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236章 尸易无限(141)
    火车驶入大同站时,初冬的寒风正裹着武州山的细雪掠过站台,远处的云冈石窟在灰蒙蒙的天色里露出灰褐色的崖壁,北魏贵族墓的封土堆在雪地里像一座孤零零的土丘,空气里满是凛冽的寒气和淡淡的煤烟味。林浩刚下车就把保湿箱抱得贴紧胸口,还不忘打开箱子检查湿毛巾的湿度:“这大同的冬天也太冷了,丝绸残片要是冻脆了,一碰就碎,保湿箱的温度得盯着,千万别低于五度,鎏金铜佛的软布也得再裹一层,别让鎏金层被雪水蹭掉。”

    老烟枪把烟锅揣进怀里,又掏出土温计插进站台边的雪地里,看了眼读数:“零下十度,冻土层硬得跟铁块似的。北魏贵族墓的暗格在西侧的‘冻土层’下,冻土下面是‘夯土层’,得用温水慢慢化,温水装在保温壶里,每次浇在棉布上敷,别直接浇,不然冻土崩得太快,会砸到文物。而且暗格的‘莲花锁’刻在石门正面,花瓣有八片,花芯在中间,花茎在下面,得先摸左边四片花瓣,再摸右边四片,接着摸花芯,最后摸花茎,顺序错了石门会自动落下,把咱们困在里面。另外,鎏金铜佛的‘佛手’是分开铸造的,脆得很,拿的时候得托着佛身,别捏佛手,免得捏断。”

    瞎子用盲杖敲了敲站台的水泥地,听着远处的风声:“我听到云冈石窟方向有游客的喧闹声,应该是在参观洞窟。《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里说,北魏贵族墓是‘武州山龙脉’的分支,暗格卡在‘土脉’上,地气纯但‘寒煞’重,是冻土和金玉生出来的,得带些艾草绳和朱砂,艾草驱寒,朱砂护着丝绸不被虫蛀。而且墓道的‘墙壁’有‘通风孔’,是北魏的透气孔,挖的时候别堵了,不然寒气会闷在暗格里,把丝绸冻脆。”

    我们在云冈石窟附近找了家晋北风格的民宿,民宿老板是个本地大叔,姓王,祖上是做铜器修复的:“云冈石窟景区晚上六点闭馆,闭馆后会有保安在景区内巡逻,他们八点会回宿舍喝羊汤,你们可以那时候去。而且暗格的夯土层里有‘铜片’,是北魏的装饰铜片,挖的时候别把铜片弄碎了,能看出当年的铜器工艺。”

    王大叔还给我们煮了一壶羊汤:“喝这个能暖身子,你们每天喝两碗,在墓里就不怕冻着了。另外,北魏贵族墓的西侧有块‘刻字石’,上面刻着‘魏’字,石下面就是暗格的位置,你们找到刻字石,就找对地方了。”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一边适应大同的寒冷,一边准备装备:林薇从县城的药店买了十包暖宝宝和几卷无酸纸,暖宝宝贴在保湿箱外面保温,无酸纸用来包丝绸残片;林浩网购了三把破冰铲和一卷细钢丝绳,钢丝绳的末端缠了软布,勾住鎏金铜佛的时候不会刮伤佛身;老烟枪则把莲花锁的触摸顺序画在纸上,让我们随时记;我和瞎子、阿古拉、巴特尔去北魏贵族墓踩点,摸清了保安的巡逻路线和刻字石的位置,腾格尔、小杨和达来则在民宿里练习摸莲花锁,确保能按顺序摸到花瓣、花芯和花茎。

    出发那天,晚上八点半,雪渐渐小了,我们裹紧羽绒服,背着装备向云冈石窟景区走去。夜色里的武州山格外安静,只有风声在崖壁间穿梭,北魏贵族墓的封土堆在月光下泛着白色的光,刻字石的影子投在雪地上,像个沉默的标记。我们绕到景区的侧门,王大叔之前跟我们说过,侧门的锁是电子锁,密码是云冈石窟的开凿年份“453”——他从景区的老员工那里听来的,准得很。

    林浩输入密码,“嘀”的一声,侧门开了。我们轻手蹑脚地走进景区,打开手电筒的弱光档,贴着崖壁慢慢走,避开监控镜头。走了大概两百步,就到了北魏贵族墓的西侧,刻字石上的“魏”字在灯光下清晰可见,石下面的冻土层比其他地方松动,正是暗格的入口。

    阿古拉把保温壶里的温水倒在棉布上,敷在冻土层上,冻土慢慢融化,发出“滋滋”的声响。我们用破冰铲挖融化的冻土,冻土变得松软,挖起来省力多了,挖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挖到了夯土层——我们继续用温水敷,夯土慢慢软化。再往下挖了半米,就看到了一块青石门,门上刻着莲花纹,正是莲花锁的位置。

    林浩深吸一口气,搓了搓冻僵的手,先摸左边四片花瓣,石门发出“咔”的一声轻响;再摸右边四片花瓣,又是一声响;接着摸花芯,石门“嗡”的一声震动;最后摸花茎,青石门“轰隆”一声,缓缓向内打开,一股带着铜器味的凉风从里面飘出来——是北魏鎏金铜佛和丝绸残片的味道!

    “快给保湿箱加热!”老烟枪大喊,林薇赶紧把暖宝宝贴在保湿箱外面,打开温度检测仪——箱内温度刚好六度,符合要求。腾格尔用钢丝绳拴住鎏金铜佛的佛身,慢慢吊上来,佛身上的莲花纹在灯光下闪闪发亮,鎏金层完好无损,正是我们要找的北魏鎏金铜佛!我戴上无菌手套,用软布托着铜佛,放进铺着无酸纸的保湿箱里;巴特尔则用塑料铲小心地把丝绸残片周围的泥土清理干净,再用无酸纸把残片包好,放进木盒里,每片残片之间都用软布隔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刚把东西收拾好,突然,远处传来保安的脚步声——是我们挖冻土的时候,破冰铲碰到了通风孔,发出了声响!“谁在那里?!”保安的喊声传来,手电筒的光在雪地里扫来扫去。

    “快把石门关上!”老烟枪大喊,我们赶紧把钢丝绳收起来,一起用力把青石门推回原位,用夯土把缝隙填好,再铺上冻土,用脚踩平,确保看不出痕迹。我们顺着崖壁的阴影向侧门溜出去,躲进旁边的灌木丛,保安的手电筒光扫过刻字石,没发现异常,转身走了。

    回到民宿后,我们把鎏金铜佛和丝绸残片放在桌子上,王大叔看到铜佛,激动得直拍手:“这是北魏的‘鎏金莲花佛’啊!我在大同市博物馆见过复制品,真品的鎏金层比复制品还亮!”他赶紧联系了山西省文物局的专家,专家们连夜赶了过来,用专业的文物运输箱把铜佛和残片装走,还说要把这些文物送到云冈石窟博物馆展出,让更多人了解北魏的佛教文化和铜器工艺。

    晚上,我们在民宿里庆祝,王大叔做了一桌晋北菜,有刀削面、大同铜火锅、浑源凉粉,还有一壶汾酒。林薇喝了一口酒,突然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古墓的入口,旁边写着“湖北荆州——楚墓群秘藏”。“我在古籍里看到,荆州楚墓群的‘战国楚墓’下面有个暗格,里面藏着‘战国漆器’和‘竹简’,漆器是战国时期的食器,器身上绘着凤鸟纹,竹简上写着楚国的兵法,是研究战国楚文化的重要资料,”林薇看着我们,眼神里满是期待,“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湖北荆州吗?”

    我和老烟枪、瞎子、林浩、阿古拉、巴特尔、腾格尔、小杨、达来对视一眼,都笑了。湖北荆州离这里千里之外,楚墓群在长江边,冬天的荆州湿冷刺骨,暗格里可能有“江水渗透”和“淤泥”,而且漆器怕脱水,一干燥就会变形,竹简怕受潮,一沾水就会发霉,保护难度极大,但我们还是决定去。因为我们知道,只要还有文物需要保护,再远再险的路,我们都愿意走。

    老烟枪点燃烟锅,深吸一口,烟圈在灯光下慢慢散开:“走!战国楚国的宝贝咱也得护着!不过这次,可得带够保湿和防潮的装备,漆器得用保湿箱装,里面放湿海绵,湿度保持在65左右,竹简得用密封袋装好,再充氮气,防发霉。而且暗格的‘淤泥’得用滤网过滤,别让淤泥沾在文物上,我带了几卷滤网,够用了。另外,暗格的‘石门’是战国的‘凤鸟锁’,锁上刻着凤鸟纹,得按‘凤头、凤身、凤尾’的顺序触摸,顺序错了石门会喷出淤泥,把文物埋了,我已经让林浩查了凤鸟纹的结构,记熟了。”

    林浩掏出手机,打开荆州楚墓群的卫星图:“我查了,战国楚墓在荆州的‘楚王陵遗址公园’里,暗格在墓的‘南侧’,那里的土层颜色比其他地方深,是深黑色的。咱们得趁遗址公园闭馆后进去,里面的监控是红外的,得用信号屏蔽器把红外信号挡住,再用黑布把镜头蒙住。”

    达来听到要去湖北,眼睛里满是兴奋:“我早就想看看长江了!荆州的鱼糕我在网上见过,这次一定要尝尝。而且我力气大,扛保湿箱肯定没问题,遇到江水渗透,我先把水抽干,保证漆器和竹简不被泡坏,漆器我也会小心拿,保证不变形。”

    我们举起酒杯,酒杯里的汾酒泛着透明的光,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窗外的大同夜景渐渐安静下来,远处的武州山在夜色里只剩下模糊的轮廓,雪还在轻轻下着,像是在为我们的新旅程祝福。我知道,明天一早,我们又要踏上新的旅程,从山西的大同,到湖北的荆州,去寻找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国宝。

    火车在第二天清晨出发,车轮滚滚,载着我们向南行驶。窗外的景色不断变化,从山西的高原,到河南的平原,再到湖北的水乡。远处的长江在阳光下泛着波光,楚王陵遗址公园的树木像一个个守护者,静静立在长江边,战国楚墓的封土堆在公园南侧,隐约可见。

    我抱着装有鎏金铜佛照片的盒子,手里攥着氮气密封袋,心里满是期待——我们的下一场冒险,即将在湖北荆州的战国楚墓展开,在那座神秘的暗格里,又有多少战国楚国的秘密在等着我们去揭开,又有多少珍贵的漆器和竹简在等着我们去守护。

    火车驶入荆州站时,初冬的冷雨正斜斜地打在长江江面上,远处的楚王陵遗址公园在雨雾中露出苍劲的古木轮廓,战国楚墓的封土堆被细密的雨丝裹着,像一块深色的绒布,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江水潮气和泥土的腥气。林浩刚下车就把保湿箱抱得更紧了,还不忘掏出氮气密封袋检查封口:“这荆州的雨下得黏,竹简要是沾了潮气,不出半天就发霉,氮气得灌满,保湿箱的湿海绵也得随时捏一捏,别太干也别太湿,漆器的凤鸟纹要是被蹭掉,可就补不回来了。”

    老烟枪把烟锅揣进怀里,又摸了摸背包里的滤网,指尖蹭过滤网的细密网眼:“战国楚墓的暗格在南侧的‘淤泥层’下,淤泥下面是‘青膏泥层’,青膏泥是楚国用来密封墓的,黏性大得很,得用塑料铲慢慢刮,别用金属铲,免得刮伤漆器。而且暗格的‘凤鸟锁’刻在石门正面,凤头朝东,凤身朝南,凤尾朝西,得先摸凤头的‘喙’,再摸凤身的‘羽’,最后摸凤尾的‘翎’,顺序错了石门缝里会渗进江水,把文物泡成泥疙瘩。另外,漆器的‘耳杯’把手是榫卯接的,脆得像饼干,拿的时候得托着杯底,别捏把手,一捏就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