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194章 尸易无限(99)
    太平洋的信风带着咸湿的暖意,吹拂在科考船的甲板上。吴贤手里攥着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发来的遗址坐标,指尖划过海图上标注的“复活节岛以东300海里”——那里正是新发现的古代文明遗址所在的无名岛屿。苏湄将卫星拍摄的岛屿图像投射在船舱的显示屏上,画面中,岛屿中央矗立着几尊与复活节岛石像相似却又不同的巨石雕像,雕像基座上隐约可见刻痕,像是某种符号。“这些雕像的风格介于波利尼西亚文明和东亚早期文明之间,尤其是石像的面部轮廓,有明显的东亚人种特征。”玛丽安指着石像的眼部线条,“和印第安纳·琼斯在日本北海道发现的绳文时代石像很像。”

    三天后,科考船缓缓靠近无名岛屿。岛屿四周环绕着陡峭的珊瑚礁,只有一处狭窄的海湾可以停靠。登岛后,团队踩着茂密的热带植被向岛屿中央进发,空气中弥漫着腐烂树叶和海水的混合气息。走到巨石雕像前,吴贤蹲下身,用软毛刷清理基座上的苔藓——那些刻痕果然是符号,与撒哈拉遗址、秘鲁洞穴发现的符号同属一个体系,只是多了些海洋生物的图案,比如跳跃的海豚、游动的海龟,还有类似帆船的线条。

    “这里的符号更侧重记录海洋活动,说明这个古代文明很可能以航海和渔业为生。”苏湄拿出拓印工具,将符号小心翼翼地拓在宣纸的。周明远则在雕像周围进行勘探,很快在一尊石像的背后发现了一处隐蔽的入口,入口被藤蔓覆盖,推开后露出一条通往地下的石阶。

    石阶尽头是一间宽敞的石室,石室四壁的岩壁上绘满了壁画。壁画的内容让所有人惊叹:画面左侧,一群穿着兽皮的人正乘坐带有风帆的船只,穿越波涛汹涌的大海;画面中间,他们与另一群穿着长袍、手持青铜礼器的人相遇,双方交换物品——一边是贝壳、珍珠,另一边是陶瓷、丝绸;画面右侧,两群人共同建造巨石雕像,雕像基座上刻着的符号,正是之前在各地发现的“太阳纹”“水纹”和“船纹”的组合。

    “这壁画记录的是古代文明之间的海上交流!”吴贤的声音带着激动,“你看,这些穿长袍的人,服饰风格与中国仰韶文化晚期的服饰完全一致,他们手中的青铜礼器,也和黄河流域出土的器物相似。”玛丽安则注意到壁画角落的一行小字,用的是与南极兽皮地图相同的符号,经初步解读,内容是“从东方海岸出发,航行十日抵达此处”。

    就在团队拍摄壁画时,石室顶部突然传来石块摩擦的声音。“有人在上面!”周明远立刻举起手电筒,光束中出现了几个穿着迷彩服的人影——是“圣蛇会”的残余势力。为首的人是新面孔,戴着黑色墨镜,手里拿着一把冲锋枪:“没想到你们还能找到这里,这些壁画和符号,都是‘圣蛇会’的囊中之物。”

    “文物是全人类的财富,你们休想带走任何东西!”吴贤挡在壁画前,与对方对峙。墨镜男冷笑一声,挥手示意手下进攻。周明远和玛丽安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防身武器,与“圣蛇会”成员展开搏斗。苏湄则趁机将拓印好的符号和拍摄设备转移到石室之外的安全区域。

    石室空间狭窄,双方的打斗很快导致岩壁松动,石块不断从顶部掉落。“再打下去石室会坍塌!”吴贤大喊着,抓住一个空隙,将墨镜男手中的冲锋枪夺下,一脚将他踹倒在地。“圣蛇会”成员见状,纷纷向入口逃去,却被赶来支援的科考船船员拦截,全部被制服。

    当众人撤出石室时,整个石室已被坍塌的石块掩埋。“幸好我们及时拓印了符号、拍摄了壁画,否则这些珍贵的史料就永远消失了。”苏湄心有余悸地说。团队将“圣蛇会”成员交给随后赶到的国际刑警,开始对岛屿进行全面勘探,在岛屿西侧的海滩上,他们发现了几处古代船坞的遗迹,船坞的结构与中国泉州港的宋代古船坞极为相似,进一步证实了这里曾是古代海上交流的重要据点。

    返回科考船后,团队对拓印的符号和壁画照片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与全球各地发现的符号对比,他们还原出一段跨越数千年的古代文明交流史:早在12万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早期人类就已掌握跨洋航行技术,他们乘坐船只,穿越太平洋、印度洋,抵达南极、非洲、南美洲等地,与当地文明交流技术、交换物品,留下了相似的符号、相似的器物,甚至共同建造了巨石雕像等文化遗迹。

    “这彻底推翻了‘人类早期文明孤立发展’的传统认知!”吴贤在研究报告中写道,“从黄河流域到太平洋岛屿,从撒哈拉沙漠到南极大陆,古代人类用双脚和船只,编织了一张覆盖全球的文明交流网络,这些符号、器物和壁画,就是这张网络的见证。”

    研究报告发表后,全球考古界掀起了一股“跨文明交流研究”的热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吴贤团队的发现为基础,启动“全球早期文明遗产保护计划”,邀请世界各国的考古机构参与,共同保护和研究这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遗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作为计划的核心成员,吴贤团队接下来的任务是前往日本北海道,调查玛丽安提到的绳文时代石像。抵达北海道后,在日本考古专家的陪同下,他们来到石像遗址——十几尊巨石雕像矗立在海边的悬崖上,石像的面部刻着与太平洋岛屿相似的符号,石像下方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陶瓷碎片,碎片上的纹饰与中国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如出一辙。

    “通过碳十四检测,这些石像和陶瓷的年代距今约8000年,与仰韶文化中期的年代相符。”日本专家说,“我们一直怀疑绳文时代的文明受到过外来文化的影响,但始终没有找到确凿证据,你们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关键线索。”

    团队在石像附近的海域进行水下勘探,又有了新的收获——一艘木质船骸的残骸,船骸的结构与中国东部沿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海船完全一致,船骸周围散落着陶瓷碎片和青铜工具。“这说明,早在8000年前,就有中国先民驾驶船只抵达日本北海道,与当地的绳文时代文明进行交流。”吴贤说。

    就在团队准备将研究成果整理发表时,国内传来消息:河南郑州发现了一处距今约5000年的古城遗址,遗址中出土的甲骨片上刻着的符号,与之前在全球各地发现的符号完全相同,而且甲骨片上还记录了“派使者乘船前往海外,传播技艺”的内容。“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记录,直接证实了古代中国与海外文明的交流!”吴贤立刻决定,暂停日本的工作,返回国内参与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

    郑州古城遗址的发掘现场,一片繁忙景象。考古队员正在清理一座大型宫殿基址,基址中央的祭祀台上,摆放着一件完整的青铜鼎,鼎身上刻着的“太阳纹”符号,与撒哈拉遗址的石碑符号一模一样。吴贤拿起一块出土的甲骨片,上面的符号经解读,内容是“壬寅日,王命众工造舟,载五谷、陶器,往东方大洋,教民耕种”。“‘五谷’是中国黄河流域的主要农作物,‘陶器’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这说明古代中国不仅与海外文明进行物品交换,还传播了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术。”

    在古城遗址的仓库区,团队还发现了一批来自海外的物品,包括贝壳、象牙、黑曜石等,这些物品的产地分别对应太平洋岛屿、非洲撒哈拉和南美洲秘鲁。“这进一步证明,郑州古城是古代全球文明交流网络的重要枢纽,来自世界各地的物品在这里汇聚,中国的文化和技术也从这里传播到全球。”

    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浮出水面:古城遗址的城墙采用了“版筑法”,与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工艺有相似之处;遗址中发现的天文观测台,其结构与秘鲁印加文明的太阳神庙极为相似;甚至连古城居民的饮食结构中,都出现了来自美洲的玉米和马铃薯的痕迹——这些发现,将古代全球文明交流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些重大发现,国内文物局决定在郑州举办“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特展”,展出从南极、撒哈拉、太平洋岛屿、日本北海道等地发现的文物,以及郑州古城遗址出土的甲骨片、青铜鼎等。特展开幕当天,来自世界各国的考古专家、文化官员和文物爱好者齐聚郑州,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吴贤站在展览的中心位置,向观众介绍:“这些文物跨越了千山万水,跨越了数千年时光,它们共同讲述了一个故事——人类早期文明从未孤立存在,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中不断成长。从黄河流域的彩陶到太平洋岛屿的巨石雕像,从非洲撒哈拉的符号到南极的兽皮地图,每一件文物都是文明交流的见证,每一个符号都是人类共同的记忆。”

    展览期间,国际刑警组织传来好消息:“圣蛇会”的最后一批残余势力在南美洲被彻底剿灭,首领“乌鸦”和墨镜男被判处终身监禁,困扰全球文物保护界多年的文物走私团伙终于被彻底打掉。听到这个消息,吴贤和团队成员都松了一口气——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不仅守护了大量珍贵文物,还铲除了危害全球文化遗产的毒瘤。

    特展结束后,吴贤团队收到了来自北极科考队的邀请: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永久冻土层中,发现了一处古代人类活动遗址,遗址中出土的物品带有明显的文明痕迹,疑似与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网络有关。“北极和南极,地球的两端,都留下了古代文明的痕迹,这太不可思议了!”周明远兴奋地说,“我们一定要去看看,揭开这个最后的谜团。”

    团队立刻开始准备北极科考所需的物资——抗寒等级更高的防寒服、适应极寒环境的考古工具、用于永久冻土层发掘的特殊设备等。玛丽安将印第安纳·琼斯的笔记本重新整理了一遍,发现里面有一段关于北极的记录:“1941年,在斯瓦尔巴群岛,见过刻有星星符号的冰块,当地猎人说,那是‘古代人留下的印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