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162章 尸易无限(67)
    越野车驶入疏勒古国遗址范围时,车轮碾过一片散落的陶片,发出清脆的碰撞声。麦麦提指着远处一道低矮的土墙:“那是疏勒古城的西城墙,去年暴雨冲垮了一段,露出了不少文物,我们还没来得及清理。”城墙由夯土和碎石混合筑成,表面布满了风雨侵蚀的痕迹,部分墙体上还能看到当年守卫留下的箭孔,无声诉说着这里曾是丝绸之路北道与南道交汇的军事重镇。

    我们在城墙附近的临时营地放下行李,立刻开始勘察。陈默操作无人机升空,屏幕上很快传来遗址的全貌——古城呈方形,四条城墙清晰可见,城内分布着多处建筑遗迹,中央位置有一片明显高于周围的夯土台基,很可能是当年的王宫遗址。“你们看这里。”陈默指着屏幕上的一处区域,“这片遗迹的布局和莎车古国的商贸区很像,说不定也是疏勒的‘万国市’。”

    第二天一早,我们兵分两路:沈会长带领一队人前往王宫台基,我和陈默、扎西则去探索“万国市”遗迹。刚走进“万国市”范围,地面上的陶片和器物残件就多了起来。扎西弯腰捡起一块带釉的陶片,釉色呈青绿色,边缘还留着精美的缠枝纹:“这是中原的青瓷!没想到在疏勒能找到这么完整的残片。”我则在一处摊位遗迹下发现了一枚小小的银币,上面刻着罗马的神像图案,背面却印着疏勒文——显然是当年东西方贸易的流通货币。

    随着发掘的深入,更多融合多元文化的文物接连出土:一面青铜镜,正面是中原的“规矩纹”,背面却刻着西域的“骆驼载物图”;一把铁刀,刀身是中原的锻造工艺,刀柄却装饰着波斯的宝石;还有一卷残破的丝帛,上面用汉文、疏勒文、梵文三种文字记录着商品交易的账目,详细记载了中原的丝绸、西域的玉石、印度的香料在市场上的流通情况。

    “这里果然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陈默兴奋地拿着丝帛,“你看,这上面记录着一笔交易:楼兰商队用五十匹丝绸,换了于阗的二十块玉石和罗马的十瓶香料,交易地点就在疏勒的‘万国市’。”扎西则在一处建筑遗迹的墙壁上,发现了用朱砂绘制的壁画残片,上面画着不同服饰的人围坐在一起,有的穿中原汉服,有的穿西域胡服,有的穿波斯长袍,显然是各国商人在洽谈生意的场景。

    与此同时,沈会长带领的队伍在王宫台基也有重大发现。他们在台基中央挖出了一个方形的石匣,里面存放着一卷用金箔包裹的丝帛,上面用汉文和疏勒文两种文字,记录了东汉时期疏勒国王接受朝廷册封、并与周边古国签订同盟的史实。“丝帛上写着,汉和帝永元六年,朝廷派使者册封疏勒王为‘汉大都尉’,统管西域南道诸国,楼兰、精绝、于阗、莎车等国的国王都亲自前来见证,并共同签订了‘共护商道、互不侵扰’的盟约。”沈会长拿着丝帛,声音难掩激动,“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西域诸国同盟文书,比莎车的金箔册封文书还要详细!”

    在王宫台基的西侧,我们还发现了一处大型的祭祀遗址,遗址中央有一座圆形的祭坛,周围摆放着十二尊泥塑雕像,分别代表着当时西域的十二个古国。每尊雕像的服饰和手持的器物都各具特色——楼兰雕像手持“四灵纹”玉璧,精绝雕像捧着“神鸟纹”丝帛,于阗雕像握着玉石原石,莎车雕像扛着骆驼模型,而疏勒雕像则手持象征权力的权杖,权杖顶端镶嵌着一枚中原风格的龙纹玉珠。“这十二尊雕像,就是当时西域诸国团结一心、共护丝绸之路的最好见证。”麦麦提看着雕像,感慨地说,“以前只在古籍里看到过‘西域十二国同盟’的记载,今天终于见到了实物证据。”

    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我们在疏勒古城的西北角,又发现了一处大型的佛教寺庙遗址。寺庙的佛殿内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壁画,上面绘制着佛教故事,但人物的服饰和场景却融入了多元文化元素——菩萨的衣纹采用了中原的“吴带当风”技法,飞天的飘带却装饰着西域的“联珠纹”,壁画下方还刻着用汉文、梵文、疏勒文三种文字书写的佛经经文。文物修复师李姐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壁画上的灰尘:“这壁画太珍贵了!它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在西域的传播,更展示了不同文化在宗教艺术上的融合,在整个西域佛教艺术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寺庙的藏经阁遗址,我们挖出了大量的经卷和木简,其中不少经卷是用多种文字抄写的,有的甚至是用中原的毛笔和纸张书写,却记录着西域的佛教经典。最让我们惊喜的是,在一个破损的木箱里,发现了几封古代商人的书信,其中一封是楼兰商人写给疏勒商人的,信中提到他带着商队从楼兰出发,经过精绝、于阗,最终抵达疏勒,一路上得到了各国商队的帮助,还详细描述了沿途的风土人情和贸易情况,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和平贸易的珍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些书信是活生生的历史!”我捧着书信,仿佛能看到当年各国商人沿着丝绸之路往来奔波、互通有无的场景。扎西则拿着一封于阗商人的书信,笑着说:“你看,这封信里还提到,于阗的玉工特意为疏勒商人制作了一批融合了两国纹饰的玉器,准备拿到‘万国市’上出售。这和我们在‘万国市’发现的玉器残件正好吻合。”

    疏勒古国遗址的发掘工作持续了半个多月,我们共出土文物三千多件,包括文书、器物、壁画、经卷等,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领域,全面展现了疏勒作为丝绸之路枢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西域诸国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文物局的专家们在现场对文物进行初步鉴定后,一致认为这次发掘是西域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为研究东汉时期西域的政治格局、经济贸易和文化融合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证据。

    离开疏勒那天,当地的村民们自发地来到营地送行,他们手里捧着新鲜的水果和自家烤制的馕,非要塞给我们。一位名叫买买提的老人拉着我的手,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谢谢你们,让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家乡有这么辉煌的历史。以后要是还来,一定要到我家做客!”

    越野车驶离疏勒古城,我回头望去,夕阳下的城墙和遗址渐渐模糊,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记。陈默打开地图,指着疏勒以西的方向:“根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疏勒以西是大宛古国,那里以产良马闻名,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就是从大宛带回了汗血宝马。大宛作为丝绸之路西端的重要国家,肯定和疏勒、于阗、楼兰等国有过密切交流,说不定能找到更多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线索。”

    我掏出爷爷的日记,在最后一页写下:“疏勒古国遗址发掘完成,出土大量多元文化融合文物及西域十二国同盟文书,证实疏勒在丝绸之路中的枢纽地位。下一站,大宛古国遗址,继续探寻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足迹。”

    车子在戈壁上飞驰,朝着大宛古国的方向前进。车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无垠的沙漠上,像是为我们铺就了一条通往历史深处的道路。爷爷的玉佩放在手边,温润的触感仿佛在提醒我,我们的探索之路还很长,还有更多尘封的历史等着我们去揭开,还有更多珍贵的文明等着我们去守护。

    我看着远方渐渐浮现的雪山轮廓,心里充满了期待——大宛古国,我们来了。

    越野车穿过帕米尔高原边缘的峡谷时,寒风裹着碎石子砸在车窗上,发出“噼啪”的声响。阿不都紧紧握着方向盘,盯着前方蜿蜒的山路:“前面就是‘铁门关’,是当年通往大宛的必经之路,地势险要得很,咱们得慢点开。”车窗外的山体呈现出深褐色,裸露的岩石上布满了风蚀的痕迹,远处的雪山在云层中若隐若现,空气中的温度比疏勒低了足足十几度。

    我们在峡谷口的牧民定居点停下休整,定居点的负责人库尔班听说我们要去大宛古国遗址,立刻从家里拎来一壶热奶茶:“大宛的遗址主要在西边的‘渴塞城’,现在只剩下断壁残垣了。去年冬天雪化的时候,我在遗址附近捡到过一块带字的木板,你们要是不嫌弃,我拿给你们看看。”他转身进屋,很快拿出一块巴掌大的木板,上面刻着几行模糊的文字,虽然大部分已经磨损,但仍能辨认出几个和疏勒文相似的字符。

    第二天一早,在库尔班的带领下,我们朝着渴塞城遗址出发。车子在雪山间行驶了三个多小时,终于看到了一片低矮的夯土残垣——那就是大宛古国的都城遗址。残垣周围散落着大量的陶片和石构件,有的石构件上还保留着精美的雕刻,依稀能看出当年宫殿的恢宏。库尔班指着一处较高的残垣:“那是大宛国王的宫殿遗址,我爷爷说,以前那里还能看到完整的台阶,后来被风沙埋了大半。”

    我们沿着残垣展开勘察,陈默很快在宫殿遗址的东侧发现了一个方形的坑穴,里面堆满了破碎的陶罐。他蹲下身,拿起一个陶罐残片,上面的纹饰让他眼前一亮:“这是大宛的‘天马纹’!你们看,这匹马的造型和中原汉墓里出土的‘马踏飞燕’很像,说明大宛的养马文化和中原有着密切的交流。”扎西则在坑穴的角落发现了一枚小小的铜印,印面上刻着一个“汉”字,边缘还刻着大宛文,显然是当年汉朝官员与大宛交往时留下的信物。

    随着发掘的深入,更多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文物接连出土。在宫殿遗址的中央,我们挖出了一个青铜容器,容器的腹部刻着希腊的“葡萄纹”,底部却印着中原的“饕餮纹”,两侧的耳柄则装饰着西域的“联珠纹”——三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元素在这件器物上完美融合,让人惊叹不已。沈会长拿着青铜容器,仔细观察着上面的纹饰:“这件器物太特殊了!它不仅证明了大宛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还反映出当时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