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319章 三年义务教育,官学科举并行
    “县学,郡学,道学,观陛下这《兴学疏》之制,臣以为县学院长、讲师可以从八品与从九品定制。”

    “郡学,院长、讲师可以从七品与正九品定制。”

    “至于道学,院长、讲师可以从六品与从八品定制。”

    大汉地方上,县分大县、小县,作为一县的主官的县令,前者为正七品,后者为从七品。

    而郡也同样如此,根据每个郡的繁华程度不同,作为一郡主官郡守之职,有正五品与从五品之分。

    至于道刺史,除了帝都天京所在的河南令为正三品之外,剩下的道刺史都统一为从三品了。

    故而,赵安陵给的这个待遇,其实已经不低了。

    要知道,作为两大顶尖学府的国子监主官也才从四品,翰林院的主官更是只有正五品。

    而赵安陵作为百官之首,他既然建议这么定品了,方方面面的问都已经考虑到了。故而,在场的很多人,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见。

    唯一的意见,那就是虽然基本都是一些低品官职,只有少部分是中品。

    但是,他们简单的算了算,真的全部的讲师都授予官职,编入朝廷体制之闪的话,光是如今的十一道,那就几乎一下子相当于多了上万的官员。

    每年光是俸禄的支出,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但是,他们也同样很清楚,绝大多数读书人的目的不就是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吗?说白了,就是为了做官。

    如果不给官职的话,他们根本就无法将这件事情正式的推展开。

    毕竟,不给官职的话,他们从哪里找这么多讲师充入到县学,郡学,道学?

    反观,正因为给了他们官职,就算九成九都是低品官职,可是,也足够轻易的吸引到足够的读书人参与到这一件事情之中了。

    这些事情,如果有朝一日,教育真的下行到了普通的百姓的话,就算只是部分的普通百姓,光是那个人口基数,数量也是庞大的。

    到了那个时候,有了大量的读书人之后,或许那个时候可以考虑取消掉一部分讲师的待遇,将一部分讲师从官员的行列之中的下沉到吏的行列之内。

    但至少在现在,想要做成这件事情,官员的待遇是有其必要性的。

    “陛下,以臣思之,官学体系,应当与科举相合,成为科举之坚实根基!县之‘小学’,授以识字、句读、粗通文理、明晓律法及农桑之要,此为根基。”

    “郡之‘中学’,则深研经史,兼习策论、算学、地理,此乃锻造栋梁之材。”

    “道之‘大学’,乃讲求经世致用之学,探究天人之际,朝廷可定期选派翰林讲官轮值授课,其优异者,可由州学直接荐举入国子监深造,或经道学考选,获得参加科举之资格!”

    “如此层层递进,使官学所学,直指科举所需,亦为科举输送真正饱学之士,而非只会寻章摘句的腐儒。此二者,相辅相成!”

    诸葛亮这是在这个时候提起了官学和科学的联系问题,绝大多数读书人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当官。

    故而,大兴官员,绝对不可能和科举撕裂开来的。

    只有和科举结合起来,官学才能够真正的深入人心,并且顺利的推行下去。

    事实上,在王羽的大兴教育的规划之中,本就已经构思好了如何科举相互链接在一起。

    毕竟,这件事情,王羽已经和管仲私底下偷偷的琢磨了几个月了。相比之下,自然要比诸葛亮临时考虑的细致的多。

    在他们的设想之中,童学是为了让十二岁以下的童子能够认识以及书写基本常见文字,懂得基本的算术。

    童学费用,由国家进行承担,但只承担到童子十二岁。

    到了十二岁之后,统一入县学。

    县学之内,就开始像传统的读书人那样进行正规的教育培训。

    每个学生,由国家出资,统一进行三年的学习教育。

    三年之后,有县统一进行考核,成绩优异者,可升入郡学。

    未入郡学者,朝廷也不会剥夺他继续在县学学习的资格。只不过,费用由之前的朝廷承担,变为自己私人承担。

    故而,县学,实际上,又被王羽称之为三年义务教育。

    而升到了郡学之后,不管是郡学也好,又包括是之后的道学,费用就不占有国家进行承担了,而是由他们本人进行承担。

    当然,能够走到郡学的,不说百里挑一,但至少也得二十个挑一个。

    而那些学子都已经走到这一步了,就算是费用自己承担,有几个会放弃的。

    而且,这样的有资格能够走到郡学的话,就算是承担不起郡学的费用,从而断了深入官学之后。可是,他们自己不会真的放弃读书与科举这条路的。

    能够走到这一步,就相当于已经可以看到通过科举改变阶级的希望了。

    更不要说是之后的道学了。

    走的越高,越不会轻易放弃。

    同时,郡学与院试结合,道学与乡试结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郡学学子,唯有通过院试,方可进入之后的道学。

    而道学学子,唯有通过乡试,方可有资格进行最后的会试,也就是入京科举。

    当然,院试、乡试本身就是科举的一部分,本身只有走完了这两步之后,才能参加之后的会试和殿试,王羽只不过将科举的三级四试制度和他的教育体系结合了一下。

    同时,郡学与道学,除了走传统的科举之路之外,由翰林院联合郡、道地方衙门另行考核,通过考核之后,可进入各级地方衙门担任小吏。

    以此途径担任小吏者,三年一考,在职期间表现优异者,可由县、郡、道逐级推荐,报于吏部,获得做官权。

    当然,以此途径任官者,数量不得超过同届科举录取数量的百分之十。至于百分之十这个比例,目前也只不过是一个王羽和管仲商量出来的暂行比例。

    至于最后取多大的比例,还要看接下来实行的具体情况。

    同时,通过这一种途径为者者的起点,和走科举路径为官的起点,也是有一定的区分的。

    大兴教育,既是打破世家政治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接下来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储备足够的官员。

    “将官学与科举衔接,确是根本!”一直凝神倾听的秘书郎张良抬起头道。

    “下官倒另有一忧,地。道县官衙,本就逼仄。仓廪、牢狱、驿站、库房,早已拥挤不堪。如今骤然要辟出专门校舍,何处寻地?强征民宅?抑或另择荒地营建?前者扰民,后者耗资更巨且旷日持久。此校舍无着,亦当为一难。”

    张良又看向赵安陵,“此又与钱粮之难,盘根错节。”

    王羽目光缓缓扫过众臣道,“钱粮之难,是基石。”

    “然加赋断不可行,徒增民怨,不论如何,务必要想办法开源,但这开源之法,当避免转嫁于百姓。”

    乱世之中,百姓的日子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

    加赋这种事情,绝对不能轻易开这个口子。要不然的话,以后但凡遇到点压力,只怕都会把压力转加到百姓的身上。

    这个时候,还没到了苦一苦百姓的时候。

    “可清查各地房产、庙产、无主荒田,划拨官学,以田养学,此为长久之计。”姚广孝建议道,甚至,在无主这两个字上不由得加重了语气。

    这世上,不缺贪官污吏,不缺能够找出问题的世家大族,只要敢动刀子,绝对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

    姚广孝这个毒士,以他那狠辣的性格,也绝对不介意动一动刀子。

    世家,乃至于那些贪官污吏,每个县抄上一家,直接用他们的府宅当做学舍,直接将最大一笔支出解决掉了。

    “河南、青北、广阴三地入我大汉不足十月,房产、庙产、无主荒田尚未完全清查,可为之!”一直沉默着的管仲,这个时候插嘴道。

    只不过,在场的所有人都听明白了,管仲不赞同姚广孝的暗示。

    “青北之地,房产、庙产、无主荒田颇多,可为之一用!”王羽点了点头道。

    之前蒙恬攻伐青北的过程之中,杀了多少世家?

    那些世家的房产和田产到现在都还没清点完呢,加上广阴和河南的,如果将这些全部都清点出来,确实可以承担一大部分官学的消耗。

    尤其是那些房产,将他们出手了之后,那就是一大批可以用于教育投入的收入。

    同时,王羽和管仲的想法一样,否决了姚广孝的提议。

    有些手段,偶尔用用也就算了,不能当成通用手段。

    曾经在河北的时候,管仲改革之初,为了解决田地兼并的问题,已经查抄过一部分了。

    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杀戮,底下会出乱子的!

    毕竟,哪个世家,哪个官员没有点污点可言?自己没有,难道自己的家人也一点找不出来吗?

    很大程度上,关键只在于较不较真罢了!

    故而,管仲不赞同通过动刀子的问题解决钱的问题,王羽同样不赞同。

    “另明诏鼓励富户乡绅豪族捐资助学,各地衙门可酌情赐予匾额、免除部分徭役以为旌表,并给予其入国子监之机。”王羽继续开口道。

    不从百姓动手,那就只能从豪强和富商的身上想一想办法了。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利诱之,进行利益交换,让他们主动出钱了。

    王羽估计,他如果给这些人开放一部分国子监的名额的话,绝对会有一大部分的豪强以及富商感兴趣的。

    国子监之内,基本可都是以世家子弟以及朝廷官员子弟为主,可以说,入了国子监之后,聪明的人完全能够经营出一张关系网。

    像是豪强以及富商,他们不差钱,也不差土地,差的就是阶级和地位上的提升。

    豪强以及富商,甚至是一些豪强,在地方上颇具影响力,但是,相比世家这个阶层,到底还是差了一个层次。

    给他们开放一部分国子监的名额,放在他们眼中,就是一个可以让他们跨越到世家阶层的机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