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组织部的通知来得突然。
"林乔同志,经研究决定,选派你参加本期市委党校青年干部培训班,为期三个月。请于5月10日前报到。"
林乔反复读着这张盖着红印的公文纸,手指微微发抖。党校学习!这意味着她正式进入了组织部门的干部培养序列,未来可能走向更大的舞台。
"系统,"她下意识地在脑海中询问,"党校学习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超出采购辅助范围。建议:专注学习,积累人脉。"007的回答依旧简洁。
是啊,这次真的要靠自己了。林乔深吸一口气,把通知小心地放进抽屉,起身去向周厂长报告。
厂长办公室里,周厂长正在接电话:"...是,是,我们一定积极配合...林乔同志确实很优秀..."看到林乔进来,他眼睛一亮,招手示意她坐下。
"刚才是区委组织部王部长。"放下电话,周厂长满面红光,"小林啊,这次机会难得,全省就五十个名额,咱们区就分到一个,直接点名给你!"
林乔心头一热:"是组织培养,也是厂长教导得好。"
"少来这套。"周厂长笑着摆手,"是你的能力得到了认可。不过..."他压低声音,"马振华的表哥还在区里,学习期间厂里可能会有些小动作,你要有心理准备。"
林乔点点头。即使下放车间,马主任的影响力仍在,这次党校学习肯定会触动某些人的神经。
"厂长放心,我会用成绩说话。"
回到家,林乔宣布了这个消息。母亲张秀兰立刻翻箱倒柜找布料:"得赶紧给你做身像样的衣裳,党校那种地方,不能穿得太寒酸..."
父亲林建国默默抽完一支烟,起身从床底下摸出个铁皮盒子:"拿着,穷家富路。"
盒子里是厚厚一沓钱和粮票,看样子是攒了很久。林乔鼻子一酸:"爸,厂里会发补助,这些您留着..."
"让你拿就拿!"父亲硬塞进她手里,"城里花销大,别让人看不起。"
林小树则神秘兮兮地把一个笔记本塞给她:"姐,给你!我们老师奖励的,我都没舍得用。"
捧着家人的心意,林乔眼眶发热。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就是最珍贵的支持了。
出发前的晚上,母亲熬夜赶制了一件浅蓝色的确良衬衫,领口还细心地绣了朵小花。林乔试穿时,母亲突然抹起了眼泪:"我闺女真有出息...要是你奶奶活着看到该多好..."
"妈..."林乔抱住母亲瘦削的肩膀,闻着她身上熟悉的肥皂味,突然有些舍不得离开。
"去吧,好好学。"母亲拍拍她的背,"家里别惦记,小树我会照看好。"
市委党校位于城郊,红墙绿树,环境清幽。报到当天,校园里人来人往,大多是二三十岁的青年干部,个个精神抖擞。林乔拎着行李站在宿舍楼前,既紧张又兴奋。
"新来的?"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热情地迎上来,"我是三班的苏梅,你是..."
"林乔,红星纺织厂的,也是三班。"
"太好了!咱们是同学!"苏梅爽朗地拉着她的手,"我看看...你住206,我在隔壁208!"
宿舍是四人一间,简单但整洁。林乔的三个室友分别来自商业局、农业局和妇联,都是各单位骨干。初次见面,大家不免互相打量,但当林乔拿出母亲做的芝麻糖分享时,气氛立刻热络起来。
"你自己厂里做的?"商业局的刘敏惊讶地问,"这包装很精致啊!"
"是我妈做的。"林乔有些自豪,"我们厂生产丝绸,这是家里自己..."
"哎呀,纯手工的!"妇联的小张眼睛一亮,"现在城里可稀罕这个了,供销社都买不到。"
闲聊中林乔了解到,同学们大多有专科以上学历,像她这样工人出身的是少数。这让她既感到压力,又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出个样子来。
开学第一课是《政治经济学》,授课的是市委党校副校长,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教授。当讲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时,林乔竖起了耳朵——这不正是她在采购工作中深有体会的吗?
"在坚持计划经济为主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老教授的声音抑扬顿挫。
林乔举手提问:"老师,具体到工厂管理,怎么把握这个'相结合'的度呢?"
老教授赞许地看了她一眼:"好问题!比如工厂在完成国家计划后,可以适当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
课后,苏梅好奇地问:"林乔,你们厂是不是遇到这个问题了?"
"是啊。"林乔点点头,"我们接了东欧订单,质量要求比内销品高,但工时定额还是按老标准,工人积极性受影响。"
"巧了!"苏梅拍手,"下周有堂《工业企业管理》,正好讲这个!"
随着课程深入,林乔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知识。宏观经济学、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基础...这些对她来说全是新领域,但又有种奇妙的熟悉感——工作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在这里找到了理论解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快穿局女员工请大家收藏:快穿局女员工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晚上自习时,她常常整理笔记到深夜,把课堂知识与工厂实际结合起来思考。系统虽然不直接帮忙,但那些采购分析技能让她对数字和趋势特别敏感,在学习经济理论时反而成了优势。
一个月后的周末,林乔第一次获准回家探亲。厂里派了车来接她,直接开到周厂长办公室。
"怎么样,学习还跟得上吗?"周厂长关切地问。
"受益匪浅!"林乔眼睛发亮,"厂长,我有个想法——咱们厂能不能试行'超额奖励制度'?就是工人完成定额后,超额部分给予一定奖励..."
她详细解释了从党校学到的"物质激励"理论,并结合厂里实际情况设计了具体方案。周厂长越听越感兴趣:"好主意!不过得先小范围试点...就从你爸的车间开始吧,他威信高,好推行。"
回到家,林乔把方案又跟父亲讨论了一遍。林建国抽着烟听完,点点头:"理是这个理。不过奖励多少得仔细算,太多了其他车间眼红,太少了没效果。"
"爸说得对。"林乔认真记下,"我们可以先拿东欧订单的利润部分作为奖金来源,不影响国家计划..."
第二天,林乔特意去车间看了看。工人们听说她要搞改革试点,既期待又怀疑。挡车工王大姐直言不讳:"林科长,不是不信你,但以前也搞过奖励,最后都不了了之..."
"这次不一样。"林乔坚定地说,"方案经过科学测算,奖金直接从外贸利润出,不碰计划内资金。而且..."她压低声音,"我已经请周厂长特批了五十斤花生油作为首次奖励。"
"真的?"王大姐眼睛一亮,"那敢情好!"
回到党校,林乔更加用心地学习企业管理课程,每晚都给父亲写信,把新学到的理论转化成具体建议。两周后,父亲回信了,字迹歪歪扭扭但透着兴奋:"...超额15%,质量还提高了!周厂长说全厂推广..."
这个好消息让林乔在课堂上差点笑出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竟有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
随着学习的深入,林乔的视野逐渐从单纯的采购工作扩展到整个工厂管理。她开始思考如何优化生产流程、如何调动工人积极性、如何开拓国际市场...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问题,现在居然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林乔,你进步真快!"苏梅翻看她的笔记,由衷赞叹,"这些流程图是你自己想的?"
"嗯,结合我们厂实际情况画的。"林乔有些不好意思,"可能不太专业..."
"才不是!我们局长看了都说好!"苏梅神秘地说,"其实...我是偷偷拿给他看的,他说你有实战经验,思路很接地气。"
学期过半时,党校组织了一场辩论赛,题目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林乔被选为反方主辩,主张"在计划经济框架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辩论台上,她结合工厂实际,侃侃而谈:"...我们厂东欧订单的成功证明,在确保国家计划前提下,适当引入市场竞争和质量意识,不仅能创造更多外汇,还能倒逼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
台下掌声雷动。评委之一的市经委副主任特意留下她:"林乔同志,你的观点很有见地。有时间可以来经委坐坐,我们正在研究企业改革试点。"
这个意外邀请让林乔受宠若惊。回到宿舍,她迫不及待地把好消息写信告诉周厂长。苏梅在一旁看得直笑:"瞧你高兴的!知道那位副主任是谁吗?方处长的父亲的老部下!"
林乔一愣:"你怎么知道?"
"商业系统谁不知道方维舟啊。"苏梅眨眨眼,"他爷爷是方震山,父亲是省经委主任,家世显赫却从不张扬。听说他特别欣赏一个县级厂的女采购科长,原来就是你啊!"
林乔耳根发热:"我们纯粹是工作关系..."
"知道知道!"苏梅坏笑,"不过方处长确实眼光独到,你确实与众不同。"
这段对话让林乔辗转难眠。原来方维舟的背景如此显赫,难怪能轻易调动各种资源。而他对自己青眼有加,真的只是因为工作能力吗?
第二天上课,林乔特意提前到教室,想整理思绪。刚坐下,就听见前排两个同学在议论:"...听说了吗?方维舟要调去国家计委了,前途无量啊!"
"真的?那他未婚妻怎么办?听说是个副省长的女儿..."
林乔手中的笔突然掉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那两人回头看了一眼,立刻噤声。她弯腰捡笔,心里莫名一阵发闷——这是怎么了?方维舟有没有未婚妻,跟她有什么关系?
强迫自己集中精力听课,林乔把那些杂念抛到脑后。中午吃饭时,苏梅神秘兮兮地凑过来:"别听那些人瞎说,方维舟根本没未婚妻,他爸倒是想撮合,但他本人明确拒绝了。"
林乔差点被饭呛到:"你...你怎么知道这么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快穿局女员工请大家收藏:快穿局女员工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商业局消息灵通嘛!"苏梅得意地说,"再说了,他要是真有主,能这么明目张胆地欣赏你?"
"都说了是工作关系!"林乔红着脸反驳,却忍不住想起方维舟送的茶具和书籍...那些确实超出了普通同事的界限。
周末回厂里时,林乔发现"超额奖励"试点已经推广到全厂,生产效率提高了20%,工人收入增加,厂里利润也水涨船高。周厂长乐得合不拢嘴:"小林啊,你这党校没白上!王部长来调研时,专门表扬了我们厂的创新精神!"
更让林乔惊喜的是,父亲林建国被提拔为车间副主任,负责生产调度。"多亏了你那套管理办法,"父亲难得地露出笑容,"厂长说我有'实战经验'。"
看着父亲骄傲的样子,林乔比自己受表扬还高兴。这个老实巴交的老工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认可。
临走前,她特意去了趟供销社,用粮票给家里买了些白糖和腊肉。结账时,售货员突然问:"您是红星厂的林科长吧?我弟弟在你们厂,说您搞的那个奖励制度特别好!"
林乔一怔,随即微笑点头。不知不觉中,她的名字已经在普通工人中传开了。这种来自群众的认可,比任何领导的表扬都珍贵。
回到党校最后一个月,林乔全身心投入学习。她参与撰写的《县级工业企业改革初探》被选为优秀论文,将在结业典礼上宣读。苏梅羡慕地说:"这下你要出名了!听说省经委的领导要来听汇报呢!"
结业前一周,方维舟突然来党校调研。在校园小路上"偶遇"林乔时,他笑得像个恶作剧得逞的孩子:"巧啊,林同学。"
"方处长..."林乔心跳加速,"您怎么来了?"
"公务。"方维舟一本正经,但眼角带着笑,"顺便看看某个学生的论文准备得怎么样了。"
原来他是专程来看她的!林乔耳根发热,简要汇报了论文内容。方维舟听完,若有所思:"思路很好,不过提改革要把握分寸。现在大环境是鼓励创新,但具体到执行层面还会有阻力。"
这是肺腑之言。林乔感激地点点头:"我明白,先从我们厂做起,用事实说话。"
"对了,"临走时,方维舟像是突然想起,"下个月有个德国纺织代表团来省里考察,你们厂的防火工艺他们很感兴趣。有机会的话...
喜欢快穿局女员工请大家收藏:快穿局女员工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