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188章 尸易无限(93)
    北京的冬雪落在文物局库房的玻璃上,凝成细密的水珠。吴贤小心翼翼地将清代外销瓷从防震箱中取出,指尖拂过瓷盘边缘的“广彩”釉色——这种诞生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外销瓷工艺,以红、黄、绿、蓝等明艳色彩为基调,常绘有中西合璧的纹样,既有中国传统的缠枝莲、山水,又融入欧洲贵族喜爱的纹章、宗教题材,是当时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的核心商品之一。

    “这批外销瓷的‘开光纹’很典型。”张教授拿着放大镜走过来,指着其中一件青花广彩盘,“你看,盘心用青花勾勒出圆形开光,里面绘着西洋庭院场景,周围环绕着中国传统的如意纹,这种‘内外分绘’的手法,是乾隆时期广彩瓷的标志性特征。”吴贤凑近细看,果然见开光内的西洋人物衣着、建筑风格都带着明显的欧洲巴洛克风格,而盘沿的如意纹则线条流畅,充满东方韵味。

    正在这时,周明远拿着一份文件匆匆进来,眉头微蹙:“国内海关截获了一批疑似走私文物,其中有几件标注为‘宋代汝窑瓷’,但鉴定后发现是高仿品。更棘手的是,我们收到线报,‘暗影会’残余成员正在利用高仿文物混淆视听,暗中将一件真正的宋代汝窑天青釉盘通过黑市运往欧洲。”

    “汝窑瓷?”吴贤心中一震。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中,汝窑以“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天青釉色闻名,存世量不足百件,每件都是国宝级文物。他立刻接过文件,照片上的汝窑盘通体呈淡天青色,釉面布满细密的“蟹爪纹”——这是汝窑瓷的典型特征,但放大后能看出釉色过于均匀,缺乏宋代汝窑自然形成的“窑变”痕迹,显然是现代仿品。

    “真正的汝窑瓷,釉料中含有玛瑙成分,烧制时会因温度差异形成深浅不一的釉色,而且‘蟹爪纹’是釉面开片后自然形成的,纹路交错如蟹爪,仿品很难模仿这种自然感。”张教授指着照片,“不过这也说明,走私团伙确实掌握着一件真品,他们想用高仿品转移我们的注意力。”

    三人立刻召开会议,根据线报锁定了走私路线:真品汝窑盘从河南某地流出,经郑州、上海,再通过国际物流运往欧洲。吴贤提议:“我们分两路行动,我和苏湄去河南追查文物源头,周明远留在上海,紧盯国际物流渠道,一旦发现文物踪迹,立刻实施拦截。”

    次日,吴贤和苏湄抵达河南郑州,在当地文物部门的协助下,很快查到文物源头来自汝州附近的一个小村庄。据村民反映,上个月有几个陌生人在村里收购“老瓷器”,其中一个村民将家传的“瓷盘”以高价卖出,事后才意识到可能是珍贵文物。

    “汝州是宋代汝窑的发源地,当地民间可能还藏有未被发现的汝窑瓷。”吴贤对苏湄说,“我们得尽快找到那个卖瓷盘的村民,了解更多线索。”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两人找到村民王老汉。王老汉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的瓷盘正是线报中提到的汝窑天青釉盘,盘底还有一个细小的“蔡”字款——这是宋代汝窑为宫廷烧制的标志性款识之一,通常用于供奉皇室的器物。

    “他们说这是‘普通老瓷盘’,给了我五万块钱。”王老汉懊悔地说,“后来我在电视上看到汝窑瓷的介绍,才知道自己卖的是国宝。”吴贤安慰道:“您别着急,我们一定会把文物追回来。您还记得那些人的长相吗?”王老汉回忆:“带头的是个戴眼镜的男人,说自己是‘古董商’,手机号我还存着。”

    苏湄立刻将手机号交给警方,通过技术手段定位,发现该号码的使用者正在郑州某酒店。两人立刻赶去,在酒店房间内抓获了嫌疑人张强。张强交代,他受“暗影会”成员指使,收购汝窑瓷后,已通过物流将文物运往上海,交给另一名同伙。

    与此同时,上海的周明远也传来消息:在一批标注为“陶瓷工艺品”的国际物流包裹中,发现了一件疑似汝窑瓷的文物。吴贤和苏湄立刻动身前往上海,与周明远汇合。在海关的监管仓库里,三人打开包裹,里面果然是那件汝窑天青釉盘——瓷盘通体天青,釉面温润如玉,“蟹爪纹”自然交错,盘底的“蔡”字款清晰可见,正是宋代汝窑的真品。

    “这件汝窑瓷的釉色、开片、款识都符合宋代汝窑的特征,尤其是釉面的‘酥油光’,是现代仿品无法复制的。”吴贤仔细鉴定后说,“所谓‘酥油光’,是汝窑瓷历经千年氧化后,釉面形成的一种温润光泽,像酥油一样细腻,这是判断汝窑瓷真伪的关键依据之一。”

    追回汝窑瓷后,三人并没有放松警惕。根据张强的招供,“暗影会”还在策划走私一批元代青花瓷,这批青花瓷来自江西景德镇,准备通过香港转运到海外。景德镇是元代青花瓷的主要产地,当时朝廷在此设立“浮梁瓷局”,专门烧制宫廷用瓷和外销瓷,元代青花瓷以“青花发色浓艳、构图饱满”闻名,其中绘有“鬼谷子下山”“萧何月下追韩信”等题材的青花罐,更是拍卖市场上的天价文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元代青花瓷的青花料主要使用‘苏麻离青’,这种颜料来自波斯,发色浓艳,在釉面下会形成‘铁锈斑’,这是元代青花瓷的典型特征。”吴贤对两人说,“我们必须尽快赶到景德镇,在文物流出前将其截获。”

    抵达景德镇后,三人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对市内的古董店、古玩市场进行排查。在一家名为“瓷都古韵”的古董店里,他们发现了几件疑似元代青花瓷的器物。店主李某看到警方,神色慌张,试图将一件青花罐藏起来。吴贤上前阻止,拿起青花罐仔细查看:罐身绘有“缠枝牡丹纹”,青花发色浓艳,釉面下的“铁锈斑”清晰可见,底部无款识——这符合元代民间青花瓷的特征,虽然不是宫廷用瓷,但也是珍贵的元代文物。

    “这些青花瓷是从哪里来的?”吴贤问。李某交代,这些文物是从景德镇郊区的一个古墓中盗掘而来,他以低价收购,准备卖给“暗影会”的同伙。警方根据李某的供述,在古墓现场抓获了三名盗墓分子,缴获了多件元代青花瓷,包括一件绘有“青花鱼藻纹”的大盘——这件大盘直径超过40厘米,青花发色纯正,鱼藻纹构图饱满,是元代青花瓷中的精品。

    “元代青花瓷的器型通常较大,尤其是大盘、大罐,主要用于外销或宫廷陈设。”张教授后来在鉴定时说,“这件青花鱼藻纹大盘,胎质厚重,釉面白中泛青,符合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胎釉特征,而且鱼藻纹的绘制手法流畅,青花晕散自然,是典型的元代中期作品。”

    追回元代青花瓷后,吴贤和团队并没有停下脚步。根据“暗影会”成员的招供,他们还在云南、四川等地寻找唐代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文物。唐代南诏国曾与唐朝交往密切,其文物融合了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代表性器物有“南诏铁柱”“青瓷双耳罐”等,而大理国时期的“阿嵯耶观音像”更是国宝级文物,目前仅存数件。

    “南诏、大理国文物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它们见证了唐代至宋代西南地区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吴贤对团队说,“我们得尽快赶往云南,防止文物流失。”在云南大理,三人在当地文物部门的协助下,查到“暗影会”成员正在收购一件大理国时期的“青瓷鸡首壶”。这件鸡首壶造型独特,壶嘴为鸡首形,壶身绘有佛教纹样,是大理国时期与中原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证据。

    通过蹲守,三人在大理古城的一家客栈内抓获了嫌疑人,缴获了青瓷鸡首壶。吴贤鉴定后说:“这件鸡首壶的胎质呈灰白色,釉面青中泛黄,符合大理国时期青瓷的特征。鸡首造型源自中原地区的汉代鸡首壶,但壶身的佛教纹样又带有西南少数民族特色,是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

    接下来的几个月,吴贤和团队辗转于全国多地,先后追回了唐代唐三彩骆驼俑、宋代官窑粉青釉瓶、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莲纹碗等多件珍贵文物。每一件文物的追回,都伴随着对其历史背景、工艺特征的深入研究——唐三彩以黄、绿、白三色为主,采用“二次烧制”工艺,先烧胎,再施釉,最后低温烧釉,形成绚丽多彩的效果;宋代官窑瓷以“粉青釉”为最佳,釉面开片如“冰裂纹”,胎质厚重,敲击声沉闷;明代永乐青花则使用“苏麻离青”料,发色浓艳,釉面肥润,常见缠枝莲、海水江崖等纹样。

    在追回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莲纹碗时,吴贤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碗底的“永乐年制”款识为篆书,字体工整有力,这是永乐后期官窑瓷的特征,而早期永乐青花多无款识。“通过款识、釉色、纹样的变化,我们可以判断文物的具体年代,这对研究明代官窑瓷的发展脉络至关重要。”吴贤对身边的年轻文物工作者说。

    随着一件件文物被追回,国内文物局决定举办一场“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将近年来追回的珍贵文物集中展出,向公众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吴贤作为展览的主要策划人之一,亲自参与文物的陈列设计和讲解词撰写。他在展览中设置了“工艺解读区”,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形式,详细介绍不同朝代文物的工艺特征——从宋代汝窑的“玛瑙入釉”,到元代青花的“苏麻离青”,再到清代广彩的“中西合璧”,让观众直观感受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魅力。

    展览开幕当天,吸引了数万观众前来参观。在汝窑天青釉盘展区,吴贤亲自为观众讲解:“这件汝窑瓷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存世量稀少,更因为它代表了宋代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宋代工匠将玛瑙融入釉料,经过1200c以上的高温烧制,才形成这种温润如玉的天青釉色,这种工艺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观众们听得入迷,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

    在元代青花瓷展区,苏湄向观众介绍:“元代青花瓷的出现,改变了中国陶瓷以青瓷、白瓷为主的格局,青花料从波斯进口,与中国传统的制瓷工艺结合,创造出了全新的陶瓷品种。这件青花鱼藻纹大盘,就是元代青花瓷的典型代表,它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