还会出现幻视。
朝廷得知此事后,立刻决定派遣钦差大臣前去封锁疫区,以防止疫情蔓延。
然而,这个决定却遭到了“共议阁”的强烈反对。
“共议阁”认为,封锁疫区只会加剧恐慌,而且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他们主张应该依靠百姓自己的力量,共同抗击疫情。
最终,“共议阁”驳回了朝廷的封锁令,并授权渠童全权负责此次抗疫工作。
渠童临危受命,立刻组织人手,发布了《抗疫八诫》。
这《抗疫八诫》内容十分详细,从个人卫生到公共场所的管理,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而《抗疫八诫》的第一条,却让我有些哭笑不得。
“禁呼‘疯医娘’,信己不信神。”
渠童这家伙,还真是怕了我给他添乱啊。
不过,我也能理解他的想法。
毕竟,现在是非常时期,最重要的是稳定人心,不能让百姓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医”身上,而是要相信自己,相信科学。
为了让百姓更好地了解疫情,渠童还在每个村口都贴出了辨症图谱,详细地介绍了瘟疫的症状和传播途径,鼓励百姓互相监督,互相报告异常反应。
所有的数据,每天都会汇总到井学堂,由渠童亲自进行分析和研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穿书后我在后宫医手遮天》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
喜欢穿书后我在后宫医手遮天请大家收藏:穿书后我在后宫医手遮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这场瘟疫来势汹汹,但有了《抗疫八诫》的指导,再加上百姓的积极配合,疫情很快就得到了控制。
然而,就在大家都以为疫情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线索,却让整个局势再次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据说,破局的关键,竟然来自一名盲童的描述。
这名盲童虽然看不见东西,但他的听觉却异常敏锐。
他告诉渠童,所有的病人在做梦的时候,都会看见红色的蝴蝶。
“病人梦里都看见红蝴蝶。”
红蝴蝶?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这种瘟疫,和蝴蝶有关?
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一个消息传了过来,说渠童似乎已经找到了病因,正在组织人手进行最后的治疗。
我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赶往河谷地带,去看看情况。
毕竟,我也是一名医者,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百姓受苦受难。
而且,我对那个“红蝴蝶”的说法,也感到十分好奇。
当我赶到河谷时,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草药味,压过了那股令人作呕的腐臭味,这说明疫情的确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河谷里,一群穿着粗布衣裳的年轻人正围着一个巨大的火坛,争论着什么。
“我还是坚持我的看法,这毒气肯定是随着水汽上升的,午时阳气最盛,毒性也最烈!”一个皮肤黝黑的年轻人挥舞着手臂,唾沫横飞。
立刻就有人跳出来反驳:“放屁!你那是老黄历了!看看我这儿的测温记录,午时的温度和其他时辰根本没差多少!再说了,这病又不是靠感觉就能诊断的!”
我挤进人群,发现他们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工具,有的在记录数据,有的在分析样本,还有的在绘制图表。
这哪是普通的村民,简直就是一支专业的科研团队!
我默默地退到一旁,目光扫过堆放在角落里的药材,心里盘算着自己能做些什么。
很快,我就发现了一个空缺——配药的人手似乎有些不足。
我走到一个正在忙碌的年轻人面前,指了指地上的苍耳子:“这个,我可以帮忙碾碎。”
那年轻人头也没抬,只是简单地说了句:“好,那边有石臼。”
就这样,我加入了配药的队伍。
没有人问我从哪里来,也没有人多看我一眼。
在这里,我只是一个愿意动手帮忙的普通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螺丝钉。
我拿起石杵,一下一下地碾磨着苍耳子。
这种药材气味刺鼻,弄得我直打喷嚏,但想到它能帮助病人减轻痛苦,我又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感觉自己的胳膊都快要抬不起来了。
但我仍然坚持着,一下一下地碾磨着,直到把所有的苍耳子都变成了细腻的粉末。
几天后,河谷的疫情彻底得到了控制。
那些曾经被病痛折磨的人们,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看着他们重获新生,我的心里也充满了喜悦。
我没有留下姓名,悄悄地离开了河谷。
在渡口,我搭上了一艘南下的船。
船夫是个瘦弱的少年,皮肤黝黑,眼神却异常明亮。
他一边摇着橹,一边哼着一首新编的童谣:
“蝶不回头,因身后有光……蝶不回头,因身后有光……”
歌声稚嫩而充满希望,在空旷的江面上回荡。
我望着水面荡起的涟漪,思绪万千。
曾经,我以为自己穿书而来,是为了改写命运,成为万人瞩目的主角。
但现在我才明白,我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改变什么,而是为了证明,即使没有主角光环,即使只是一个普通人,也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些美好。
是为了让“命运”这个词,不再需要被仰望,而是掌握在每一个普通人自己的手中。
船离岸时,一阵风吹落了我的斗笠,露出了半张脸。
船夫少年怔了一下,似乎认出了我,欲言又止。
我没有回头,只是微微一笑,任凭小船载着我渐行渐远。
身后,岸边泥地上,留下了两行深深的足迹。
潮水涌来,缓缓地将它们抹平。
船行三日,终于抵达了江南水镇。
我随着人流登岸,喧嚣的人群裹挟着我向前涌动。
忽然,我看到街角堆着几张草席,草席下面,似乎裹着什么东西。
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我拨开人群,走近草席。
一股刺鼻的腐臭味扑面而来。
我蹲下身,颤抖着伸出手,掀开了一角草席……
《穿书后我在后宫医手遮天》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
喜欢穿书后我在后宫医手遮天请大家收藏:穿书后我在后宫医手遮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