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253章 尸易无限(158)
    飞机降落在加尔各答国际机场时,午后的阳光被厚重的云层过滤,带着恒河三角洲特有的湿热气息扑面而来。林野背着装有防水型青铜罗盘、文物保存状态检测仪和防蚊装备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印度国家考古研究所的拉吉夫所长举着“中印郑和遗迹考古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一件浅灰色的棉衬衫,额头上带着细密的汗珠,笑容却格外热情,用带着印地语口音的英语说:“欢迎来到印度!古里港的‘旧码头遗址’上周在清理淤泥时,发现了一艘明代木船的残体,船板上还粘着不少青花瓷碎片,但恒河三角洲的土壤太潮湿,木船已经开始发霉,青花瓷也有风化的迹象,我们正发愁怎么保护,你们的设备可算到了。”

    苏晓快步上前,从背包里掏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标注“古里港,郑和互市,瓷器满舱”的页面:“拉吉夫所长,我爷爷几十年前就考证过古里港是郑和船队的重要停靠地,《瀛涯胜览》里还记载郑和曾在这里与当地商人交易丝绸、瓷器。那些青花瓷碎片的纹饰能看清吗?是不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风格?”

    拉吉夫所长接过笔记本,仔细看着上面的手绘纹饰,连连点头:“太像了!遗址里的青花瓷碎片也有这种‘缠枝莲纹’和‘海水江崖纹’,和我在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明代官窑瓷器几乎一样。古里港是当年南亚最繁华的贸易港,郑和船队每次到这里,都会用中国的瓷器、丝绸换取印度的宝石、胡椒,现在能找到当年的船骸和瓷器,简直是历史性的突破!咱们先去遗址附近的工作站,路上我给你们讲讲古里港的发掘故事。”

    坐上去旧码头遗址的汽车,车窗外的恒河三角洲风光缓缓展开——成片的稻田泛着翠绿,水牛在田间缓慢踱步,纵横交错的河道上飘着满载货物的小木船,偶尔能看到穿着纱丽的妇女在河边洗衣。拉吉夫所长指着远处一片被绿色植被覆盖的区域说:“那就是古里港旧码头遗址,现在看起来是农田,其实地下埋着当年的码头石基和大量文物。恒河每年的汛期都会带来大量淤泥,把遗址埋得越来越深,也让文物保存变得更困难。”

    林野掏出防水型青铜罗盘,轻轻放在膝盖上,罗盘的指针微微颤动,指向旧码头方向:“我们的检测仪能精准判断木材的霉变程度、瓷器的风化等级,还能检测土壤的湿度和酸碱度,帮咱们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到了遗址,咱们先检测那艘明代木船的残体,再看看周围有没有其他文物遗存。”

    下午四点,车队抵达旧码头遗址。遗址外围用铁丝网围了起来,几名印度考古队员正穿着雨衣在雨中清理淤泥——恒河三角洲的雨季来得早,细密的雨丝不断落在遗址上,给考古工作增添了不少难度。拉吉夫所长指着遗址中心的塑料棚说:“木船残体就在那个棚子里,我们搭了棚子挡雨,但土壤里的湿气还是很重。”

    林野和苏晓穿上雨衣,跟着拉吉夫所长走进塑料棚。棚子下的木船残体露出约3米长的船板,船板表面覆盖着一层黑色的霉斑,部分区域已经腐朽,露出里面的榫卯结构;船板缝隙中卡着几块青花瓷碎片,雨水顺着棚顶的缝隙滴落在碎片上,让碎片边缘微微泛白。

    “情况比想象的严重,”林野蹲下身,用文物保存状态检测仪的探头贴近船板,屏幕上很快显示出数据:木材霉变程度45,水分含量32,周围土壤ph值58,呈弱酸性;青花瓷碎片风化等级为二级,表面釉层有轻微剥落。“必须先给木船做防霉处理,再用防水剂加固,青花瓷碎片也要尽快取出,进行脱水和封护。”

    苏晓则用防水型青铜罗盘在船骸周围检测,当罗盘靠近船尾位置时,信号突然增强,屏幕上显示出大量瓷器和金属的信号特征:“这里有密集的文物信号!很可能是当年船上的货物舱位,除了瓷器,还有金属器物的信号,说不定有铜钱或铁器。”

    拉吉夫所长立刻安排队员拿来防霉剂和防水布,林野和苏晓带领大家先将防霉剂均匀喷洒在船板表面,再用防水布将船骸整体覆盖,隔绝雨水和湿气;苏晓则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将船板缝隙中的青花瓷碎片取出,放进装有干燥剂的密封盒中。不到一小时,第一批5块青花瓷碎片被成功取出,其中一块碎片上还能清晰看到“宣德年制”的底款。

    “是明代宣德年间的官窑瓷!”苏晓激动地说,“宣德年间正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时期,这进一步证明这艘木船就是郑和船队的遗存,太珍贵了!”

    接下来的五天,林野和苏晓顶着连绵的雨水,在旧码头遗址展开系统的保护和发掘工作。他们用文物保存状态检测仪对木船残体进行全面检测,制定了“防霉-脱水-加固”三步保护方案:先通过低温烘干降低木材水分含量,再用环氧树脂加固腐朽的船板,最后在表面涂刷防水涂层;同时,他们在船骸周围的文物信号密集区开挖探沟,陆续清理出20多件完整的明代青花瓷——有碗、盘、高足杯等器型,其中一件青花缠枝莲纹盘保存完好,盘底“宣德年制”的款识清晰可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探沟的深处,林野还发现了一枚明代的“宣德通宝”铜钱和一把铁制的船钉。铜钱虽然表面生锈,但“宣德通宝”四个字依然可辨;船钉的形状与南京宝船厂遗址出土的明代船钉完全一致,进一步印证了木船的年代和属性。“这些文物串联起了郑和船队在古里港的贸易场景,”林野拿着铜钱对拉吉夫所长说,“青花瓷是主要贸易商品,铜钱则是交易货币,船钉则证明这艘船是中国建造的远洋商船。”

    第七天下午,雨终于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遗址上。林野和苏晓在船骸中部的探沟里,发现了一块带有刻痕的木板,刻痕虽然模糊,但经过3d扫描和图像还原,能隐约看出“大明宣德八年,郑和船队驻泊古里”的字样。“这是直接的文字证据!”拉吉夫所长激动得声音都在颤抖,“有了这块木板,咱们就能确定这艘船就是郑和船队的船只,古里港作为船队重要停靠地的史实也彻底坐实了!”

    离开古里港前,林野和苏晓帮助印度考古队员建立了文物保护实验室,培训了6名队员使用文物保存状态检测仪和防水型青铜罗盘,还为木船残体和出土文物制定了长期保护方案。拉吉夫所长代表印度国家考古研究所,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印文化交流杰出贡献奖”,并邀请他们明年再来参与木船残体的整体发掘工作。

    “谢谢你们把这么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带到印度,”拉吉夫所长握着林野的手说,“这些文物不仅是印度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印友好交流的见证,我们会和你们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深度合作,让全世界都看到这段辉煌的历史。”

    离开古里港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孟加拉国的吉大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吉大古港”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碎片和永乐通宝铜钱,证明吉大港也是郑和船队在南亚的重要补给港,进一步完善了郑和下西洋的南亚航线网络。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印郑和遗迹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古里港的明代木船残体3d模型、青花瓷高清照片、刻字木板的图像还原资料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郑和下西洋南亚核心枢纽”专题页面,用中、印、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还特别开设了“湿热环境文物保护”子板块,详细介绍恒河三角洲地区文物的防霉、脱水、加固技术,为南亚、东南亚等湿热地区的文物保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引起了中印两国文化界的高度关注。印度国家博物馆专门举办了“郑和与古里港”特展,展出了数据库中的数字文物模型和考古现场照片,吸引了超过10万观众;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还与印度考古部门合作,计划明年在成都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南亚文物展”,让更多中国观众了解中印古代交流的历史。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印郑和遗迹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很多印度网友在留言中分享了当地关于郑和的传说,还有人上传了家里收藏的疑似明代青花瓷照片,希望能得到鉴定。这时,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来自马尔代夫的合作邀请。

    “马尔代夫国家文物局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马累古港遗址的考古数据,”周局长将邀请递给林野,“那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印度洋上的重要中转港,传说郑和船队曾在那里补充淡水和食物,最近在马累附近的珊瑚礁区发现了疑似明代船舶的残骸,但珊瑚礁地形复杂,水下考古难度很大,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用水下信号检测技术确定残骸的位置和范围。”

    苏晓立刻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用铅笔标注着“马尔代夫,珊瑚礁间,郑和补水”,旁边还画着一个简单的航线图:“爷爷早就提到过马尔代夫!《郑和航海图》里也标注了‘溜山国’,就是现在的马尔代夫,要是能在那里找到明代船舶残骸,就能填补郑和船队在印度洋航行的路线空白,证明船队确实经过了这些小岛。”

    林野看着邀请上的遗址照片——湛蓝的海水中,珊瑚礁形成了复杂的水下迷宫,隐约能看到海床上有黑色的物体轮廓。“珊瑚礁区的水下考古确实难,普通的水下探测器容易被珊瑚礁干扰,但咱们的防水型青铜罗盘能过滤珊瑚礁的信号,精准检测出木材和瓷器的信号,”林野指着照片说,“而且马尔代夫的海水透明度高,只要确定了残骸位置,清理和保护工作会相对顺利。”

    郑队长也补充道:“国家文物局已经同意了这个合作意向,下个月会派你们去马尔代夫参加合作洽谈会,顺便考察马累古港遗址。不过珊瑚礁区有暗流,还有可能遇到有毒的海洋生物,你们要提前准备专业的潜水装备、水下通讯设备和急救药品,一定要注意安全。”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在收拾行李时,特意将古里港出土的刻字木板照片、吉大港的青花瓷数据拷贝到平板电脑里——说不定能在马尔代夫找到类似的文物,方便现场对比。苏晓还把爷爷的笔记本小心地放进防水袋中:“每次带着爷爷的笔记出门,都觉得他在跟着咱们一起考古,好像能从笔记里找到线索似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