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队驶离罗布泊时,夕阳正将戈壁滩染成一片金红,吴贤趴在车窗上,看着九层妖楼的轮廓逐渐缩小,最终消失在地平线尽头。怀里揣着的青铜钥匙硌着胸口,冰凉的触感让他想起这一路的经历——从格尔木的地宫到罗布泊的湖心岛,从四层的守楼妖到九层的不死泉,每一步都像在和千年前的历史对话,也让他对“文物守护者”这五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回到格尔木后,新发现的绢画和竹简被紧急送往文物修复中心。专家们用了整整半个月,才完成对绢画的修复——原本有些褪色的人物服饰重新焕发出鲜艳的色彩,断裂的绢丝被小心翼翼地拼接,连画上细微的笔触都清晰可见。而那本竹简则更为复杂,由于年代久远,部分竹简已经碳化,专家们需要用特殊的显微镜观察字迹,再用极细的毛笔一点点补全缺失的文字。
吴贤几乎每天都泡在修复中心,看着专家们工作。有一次,他看到一位老专家为了补全一个模糊的“商”字,反复比对了十几片竹简上的字迹,连午饭都忘了吃。“爷爷,他们为什么这么拼命啊?”吴贤不解地问。
吴老狗坐在一旁,手里摩挲着那把青铜刀,轻声说:“因为每一个字、每一笔画,都藏着古人的智慧。我们多补全一个字,就能多了解一点当年的历史,这是在替古人说话,不能有半点马虎。”
半个月后,修复完成的绢画和竹简在博物馆举行了特展。开展当天,展厅里挤满了人,有白发苍苍的学者,有带着孩子的家长,还有特意从外地赶来的文物爱好者。吴贤和爷爷站在绢画前,看着游客们驻足欣赏,听着讲解员介绍画上的历史背景,心里满是自豪。
有位来自北京的历史教授,盯着绢画里西域都护和各国首领议事的场景,激动地说:“这幅画填补了汉代西域外交史的空白!你看这里,西域首领手里拿的丝绸,和中原出土的汉代丝绸一模一样,这说明当时的贸易往来比我们想象中更频繁!”
吴贤忍不住插了一句:“教授,我们还在九层发现了一本竹简,里面记录了西域都护府的军事部署,说不定也能帮您研究。”
教授眼睛一亮,拉着吴贤的手说:“真的吗?太好了!我明天就去修复中心看看,要是能结合竹简和绢画的内容,说不定能写出一篇重要的论文!”
特展持续了一个月,吸引了上万人参观。很多学校还组织学生来参观,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文物,了解西域历史。有个小男孩看完展览后,拉着吴贤的手说:“叔叔,我以后也要当文物守护者,像你和爷爷一样,保护老祖宗留下的东西!”
吴贤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好啊,那你现在就要好好学习,多了解历史,以后才能更好地保护文物。”
特展结束后,国家文物局传来消息,决定将九层妖楼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修建专门的保护站,负责妖楼的日常维护和监测。李建国被任命为保护站的第一任站长,他邀请吴老狗担任顾问,吴贤则主动申请成为保护站的志愿者。
“保护站就建在妖楼附近的戈壁滩上,虽然条件艰苦,但能守护妖楼,我觉得值!”李建国在动员会上说,“我们不仅要保护妖楼的结构安全,还要监测周围的生态环境,防止有人破坏文物,更要收集整理和妖楼有关的历史资料,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修建保护站的过程并不容易。罗布泊的风沙大,昼夜温差也大,工人们白天顶着烈日施工,晚上还要忍受刺骨的寒风。吴贤和爷爷也经常去帮忙,搬砖、递工具,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心里却很充实。
有一次,刮起了强沙尘暴,工地的帐篷被吹倒了好几顶,刚运来的建材也被沙子埋了一半。吴贤和工人们一起,冒着风沙抢救建材,脸上、脖子上全是沙子,嘴里也灌满了沙粒。“贤儿,歇会儿吧,别累坏了!”吴老狗心疼地说。
吴贤擦了擦脸上的沙子,笑着说:“没事爷爷,保护站早点建好,妖楼就能早点得到保护,这点苦不算什么!”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保护站终于建成了。这是一座由钢筋和防风材料搭建的建筑群,包括监测室、资料室、宿舍和食堂,还配备了先进的监控设备和生态监测仪器。监测室里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妖楼各个楼层的情况,还有周围的温度、湿度和风沙强度。
“以后我们就能通过这些设备,实时监测妖楼的安全了,”李建国指着大屏幕说,“要是有异常情况,系统会自动报警,我们就能第一时间赶到处理。”
吴老狗看着监测屏幕上的妖楼,感慨地说:“要是早几十年有这样的设备,当年就不会有那么多文物被破坏了。现在好了,有了保护站,有了这些先进的仪器,妖楼里的宝贝就能永远保存下去了。”
保护站建成后,吴贤每个月都会去那里待上半个月,帮忙整理资料、监测设备,有时候还会跟着李建国去妖楼周围巡逻,防止有人偷挖文物。有一次,他们在巡逻时发现了几个可疑的人,背着大包,手里拿着洛阳铲,显然是想偷挖文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住手!你们是什么人?”李建国大喝一声,冲了上去。那几个人见有人来,赶紧想跑,却被随后赶来的公安干警拦住了。经过审问,他们是一伙盗墓贼,听说九层妖楼里有宝贝,就想来偷挖。
“幸好我们来得及时,不然他们就可能破坏妖楼的结构了,”李建国心有余悸地说,“以后我们还要加强巡逻,绝不能让盗墓贼有机可乘。”
吴贤点点头:“我们还可以在妖楼周围安装更多的监控摄像头,再设置一些警示标志,让盗墓贼不敢靠近。”
在大家的努力下,保护站的工作渐渐步入正轨。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申请加入,有大学生,有退休的文物工作者,还有当地的牧民。他们有的负责监测设备,有的负责整理资料,有的负责巡逻,每个人都在为保护妖楼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一天,吴贤在整理资料时,发现了一本尘封的旧日记,是几十年前一位考古学家写的。日记里记录了他当年探索九层妖楼的经历,里面提到,在妖楼的七层,有一面“西域图腾墙”,上面刻着西域各国的图腾,还有一些奇怪的符号,可能和古代的祭祀仪式有关。
“爷爷,李队,你们看!”吴贤兴奋地把日记拿给他们看,“日记里说七层有图腾墙,我们上次去的时候没注意到,说不定上面有更多的历史线索!”
李建国接过日记,仔细看了起来:“太好了!我们下周组织一次勘察,专门去七层看看这面图腾墙,说不定能有新的发现。”
一周后,勘察队再次来到九层妖楼。这次他们准备得更充分,不仅带了专业的拍摄设备,还邀请了几位研究西域图腾的专家。来到七层后,在日记的指引下,他们果然在大厅的一面墙壁上,发现了那面“西域图腾墙”。
墙上刻着十几个不同的图腾,有狼、鹰、骆驼,还有一些抽象的几何图案,每个图腾旁边都刻着一些奇怪的符号。专家们围在墙边,仔细观察着这些图腾和符号,不时互相讨论着。
“这个狼图腾是匈奴的象征,鹰图腾是突厥的,”一位专家指着墙上的图腾说,“这些符号看起来像是古代西域的文字,可能是对图腾的解释,也可能是祭祀时的咒语。”
吴老狗走到墙边,看着一个骆驼图腾旁边的符号,突然说:“这个符号我好像在哪里见过!当年我在四层的石洞里,看到过一块刻着同样符号的石板,只是当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专家们眼前一亮:“那太好了!我们可以把四层的石板和这里的符号对比一下,说不定能解读出这些符号的含义!”
接下来的几天,勘察队在四层找到了那块石板,将上面的符号和图腾墙上的符号进行了对比。经过专家们的努力,终于解读出了部分符号的含义——这些符号记录了古代西域各国的祭祀仪式,每年春秋两季,各国首领都会在九层妖楼举行祭祀,祈求风调雨顺、贸易繁荣。
“这些发现太重要了!”李建国兴奋地说,“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汉代西域祭祀文化的了解,还为研究当时的民族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图腾和符号完整地记录下来,整理成资料,供更多的学者研究。”
勘察结束后,吴贤和爷爷回到格尔木。晚上,吴贤坐在书桌前,看着白天拍摄的图腾墙照片,心里突然有了一个想法:“爷爷,我们能不能把妖楼的历史和这些发现,写成一本书啊?这样就能让更多人了解妖楼,了解西域的历史了。”
吴老狗笑着说:“好主意!我们可以把这一路的经历、发现的文物、解读的历史,都写进去,再配上照片,让这本书既有趣又有知识。说不定还能吸引更多人来关注文物保护,加入我们的队伍。”
说干就干,吴贤开始整理资料,吴老狗则负责回忆当年的经历,两人经常一起讨论到深夜。李建国和其他考古队员也很支持,把自己拍摄的照片、记录的笔记都提供给他们。
半年后,书稿终于完成了。书的名字叫《九层妖楼:西域历史的守护者》,里面记录了从发现青铜密符到探索九层妖楼的全过程,还收录了大量文物照片和历史解读。出版社的编辑看到书稿后,非常满意,很快就安排了出版。
书出版后,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很快就加印了好几次。很多读者在网上留言,说通过这本书了解了西域的历史,也对文物保护有了新的认识,还有人表示想加入保护站,成为志愿者。
有一天,吴贤收到了一封来自新疆的信,是一位牧民写的。信里说,他读了《九层妖楼:西域历史的守护者》后,深受感动,现在经常在自家牧场周围巡逻,防止有人偷挖文物,还向周围的牧民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爷爷,你看!我们的书真的帮到了很多人!”吴贤激动地把信拿给爷爷看。
吴老狗接过信,仔细读着,眼里满是欣慰:“是啊,保护文物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群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只要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文物保护,参与文物保护,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就能永远流传下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