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时,午后的阳光正透过云层洒在天府广场的毛主席雕像上,泛着温暖的金光。林野背着装着青铜罗盘和“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初步方案的背包,跟着苏晓、赵队长、李队长、郑队长、陈队长走出航站楼,刚踏上廊桥,手里的罗盘就轻轻颤动了一下——比在湘西时更柔和,像是在呼应这座承载着古蜀文明记忆的城市。
“四川省文物局的周局长已经在机场外接咱们了,”郑队长掏出手机,调出与周局长的聊天记录,“他说要专门召开四省考古协作会议,讨论‘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的建设方案,还邀请了国内顶尖的考古学家和技术专家参会。”苏晓凑过来,看着手机屏幕上的会议议程:“还有文物数字化保护的议题!咱们可以用3d扫描技术把所有出土文物都数字化,这样不仅能更好地保护文物,还能让更多人通过线上平台看到这些珍贵的文明遗产。”
走出机场大厅,林野一眼就看到了举着“四省考古协作组”牌子的周局长。他穿着深灰色西装,戴着眼镜,气质儒雅,见到众人立刻热情地迎上来:“欢迎各位专家!‘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这个项目太有意义了,不仅能整合西南地区的考古资源,还能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研究提供重要支撑。咱们先去省文物局,会议资料已经准备好了。”
坐上去省文物局的汽车,周局长从公文包掏出一叠厚厚的资料,里面有西南地区已发现文明遗址的详细清单,还有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技术方案:“目前西南地区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的文明遗址有137处,其中三星堆、金沙、石家河、良渚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咱们的数据库要分三个阶段建设:第一阶段完成重点遗址的地脉信号采集和文物数字化扫描;第二阶段建立遗址之间的文化关联模型;第三阶段开发线上展示平台,向公众开放数据库资源。”
林野接过资料,翻到地脉信号采集方案,里面详细标注了每个遗址的采集时间和技术参数:“周局长,咱们可以用青铜罗盘作为核心采集工具,它能精准捕捉遗址的地脉信号,再结合现代物探技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而且之前在各个遗址采集的信号已经有了初步记录,咱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完善数据库。”苏晓补充道:“文物数字化方面,咱们可以和高校合作,用高精度3d扫描仪扫描文物,还原文物的细节,甚至能模拟文物的制作过程,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古代文明的工艺水平。”
到了省文物局,会议在三楼的大会议室举行。参会的专家们早早到场,手里拿着各自领域的研究资料。会议开始后,周局长首先介绍了项目的整体规划,随后郑队长、李队长、陈队长、赵队长分别汇报了各遗址的考古发现和数据采集情况。林野作为青铜罗盘的持有者,详细讲解了地脉信号的采集原理和初步成果,还现场展示了罗盘在不同遗址的信号反应记录。
“青铜罗盘捕捉到的地脉信号很有研究价值,”来自北京大学的考古学教授王院士看着信号记录图,“这些信号不仅能反映遗址的年代和文化特征,还能揭示不同遗址之间的文化传播路径。比如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地脉信号相似度达87,证明两者存在密切的文化传承关系;而夜郎国和古滇国的信号相似度为65,说明它们既有交流又有各自的文化特色。”
会议讨论持续了整整一天,专家们就数据库的技术标准、数据安全、公众开放等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最后周局长宣布:“‘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项目正式启动,成立四省联合工作组,郑队长任组长,林野、苏晓负责地脉信号采集和文物数字化指导,各省文物局抽调专业人员参与项目实施。下个月先从三星堆、金沙、古滇国、夜郎国四个重点遗址开始数据采集,争取年底前完成第一阶段工作。”
会议结束后,林野和苏晓留在省文物局,与技术团队讨论地脉信号采集的具体方案。技术团队负责人张工拿出一台便携式物探仪:“咱们可以将青铜罗盘的信号输出端与物探仪连接,把罗盘捕捉到的地脉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再通过大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而且这台物探仪还能检测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辅助判断遗址的文化层年代。”苏晓看着仪器,兴奋地说:“咱们还可以在采集信号时同步拍摄遗址的影像资料,用vr技术还原遗址的原始风貌,让数据库更具沉浸感。”
接下来的一个月,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先后前往三星堆、金沙、古滇国、夜郎国四个重点遗址进行地脉信号采集和文物数字化扫描。在三星堆遗址,他们用青铜罗盘采集了祭祀坑的地脉信号,发现坑内不同区域的信号差异明显,祭祀区的信号强度是普通居住区的3倍,证明祭祀活动在古蜀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在金沙遗址,技术团队用3d扫描仪扫描了太阳神鸟金盘,还原了金盘上每一根纹路的细节,甚至能清晰看到当年工匠留下的加工痕迹;在古滇国遗址,他们采集了青铜贮贝器的地脉信号,结合器物上的纹饰,还原了古滇人农耕和祭祀的生活场景;在夜郎国遗址,通过对城垣地脉信号的分析,确定了夜郎国都城的建筑布局和功能分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采集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挑战。在雅安玉矿遗址,由于矿坑深处的信号干扰较强,青铜罗盘的信号采集一度不稳定。林野和苏晓根据爷爷的笔记,调整了罗盘的采集参数,还在矿坑内设置了多个采集点,最终成功获取了稳定的地脉信号。在湘西夜郎国东部据点遗址,由于冬季气温较低,3d扫描仪的镜头容易起雾,技术团队不得不每隔半小时就对设备进行预热,确保扫描数据的准确性。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四个重点遗址的数据采集工作顺利完成。工作组回到成都后,立刻开始数据库的搭建。技术团队将采集到的地脉信号、文物3d模型、遗址影像资料整合到数据库系统中,开发了文化关联分析功能——只要输入一个遗址的名称,就能显示该遗址与其他遗址的文化关联度,还能调出相关的文物和考古报告。林野和苏晓则负责撰写数据库的使用说明,详细介绍每个功能的操作方法,确保专家和公众都能轻松使用数据库。
数据库搭建完成后,工作组邀请了部分专家进行测试。王院士登录数据库后,输入“三星堆”关键词,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三星堆与金沙、古滇国、夜郎国的文化关联图谱,还有青铜面具、神树等文物的3d模型。他点击青铜面具的模型,屏幕上弹出了面具的制作工艺模拟视频,从矿石开采到青铜铸造,每一步都清晰可见。“这个数据库太完善了,”王院士感慨道,“不仅能为科研提供支持,还能作为科普教育的重要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西南地区的古代文明。”
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数据库,工作组决定在三星堆博物馆举办“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线下体验活动。活动当天,博物馆里挤满了游客,大家排着队体验数据库的线上平台。孩子们戴着vr眼镜,“走进”三星堆的祭祀坑,近距离观察青铜神树;老年人则通过触摸屏,查看家乡附近的文明遗址,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林野和苏晓在现场为游客讲解数据库的功能,还展示了青铜罗盘的地脉信号采集过程,引来游客们的阵阵惊叹。
“原来咱们西南地区有这么多珍贵的古代文明!”一位来自云南的游客看着数据库里的古滇国文物,激动地说,“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三星堆,现在通过数据库,能看到这么多遗址的文物和历史,还能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太有意义了。”苏晓笑着说:“后续咱们还会更新数据库,加入更多遗址的资料,让大家能全方位了解西南地区的古代文明。”
体验活动结束后,工作组又投入到数据库第二阶段的建设中。林野和苏晓跟着技术团队,开始建立遗址之间的文化关联模型。他们通过分析地脉信号、文物纹饰、制作工艺等数据,绘制出西南地区古代文明的传播路线图——从长江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到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再到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最后到西南地区的古蜀、古滇、夜郎文明,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文化传播链。
“这条传播链太重要了,”郑队长看着传播路线图,“它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多元一体的,不同地区的文明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体。比如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工艺传播到石家河,与当地的玉器工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而古蜀文明的青铜工艺又传播到古滇和夜郎,影响了当地的青铜制作技术。”
就在文化关联模型即将完成时,林野在整理爷爷的日记时,发现了一张夹在里面的泛黄地图。地图上标注着西南地区的一条隐秘古道,旁边写着:“古道通滇蜀,藏有文明秘钥。”他赶紧把地图拿给苏晓和郑队长看:“这可能是古代西南地区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说不定古道沿线还有未被发现的文明遗址!咱们可以通过数据库的地脉信号分析,寻找古道沿线的潜在遗址。”
苏晓立刻调出数据库中的西南地区地脉信号分布图,与古道地图进行比对:“你看,古道沿线的几个区域,地脉信号异常,很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遗址。比如云南昭通的豆沙关附近,信号强度与古滇国遗址相似,说不定是古滇国的一个重要驿站;还有贵州毕节的鸡鸣三省附近,信号混合了夜郎国和巴蜀文化的特征,可能是一个文化交流枢纽。”
郑队长立刻将这一发现汇报给周局长,周局长决定成立专项勘探组,对古道沿线的可疑区域进行勘探。勘探组由林野、苏晓带队,配备了青铜罗盘和现代物探设备,还邀请了当地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参与。勘探工作从云南昭通开始,沿着古道向贵州、四川方向推进。
在豆沙关附近,林野的青铜罗盘突然剧烈颤动起来,指针指向一处山坡。勘探组立刻在该区域进行物探,发现地下三米处有密集的陶质和石质信号。经过小规模挖掘,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陶器和石器,其中一件陶瓮上刻着古滇国的族徽,证明这里确实是古滇国的驿站遗址。在鸡鸣三省附近,勘探组发现了一个小型的青铜冶炼遗址,出土的青铜残片上刻着夜郎国和巴蜀文化的混合纹饰,进一步证明了古道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