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248章 尸易无限(153)
    汽车沿着连霍高速驶入咸阳境内时,早春的风还带着一丝凉意,远处的咸阳宫遗址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夯土台基的轮廓像沉睡的巨龙,静静卧在渭水北岸。林野把车窗降下一条缝,手里的青铜罗盘轻轻颤动,指针朝着遗址核心区倾斜——那里正是他们此次秦汉时期遗址数据采集的第一站。

    “陕西省考古院的李队长说,咸阳宫遗址最近新发现了一处官署遗迹,出土了不少秦代的竹简和陶文,”苏晓翻着手机里的资料,抬头看向窗外,“你看那片夯土台,就是新发现的官署基址,据说里面还保留着当年的木质建筑构件,对研究秦代的官署布局很重要。”

    郑队长坐在前排,回头递来一杯热咖啡:“刚收到李队长的消息,他们已经在官署遗址旁边搭好了临时工作站,咱们到了就能直接开始工作。不过秦代的遗址文化层比较复杂,下面可能叠压着战国甚至仰韶时期的遗迹,采集地脉信号时得格外小心,别搞混了不同时期的信号。”

    林野接过咖啡,指尖传来暖意:“放心吧郑队,青铜罗盘能根据信号的频率区分不同时期的文化层,之前在偃师遗址就试过,准确率很高。而且这次咱们带了新的信号分析仪,能更精准地提取秦汉时期的地脉特征。”

    抵达咸阳宫遗址时,李队长已经在临时工作站门口等候。他穿着一身深灰色的考古服,裤脚沾着泥土,手里拿着一卷刚清理出来的竹简:“你们可算来了!这卷竹简上记载了秦代的‘公车司马令’职责,提到了‘四方贡物’的运输路线,说不定能和西南地区的遗址联系起来。咱们先去官署遗址看看,昨天刚清理出一面秦代的陶墙,上面的戳印陶文很清晰。”

    跟着李队长走进遗址区,眼前的景象让林野和苏晓眼前一亮——一处长方形的官署基址已经显露出来,夯土墙的残高约一米,墙面上布满了圆形的戳印,每个戳印里都刻着秦代的篆书。“这些陶文是‘咸阳市亭’的戳记,”李队长指着墙面,“说明这面墙的砖块是由咸阳的市亭监制的,秦代的手工业管理体系可见一斑。”

    苏晓掏出相机,仔细拍摄着陶文:“这些篆书的笔法和夜郎国竹简上的文字有相似之处,都是线条刚劲,结构严谨,看来秦统一文字后,对各地的文字风格影响很大。”林野则拿出青铜罗盘,在官署基址周围走动,当罗盘靠近陶墙时,信号突然变得强烈,屏幕上显示的波形与之前采集的夜郎国、古滇国遗址信号有微弱的关联。

    “这说明秦代的官署遗址确实和西南地区有文化交流,”林野记录着数据,“竹简上提到的‘四方贡物’,很可能就包括西南地区的青铜、玉器,这些物资的运输路线,说不定就是咱们之前发现的古道。”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和苏晓在官署遗址展开了系统的数据采集。他们用青铜罗盘采集了不同区域的地脉信号,发现官署的“文书房”区域信号最强,与秦汉时期的行政文书处理功能相匹配;用3d扫描仪扫描了陶墙、竹简和出土的秦代陶器,还原了秦代官署的建筑细节和手工业水平。

    在采集过程中,苏晓突然发现一件秦代陶壶的底部刻着一个奇怪的符号:“李队长,你看这个符号,和三星堆青铜面具上的符号有点像!会不会是秦代还保留着古蜀文明的某些文化印记?”

    李队长凑过来仔细看了看,又翻出三星堆的文物资料对比:“还真有点像!秦灭蜀后,古蜀文明的部分文化元素可能被保留下来,融入了秦文化中。这可是个重要发现,能为秦蜀文化交流提供新证据!”

    离开咸阳宫遗址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陕西汉阴的“汉阳陵陪葬坑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汉代陶俑、车马和生活用具,是研究汉代宫廷生活的重要遗址。陕西省考古院的张队长在陪葬坑旁等候,手里拿着一个刚出土的汉代陶俑:“这个陶俑是‘文吏俑’,身上的服饰细节很清晰,袖口还绣着云纹,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云纹一致,说明汉代的服饰文化传播范围很广。”

    林野拿出青铜罗盘,在陪葬坑周围采集信号。当罗盘靠近一组“彩绘陶俑”时,信号突然出现了明显的波动,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地脉信号有40的相似度。“这证明汉代的宫廷文化确实向各地传播,”林野兴奋地说,“汉阳陵的陶俑制作工艺,很可能借鉴了楚地的技术,再结合中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汉代风格。”

    苏晓则忙着用3d扫描仪扫描陶俑:“你看这陶俑的面部表情,刻画得多生动,眉毛、眼睛的细节都很精致,比秦代的陶俑更写实。而且彩绘的颜色还保留得很鲜艳,红色的朱砂、蓝色的石青,都是汉代常用的矿物颜料。”

    在汉阳陵工作的第五天,考古队在一个陪葬坑的角落发现了一组汉代的“青铜量器”,上面刻着“始建国元年”的铭文。“这是王莽时期的量器,”张队长激动地说,“上面的刻度很精准,能反映汉代的度量衡制度,而且量器的造型与西南地区出土的汉代青铜量器一致,说明汉代的度量衡确实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野立刻用罗盘采集了青铜量器的地脉信号,发现其与夜郎国东部据点遗址出土的汉代青铜釜信号有关联:“这进一步证明了汉代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管辖,文化、制度的统一,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陕西离开后,林野和苏晓又先后前往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广东广州南越王墓、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的秦汉时期地层,展开数据采集。在马王堆汉墓,他们扫描了汉代的丝绸和帛书,发现丝绸上的云纹与咸阳宫、汉阳陵的纹饰一脉相承;在南越王墓,他们采集了汉代青铜鼎的地脉信号,发现其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物信号高度相似,证明南越国与中原王朝的文化交流密切;在成都金沙遗址的秦汉地层,他们出土了一批秦代的“半两钱”和汉代的“五铢钱”,钱币的形制与中原地区完全一致,说明秦汉时期的货币制度已经在西南地区普及。

    随着数据采集的推进,“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的秦汉板块逐渐完善。林野和苏晓还牵头制作了“秦汉一统”专题页面,用动态地图展示秦汉时期的疆域拓展、文化传播和制度统一,页面中还加入了“专家访谈”视频,邀请历史学者讲解秦汉时期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贡献。

    五一前夕,“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秦汉板块正式上线。上线当天,平台的访问量突破了80万人次,不少学校还将平台作为历史课的辅助教学工具。一位中学历史老师留言:“数据库里的秦汉遗址vr和文物3d模型太实用了,学生们通过‘走进’咸阳宫、马王堆汉墓,直观地了解了秦汉时期的历史,比课本上的文字更有吸引力。”

    上线仪式结束后,林野和苏晓回到成都,参加了由国家文物局举办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研究论坛”。在论坛上,林野展示了数据库的建设成果,分享了用青铜罗盘采集地脉信号、研究文明交流的方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论坛结束后,王院士找到林野和苏晓,手里拿着一份新的勘探报告:“咱们在新疆的尼雅遗址发现了汉代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上面的纹样融合了中原、西域甚至中亚的元素,你们要不要去看看?说不定能为数据库补充西域文明与中原交流的证据。”

    苏晓眼睛一亮,立刻拿出爷爷的笔记本:“爷爷的笔记里提到过‘西域通中原,文明交汇融’,说汉代的丝绸之路是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尼雅遗址肯定有很多重要发现!”

    林野也兴奋地说:“尼雅遗址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遗址,出土的文物能反映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要是能采集到地脉信号,就能完善数据库的‘丝绸之路’板块,让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更完整。”

    郑队长拍了拍两人的肩膀:“国家文物局已经批准了这个勘探项目,咱们下周就出发去新疆。这次不仅要采集尼雅遗址的数据,还要去甘肃敦煌的悬泉置遗址,那里出土了大量汉代的简牍,记载了丝绸之路的交通、邮驿情况,对研究文明交流很重要。”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整理行李时,苏晓突然从背包里翻出一张老照片——正是之前发现的爷爷们的合影。照片里,两位老人站在一处考古工地前,笑容灿烂。“你说爷爷们当年有没有想过,他们的后代会沿着他们的足迹,把中华文明的脉络串联起来,还建立了这么大的数据库?”苏晓轻声说,眼里满是怀念。

    林野接过照片,轻轻擦去上面的灰尘:“他们肯定想到了,不然也不会留下罗盘和笔记。咱们这次去新疆,就是要完成他们未竟的心愿,把丝绸之路的文明交流故事,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青铜罗盘、带着数据库的采集设备,跟着郑队长、王院士坐上了前往新疆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时,林野看着窗外的蓝天,手里紧紧攥着青铜罗盘。他知道,尼雅遗址和悬泉置遗址里,藏着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珍贵证据,也藏着新的挑战。但他并不害怕——有苏晓做伴,有团队的支持,有爷爷们的精神指引,他们一定能完成任务,让中华文明的多元魅力,沿着丝绸之路,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飞机渐渐靠近新疆,远处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尼雅遗址,我们来了!

    飞机降落在和田机场时,正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远处的昆仑山在蓝天映衬下泛着银白色的光,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洲像翡翠般镶嵌在戈壁中。林野背着装有青铜罗盘和信号分析仪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感受到一阵干燥的热风,手里的罗盘突然剧烈颤动,指针死死锁定着东北方向——那里正是尼雅遗址所在的民丰县。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艾力队长已经在机场外接咱们了,”郑队长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人群中举着“尼雅考古队”牌子的维吾尔族男人,“他研究尼雅遗址快二十年了,去年还参与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的修复工作,对遗址的情况比谁都熟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