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沿着黄河谷地驶入海东市时,初夏的阳光洒满两岸的梯田,青稞苗刚抽出嫩绿的穗子,远处的喇家遗址博物馆在阳光下泛着土黄色的光——那是模仿新石器时代聚落建筑风格修建的,与周围的黄土高原地貌融为一体。林野背着装有青铜罗盘和长江源遗址资料的背包,刚下车就感受到一阵带着泥土气息的风,手里的罗盘突然轻轻颤动,指针朝着喇家遗址东南方向倾斜,正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到的仰韶文明遗址线索区域。
“河南省考古院的刘队长已经在博物馆门口等着了,”郑队长掏出手机,屏幕上是刘队长发来的定位,“他说遗址线索在一处叫‘柳湾’的村子附近,去年当地村民修水窖时,挖到过带红彩的陶片,和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风格很像。”苏晓凑过来,翻出手机里的陶片照片:“你看这陶片上的宽带纹,和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钵纹饰几乎一样,但陶片的质地更粗糙,可能是适应高原气候的改良工艺,就像长江源遗址的陶器一样。”
走到博物馆门口,一位穿着灰色工装服、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迎了上来,正是刘队长。他手里拿着一块彩陶残片,边缘还沾着新鲜的黄土:“这就是柳湾村挖到的,刚从工地取回来,你们看这红彩的颜色和绘制手法,典型的仰韶文化特征,但陶片的厚度比中原地区的厚,应该是为了抵御高原的低温。”林野接过残片,用手指抚摸着纹饰的痕迹,能清晰感受到当年工匠的笔触力度:“这纹路的弧度很自然,不是现代仿品能模仿的,而且陶片的断口有自然老化的痕迹,肯定是老物件。”
当天下午,林野和苏晓跟着刘队长、郑队长来到柳湾村。村子坐落在黄河支流旁边,周围是连绵的黄土坡,村民修水窖的工地就在村东头的坡地上,几个工人正围着一堆黄土议论。刘队长指着工地中央的一个土坑:“就是这里挖到的陶片,咱们今天先在这里开一个2米x2米的探方,看看文化层的厚度和文物分布情况。”
队员们很快搭建好简易的遮阳棚,开始清理表层土壤。林野和苏晓负责用软毛刷清理泥土,刚挖了不到三十厘米深,苏晓的刷子突然碰到了一个坚硬的物体,她赶紧停下:“这里有东西!”林野凑过去,用竹片轻轻拨开泥土,一片带着红彩的陶片渐渐显露出来,陶片上的宽带纹与刘队长带来的残片完全吻合。
“是仰韶文化的彩陶!”刘队长激动地蹲下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这陶片的位置在地下一米左右,说明文化层至少有一米厚,下面可能有完整的器物甚至房屋基址。”随着挖掘深入,更多的彩陶片陆续出土,还有几枚石斧和石铲,石斧的刃部还保留着使用过的痕迹,显然是当年先民开垦土地的工具。
挖到第二天下午,探方里出现了完整的彩陶器物——一个腹部绘有黑彩三角纹的陶罐,高约二十厘米,罐口有些残缺,但主体保存完好。刘队长小心翼翼地把陶罐放进泡沫托:“这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典型器物,比半坡类型稍晚,三角纹是庙底沟文化的标志性纹饰,没想到在这么靠西的地方能发现完整的器物!”林野掏出青铜罗盘,在陶罐出土的位置附近走动,罗盘的颤动突然变得强烈,指针死死指向探方南侧:“这里有更强的地脉信号,下面肯定有更重要的遗迹!”
刘队长立刻决定在南侧新开一个探方。挖到第三天上午,探方里出现了石砌的房屋基址,地基里埋着几根碳化的木柱,周围散落着大量的彩陶片和石器。“这是一座半地穴式房屋,”刘队长测量着地基的尺寸,“长约四米,宽约三米,符合仰韶文化民居的典型规格,但地基里的石砌部分是中原地区没有的,应该是当地先民结合高原地质条件的创新。”苏晓在房屋基址的角落发现了一个陶罐,罐内装着几十粒碳化的粟米,还有几颗野生的植物种子:“这说明当时的先民已经开始种植粟米,同时也采集野生植物,和长江源遗址的先民生活方式很像。”
随着挖掘范围扩大,更多的遗迹陆续出土:探方东侧发现了一个圆形的窖穴,里面堆满了彩陶碎片和石器,显然是当年的储物坑;探方西侧出土了一处火塘,火塘周围的土壤有明显的灼烧痕迹,还散落着几块动物骨骼,经过初步鉴定,是鹿和野兔的骨骼,证明狩猎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最让人惊喜的是,在房屋基址的中央,发现了一个用彩陶片和石块砌成的小型祭坛,祭坛上摆放着一件完整的彩陶盆,盆内残留着红色的颜料,可能是祭祀时使用的礼器。
“这祭坛太重要了!”刘队长看着彩陶盆,眼里满是兴奋,“仰韶文化的祭祀遗迹在中原地区很少见,尤其是用彩陶片砌筑的祭坛,在整个仰韶文化圈里都是首次发现。这说明高原地区的仰韶文化不仅传承了中原的核心文化元素,还发展出了独特的祭祀习俗。”林野掏出爷爷的日记,翻到关于仰韶文化的章节:“爷爷在日记里提到,‘仰韶之民,西至河湟,融本土之俗,传中原之魂’,和咱们现在的发现完全吻合!这里的先民就是把中原的仰韶文化和高原的本土习俗结合起来,创造了独特的文化类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挖掘过程中,林野和苏晓还注意到一个重要现象:出土的彩陶纹饰中,除了典型的仰韶文化元素,还夹杂着一些螺旋纹,与长江源遗址太阳纹石板上的螺旋纹风格相似。苏晓拿着一块带有螺旋纹的彩陶片,与长江源遗址的石片对比:“你看这螺旋纹的旋转方向和线条粗细,几乎一模一样,说明这里的仰韶文化先民和长江源的‘太阳之民’有文化交流!”刘队长也凑过来观察:“这太不可思议了!之前只知道仰韶文化向东西传播,没想到还能和长江源头的文明产生联系,这对研究中华文明的早期交流网络太重要了!”
为了进一步验证文化交流的线索,林野和苏晓决定用青铜罗盘采集遗址的地脉信号,与长江源遗址的信号进行对比。在祭坛附近采集时,罗盘的信号波形与长江源遗址祭祀区的信号波形出现了明显的相似性,尤其是在低频段的波动规律几乎一致。“这说明两个遗址的地脉信号存在同源性,”林野记录着数据,“很可能是因为两个文明之间存在频繁的文化交流,导致地脉信号带上了相似的文化印记。”
挖掘工作持续了一个月,共出土文物三百多件,包括彩陶、石器、骨器和祭祀用品,还发现了五座房屋基址和两处窖穴,完整呈现了仰韶文化在高原地区的聚落形态和生活方式。青海省文物局决定将这个遗址命名为“柳湾仰韶文化遗址”,并将其纳入喇家遗址博物馆的保护范围,计划明年开始建设遗址展示区。
在返回成都的路上,林野和苏晓整理着这次的考古资料,将柳湾遗址的地脉信号、文物数据和考古报告纳入“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新增了“仰韶文化高原类型”板块。苏晓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文化传播路线图,笑着说:“现在咱们的数据库不仅覆盖了长江流域的文明,还纳入了黄河上游的仰韶文化,接下来是不是该往中原地区扩展了?爷爷的日记里还提到过‘中原之核,文明之根’,说不定能找到连接各地文明的核心遗址。”
郑队长看着窗外的黄河,若有所思地说:“河南省考古院的刘队长也提到,他们在洛阳附近发现了一处疑似龙山文化的遗址线索,可能与仰韶文化有传承关系,而且遗址的地脉信号与柳湾遗址、长江源遗址都存在微弱的关联,说不定就是咱们要找的‘文明之根’。”林野掏出青铜罗盘,指针突然朝着东南方向颤动,像是在呼应洛阳的遗址线索:“那咱们接下来就去洛阳!说不定能解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最终谜团。”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仰韶文化高原类型”板块的线上开发中。他们协助技术团队制作柳湾遗址的vr全景,将出土的彩陶器物进行3d扫描,还设计了“仰韶文化高原传播”专题页面,用动态地图展示仰韶文化如何从黄河中游传播到河湟地区,并与长江源文明产生交流。同时,他们还与河南省考古院合作,拍摄了一部关于柳湾遗址的纪录片,计划与长江源遗址的纪录片一起在数据库平台上线,让用户能完整了解黄河上游与长江源头的文明交流历程。
就在板块开发接近尾声时,林野收到了王院士的邮件。邮件里附了一份关于洛阳龙山文化遗址的初步勘探报告,报告中提到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黑陶器物,与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风格相似,但器物上的纹饰却带有仰韶文化和长江源文明的元素。王院士在邮件里写道:“这个遗址很可能是中华文明早期交流的核心枢纽,建议你们尽快前往勘探,或许能找到连接各地文明的关键证据。”
林野立刻把邮件内容告诉了苏晓和郑队长。苏晓翻出爷爷的日记,最后一页的空白处写着一行小字:“洛水之滨,文明交汇,寻得此核,方见全貌。”“爷爷早就提示过咱们洛阳的重要性!”苏晓激动地说,“洛水就是洛阳附近的洛河,这里肯定就是连接各地文明的核心遗址!”
周局长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协调四省联合工作组,决定派林野、苏晓和郑队长前往洛阳,与河南省考古院合作进行勘探。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整理行李时,苏晓突然发现爷爷的笔记本里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两个年轻男人的合影,背景是一处考古工地,其中一个男人正是林野的爷爷,另一个男人的眉眼与苏晓爷爷的照片一模一样。“原来咱们的爷爷早就认识!”苏晓拿着照片,眼眶有些发红,“他们当年肯定一起寻找过这些文明遗址,现在咱们替他们完成了心愿。”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青铜罗盘和考古工具,跟着郑队长坐上了前往洛阳的高铁。高铁沿着黄河向东行驶,窗外的景色从黄土高原渐渐变成了中原平原,远处的洛河像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在大地上。林野看着手里的照片,又摸了摸怀里的青铜罗盘,罗盘的指针轻轻颤动,像是在期待即将到来的新发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